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高职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建设方案

辽宁高职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建设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560301)专业建设方案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身是辽宁省城市建设学校和辽宁省建设厅干部培训中心,2010年3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学院现有15个高职专业,以面向城市建设行业的工程类专业为主。

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我院首批招生专业,现有高职在校生517人。

一、专业建设基础(一)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在国内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国际承包业务逐渐成熟的大环境下,我国建筑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9年6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做大做强建筑业政策,同时提出建筑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到2014年实现万亿元产值,迈入全国前五名。

各市也迅速制定了支持建筑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提出了本市建筑业发展目标。

建筑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特别是生产一线的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企业的宠儿。

在“十二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量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各地区的产业布局也已进入实施阶段,急需更多更专业的技术人员充实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当今全国各类建筑施工类专业数量与日俱增,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随着沈阳、抚顺、铁岭三城同城,辽宁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十二五”时期,建筑业的大发展必将为专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同时,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也急需越来越多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出现。

2、人才需求旺盛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总量急剧扩大,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省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135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4.1%,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达16万人。

根据辽宁省委、省政府支持做大做强建筑业的政策,结合去年全省建筑业从业人数的情况,预计在未来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技术咨询企业、建筑勘察设计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根据对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处等管理部门,以及对沈阳华润房地产开发公司、沈阳万科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沈阳分公司等20余家企业的走访和调研显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约10000人/年。

旺盛的社会需求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专业建设基础和优势1、丰富的办学经验我院的前身辽宁省城市建设学校成立于1982年,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拳头专业,省级示范专业。

作为重点专业连续招生至今,为建筑行业输送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

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建立了完备的实验实训体系,具有扎实的教学管理基础,积累了宝贵、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行业企业人脉资源。

多年来,我们与东北金城金宇分公司、沈阳轩宇招投标公司、沈阳汉拿混凝土公司、辽宁金帝建设集团、东北电力送变电工程公司、沈阳振东监理公司、沈阳建筑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沈阳四方砼有限公司、辽宁方正检测技术公司、沈阳格林豪森房地产开发公司、沈阳绿色家园房屋开发公司、山盟建设集团、沈阳市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20多家建筑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了学生校外实训及顶岗实习的需要。

同时,合作企业每年都接收一定数量的毕业生,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这些都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了有力保证。

2、拥有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1名,兼职教师4人,见表1。

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名,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4名,副教授4人。

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和专业教学的要求,形成了较好的教学团队。

表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教师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最后学历及专业专业技术职务校外聘请刘英明男1963.02 本科、建筑工程副教授徐秀香女1963.11 本科、工程硕士、建筑工程教授、工程师张华女1963.10 本科、建筑工程副教授白燕女1972.07 本科、工程硕士、材料工程副教授褚俊英女1982.06 研究生、材料性能研究助理工程师严峻男1963.10 本科、建筑工程副教授王波男1978.09 本科、材料检测讲师王萃萃女1984.01 本科、建筑工程讲师尹国英女1976.08 研究生、建筑材料讲师刘鑫男1979.07 本科、工程硕士、建筑工程讲师李盛楠女1983.03 本科、建筑工程讲师邱德瑜男1981.03 本科、建筑工程工程师周全女1983.10 本科、建筑工程讲师董羽女1983.06 研究生、结构工程助理讲师任鲁宁女1979.11 研究生、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师郑楠女1982.10 研究生、固体力学助理工程师王月女1982.11 研究生、结构工程助理工程师王鑫男1984.05 研究生、结构工程助理工程师赵凯男1984.08 本科、建筑工程助理讲师田丰起男1961.03 专科、建筑工程高级工程师刘长华男1984.12 本科、工程管理助理实验师康立中男1954.05 本科、建筑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外聘佟铁男1963.08 本科、建筑工程高级工程师外聘杨涛男1968.08 本科、建筑学高级工程师外聘杨军男1975.03 本科、建筑工程高级工程师外聘3、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基础良好为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学院建设了实训楼和各种实训场地,现已有一定的实验实训条件,可以基本满足本专业各个技能岗位的训练要求,见表2。

