2020高三模拟专题汇编之海绵城市(2020·北京高三月考)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海绵城市建设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表径流B.地下径流C.下渗D.蒸发2.下列行为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是( )A.扩绿化带B.建人工湖C.铺渗水砖D.硬化路面3.海绵城市对城市生态最大的好处是( )A.减轻城市内涝B.提高雨水利用效率C.减少交通拥堵D.减少城市环境污染(2020·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三期末)透水砖以尾矿废料、粉煤灰、建筑垃圾等为原材料制作而成。
目前,透水砖正取代不透水砖成为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的主要材料。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效益,生产透水砖的工厂适宜布局在()A.食品加工厂附近B.棉纺织工厂附近C.建筑工地附近D.钢铁厂附近5.目前,我国城市将透水砖作为道路建设材料的主要目的是()A.美化城市道路B.节省筑路成本C.储存雨水资源D.缓解城市内涝6.透水砖铺设的道路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是()A.解决交通拥堵问题B.降低粉尘污染C.利于交通安全D.缩短交通时间(2020·辽宁高三月考)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城市建设雨水花园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降水量B.美化城市环境C.净化城市水质D.调蓄和利用雨水8.雨水花园在选择植物时,通常①优先选择本土植被②优先选择观赏性强的花卉植物③选用耐涝水生植物④选用多种可搭配植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9.种植土壤层与砾石层之间有一个砂层,主要作用是A.为深根植物提供养分B.防止土壤颗粒堵塞穿孔排水管C.保持土壤湿度D.加速水的下渗速度(2020·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高三月考)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地区中,适宜建设海绵城市的是()A.塔里木盆地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D.青藏高原1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有()A.蒸发减弱B.下渗增强C.地下径流减弱D.地表径流增强(2020·惠东县惠东中学高三月考)“海绵城市”建设通过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018年9月,北京城市通州区海绵城市改造不断加速,全面启动20余个改造项目,2018年末改造项目75%的雨水径流就地消纳和利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措施是A.增加城市湿地B.增加城市绿地C.建设雨水污染处理厂D.硬化城市地表13.通州区“海绵城市”改造完成后,会导致A.雨期时当地地表径流比过去减少B.雨期时当地地表径流比过去增加C.当地地下径流量比过去减少D.当地降水量大大减少(2020·河南高三月考)“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通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及时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铺设砾石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A.净化雨水B.防止水土流失C.增强雨水渗漏D.保持土壤水分15.西欧对“海绵城市”的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从地理角度分析,其原因不可能是A.靠近海洋,不易形成洪涝B.河网密布,蓄水能力强C.植被覆盖率高,调蓄供水能力强D.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2020·山东济南一中高三期末)“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储蓄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与路面相比,雨水口一定要下沉B.可将路面雨水引入树池进行消纳C.绿化带与两侧路面高程保持一致D.人行道要尽可能的采用透水铺装17.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①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②削减各季节城市河流流量③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④破解雨天“城中看海”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参考答案:答案1.C2.D3.A解析1.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影响最突出的环节是下渗,增加了雨水下渗,是将水储存起来加以利用;虽然增加了地下径流,但目的是利用而不是让其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流走;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
C正确。
ABD错误。
故选C。
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扩绿化带可以增加下渗,建人工湖利于蓄水、渗水,铺渗水砖利于渗水,ABC不符合题意。
硬化路面不利于下渗,D符合题意。
故选D。
3.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能将雨水收集,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A说法是海绵城市对城市生态的好处之一;有利于提高雨水利用效率,B说法是海绵城市对城市生态的好处之一;海绵城市不能减少交通拥堵,C说法错误。
处理后进行合理利用,有利于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减少城市环境污染,D说法是海绵城市对城市生态的好处之一。
相对而言,城市内涝会对城市卫生环境、水质、生物产生较大影响,城市内涝的减轻对城市生态的生态效益最大,A正确。
故选A。
答案4.D5.D6.C解析4.水砖以尾矿废料、粉煤灰、建筑垃圾等为原材料制作而成。
