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咏史怀古诗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咏史怀古诗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一、山水田园诗二、赠友别离诗三、思乡怀人诗四、咏物感怀诗五、边塞军旅诗六、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法来表达的。

咏史怀古诗特点: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长安、金陵、姑、、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琳墓、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㈠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己)如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㈡怀古伤今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金陵图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㈢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五.鉴赏法指要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在课本中出现过。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词的鉴赏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一细说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有用典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如:越中揽古白越勾践灭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渲染烘托、联想想象、衬托对比、用典、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虚实结合小结:鉴赏咏史诗三步曲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法表达(分析技巧)鉴赏示例阅读激的《人月圆》,完成词后问题。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这首词整个化用前人成句典故而成,指出划线句子化用的成句(包括作者及出处),说说这两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旧时”句化用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如今江山易主,人事已非,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必曾相识”,表达作者的身世沦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

阅读下面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曾烈火西焚帝旗,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诗中的“郎”指的是瑜,后一诗中的“帝”指的是操。

2.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区别在?杜诗慨叹瑜侥幸成功,诗赞美了年轻统帅瑜的功绩。

3.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曾诗却是直接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高考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始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姑台: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市西南姑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汴河曲[唐]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

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练习一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注:乌江亭在和县乌江浦。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

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我,我面目见之?”乃自刎。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2)两诗末句表达式有不同?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2.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问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叹世草庵江山如画,茅檐低凹。

妻蚕女织儿耕稼。

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①。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注:①三国鼎分:指东汉覆灭后出现的蜀三国分立的局面。

牛继马:相传建立东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

(1)两首散曲都以写景开头,气势有不同?雄伟不凡平和冲淡(2)试分析“伤心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伤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