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鉴赏一、山水田园诗【知识梳理】概念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有限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代表诗人南朝的灵运、东晋的渊明。

盛唐时山水田园式的创作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白、杜甫、宋代有成大等。

思想容厌弃官场黑暗,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描写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揭露封建剥削。

艺术特色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盛水田园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

艺术手法大胆的夸、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情与景,写景技巧。

此类诗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①天色已晚。

②下起细雨。

(2)(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

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拟人。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咏物言志诗【知识梳理】概念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于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思想容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愿望;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表达时光流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表明心迹,表达对某种节操的坚守,表达对时事难测,对某种丑陋现象的抨击。

艺术特点意象意象单纯、涵丰富即单纯与丰富的统一从构思看善于寄托、巧于立意“如水中盐,密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无味”钱钟书语物我相融,托物寄意,借以自我写照.表达技巧主要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等以物象为题或咏、题、赠、赞+物象为题借助物象的组合而成的景象表达情感考查重点把握咏物言志诗咏物“取神韵,略形貌”的特征,理解、分析“物与志”的“契合点”,鉴赏咏物言志诗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课堂练习】鹧鸪天·桂花【宋】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试分析词中是如何刻画桂花的形象特征并表达作者的志向的?首句形神兼备地直接描绘出桂花的独特风韵外表并不艳丽但体性温柔、香留天地第二句作者直接议论强调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突出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冠绝群花下片先借梅和菊来侧面烘托桂花“冠中秋”然后借对先贤屈原遍赞群花、唯独没提及桂花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爱。

经过层层议论“情疏迹远”但品格高洁的桂花形象就鲜明而突出了。

作者借咏颂桂花来表现自己对这种“情疏迹远”但香浓品高的品格的真爱和赏识这也是作者对这种独特高尚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三、边塞征战诗【知识梳理】概念边塞诗派指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以及战争的诗歌.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益等。

思想容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艺术特点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词》、《征人怨》、《关山月》、《从军行》等.常见意象景物有:大漠、关山、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箭飞、马走用品及乐器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笳、琵琶、羌笛等.地名和民族名有:碛、西、轮台、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等.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语言风格:雄壮豪迈崇高壮美委婉清丽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课堂练习】1.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容是什么?--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

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2.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很多人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但清人施补华评论后两句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你认为呢?一、我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

理由前两句描摹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实则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长年征战借酒浇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战死沙场。

这种豪迈而悲壮的情调在酒酣半醒之时也就流露出那种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

二、我认为施补华的评论颇有道理。

理由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并表达了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从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3.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又有什么不同? --(1)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2)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4.读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⑴两首诗都表达了(征夫思乡)主题⑵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

“碛里”“月中”使人倍感环境的悲凉,气氛的悲怆。

“三十万人一时回首”夸手法写出典型的情景,显出笛声的哀怨,表现征人思乡的感情。

⑶“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两个比喻写出边塞的荒寒凄冷,描绘出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四、怀古咏史诗【知识梳理】概念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迹为题材,借登高临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身世共鸣,或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诗作。

思想容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世事沧桑,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自然永恒.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借古人遭遇来类比自己的境遇,或抒写怀才不遇之叹,或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对历史做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艺术特点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喻今、借人喻己、咏史抒怀、今昔对比、侧面烘托、即景抒怀、用典抒情言志等。

考查重点诗中所咏的史实及人物的理解,诗人借史的用意及思想感情,诗作艺术手法对刻画形象、表达主旨思想的作用。

【课堂练习】汴河曲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

《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

《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

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五、送别诗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 常见意象傍晚、月夜、长亭、渡口、古道、南浦、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行舟、笛声、远山等.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坦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孤寂、悲伤之情自叹身世、命运等。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课堂练习】1.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