表2 实验实训条件情况序号实验室/实训室名称设备1 测量实验室1.DS3型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2.数字式电子水准仪;3.光学经纬仪;4.电子经纬仪;5.陀螺经纬仪;6.全站仪;7. GPS卫星定位测量仪(动态);8.GPS 卫星定位测量仪(静态);9.手持测距仪;10.罗盘仪;11.平板仪;12.激光扫描仪2 建筑结构实验室1.500吨压力机;2.保护层测定仪;3.砼回弹仪;4.砂浆回弹仪;5.梁静载变形装置;6.砼加载装置;7.原位压力机3 建筑节能实验室1.智能门窗物理性能检测设备;2.风机盘管机组;3.导热系数测定仪;4.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测定仪;5.导热系数测定仪;6.锚栓拉力测定装置;7.稳态热传递性质测定仪;8.外墙外保温系统抗风压性能检测仪;9.现场门窗气密性检测仪;10.保温性能检测仪;11.超声波流量计;12.中空玻璃露点仪;13.温度自记仪;14.红外摄像仪;15.拉拔仪;16.拉力机; 17. 数字式照度计4 力学实验室1.10吨微机伺服万能试验机;2.60吨微机伺服万能试验机;3.100吨微机伺服万能试验机;4.300吨压力机;5.30吨水泥恒应力试验机;6.钢绞线试验机5 建材实验室1.水泥振实台;2.砂浆抗渗仪;3.水泥净浆搅拌机; 4.砼碳化箱;5.水泥养护箱;6.砼抗渗仪;7.水泥胶砂搅拌机;8.电器检测设备;9.水泥抗折试验机;10. 水暖管件检测设备6 预算实训室 1.电脑;2.打印机;3.投影仪;4.广联达软件7 工种实训楼1.砂浆搅拌机;2.搅拌机;3.钢筋调直机;4.闪光对焊机;5.钢筋切断机;6.钢筋直螺纹机;7.钢筋微弯机;8.电工工具;9.纸筋灰搅拌机;10.质量检验工具;11.电刨子8 土建实训场 1.砼振捣棒;2.钢筋切断机;3.塔吊;4.铲车;5.测量仪器;6.挖掘机;7.砼搅拌机;8.电焊机;9.钢筋弯曲机;10.龙门架;11.卷扬机;12.直螺纹机(三)存在的不足我院刚刚进入高职行列,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脱节,师资队伍质量和结构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实训实习条件有待完善,学生职业精神还需加强等不足,这也正是我们这次申请中央财政支持进行利用专业建设的原因,我们也一定会利用好这次机会弥补不足,发展专业,服务行业。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发展总体目标坚持围绕辽宁建筑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建筑业需求、工作能力突出、职业态度认真负责、注重科学创新的技能型人才,将专业建设成紧贴行业发展需求、深度校企合作、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省内一流专业。

同时带动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以及建筑钢结构工程等相关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辽宁省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专业建设目标针对我省建筑业发展的需求,凸显我院“行业依托”的办学特色,以校企联合打造精品专业为指导思想。

以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对接建筑行业,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被社会认同的重点专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使本专业尽快成为省内同类专业的领头羊。

(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施工技术、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成本与预算、质量与安全、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精于建筑施工技术、善于施工组织和管理,能满足建筑施工及相关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的“精施工、懂设计、会管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教学质量目标及监测指标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按照高位输入、强化过程、严格输出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完善高标准的教学条件,建立高品质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培养高素质品学兼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学生,形成高标准的良好运行机制及教学管理模式,科学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强化课程教学标准,强调每门课程、每个学生的跟踪反馈,严格执行教学质量考评机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及监控体系。

通过对教学全程监测,建立监测指标体系。

强调对教学条件的建设及应用、教师双师比例、教师队伍优化的监测;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等指导性文件的编制、教学过程运行管理、第三方评价等过程监测;实现对学生通考过级率、技能大赛优秀率、专业就业率、毕业生对口率、企业满意度等监测,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可控和提升。

三、专业建设内容(一)推进校企对接1、建立校企合作体系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形成一套内容完整、制度明确、双方互惠的管理体系。

加强与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确定教学方法、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保证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使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施等更适合企业的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