目前,透水砖正取代不透水砖成为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的主要材料,现在得到推广。
根据材料,透水砖的主要原料为尾矿废料、粉煤灰、建筑垃圾等。
食品加工厂、棉纺织工厂此类原料少A、B错误。
建筑工地附近的建筑垃圾量与钢铁厂附近的尾矿废料、粉煤灰相比,产生量较小,且随着建筑工程的结束,将不再有建筑垃圾供应,C错误,D正确。
故选D。
5.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地区。
由于部分地区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①土地被占,耕地减少②地面下沉,水质恶化③环境污染④就业困难,秩序混乱⑤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透水砖作为道路建设材料可以增加地表水下渗,地表径流减少,因此,我国城市将透水砖作为道路建设材料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内涝。
故选D。
6.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
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由题,透水砖在构建生态城市中对城市水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是颇为显著的,由于城市中的不透水路面不能及时地将雨水渗入地下,因此,城市中常常出现雨水蓄积和漫流现象,透水砖由于自身良好的透水性能,能有效地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泄洪压力,利于交通安全。
故选C。
答案7.D8.B9.B解析7.雨水花园增加降水量效果不明显,A错误。
美化城市环境和净化水质并非建设雨水花园的主要目的,B、C错误。
由题干信息“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雨水”可知,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收集雨水,充分合理利用雨水,调蓄和利用雨水,D正确。
故选D。
8.优先选用本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边环境适应能力强,①对;选择可相互搭配种植的植物,提高去污性和观赏性,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可提高对水体的净化能力,④对;选用既可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因雨水花园中的水量与降雨息息相关,存在满水期与枯水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因此种植的植物既要适应水生环境又要有一定的抗旱能力。
③错;观赏性不是雨水花园选择植物时的主要考虑,②错,①④对。
故选B。
9.在雨水花园结构图中,为深根植物提供养分的是种植土壤层,A错误。
上部的覆盖层可以有效的保持土壤湿度,C错误。
底部铺设砾石层,利于让经过上层土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并把渗下的雨水导出流走,D错误。
而在种植土层与砾石层之间加有一层砂层,目的是防止雨水下渗时,土壤颗粒随之进入砾石层而引起穿孔管的堵塞,B正确。
故选B。
答案10.C11.B解析10.塔里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以温带大陆性为主,年降水量少,蓄存的水量有限,不适合建设海绵城市,故A、B错误。
华北平原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变率大,降水量的时间分布不均,且华北平原是我国人口、工业密集的区域,需水量大,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故C正确。
青藏高原地处高寒地区,气温低,冻土发育,不利于雨水下渗,不适合建设海绵城市,故D错误。
故选C。
11.海绵城市建设会增加当地的地下水储量,有利于蒸发量的增加,故A错误。
海绵城市有渗水的功能,有利于下渗的增加,故B正确。
地表水下渗增加可以增加地下径流流量,故C错误。
地表水下渗增加可以减少地表径流,故D错误。
故选B。
答案12.D13.A解析12.从材料中对海绵城市作用的描述“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可知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增加下渗地表、绿地、湿地等措施使城市的蓄水功能增强,从而减少城市内涝及水污染等问题。
而硬化城市地表会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与海绵城市理念相悖,选择D。
13.海绵城市是对城市地面进行改造,增加蓄水面积可能会增加当地降水量,D错误。
由于透水地面增加,会导致下渗量增加,从而加大地下径流,C错误。
下渗增加会使地表径流减少,B错误,A正确。
答案14.C15.A解析14.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材料“海绵城市”能够吸收滞留水分,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调节地表径流,增加下渗。
由材料可知,该地区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较大,因此在裸露的地面铺设砾石不易被风吹起,也不易被地表径流带走,能够增加地表的摩擦力,减小水流速度,从而增加雨水的下渗,故C正确。
故选C。
1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题,“海绵城市”主要是针对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区域即易出现城市内涝的地区。
而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各月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D可能;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不易形成洪涝,B可能;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从而没有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C可能;而该地靠近海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可能更易形成洪涝灾害,更需要“海绵城市”的推广,故不是西欧“海绵城市”推广较慢的原因,A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