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专题辅导高中作文专题辅导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
为了在这场事关重大的选拔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许多考生绞尽脑汁在自己的写作中求新求异,表现出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
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也有创新的规范,超越了这一规范,就有可能走进误区,适得其反。
一、主要失误:1.内容真实,但善恶不辨,缺乏是非观念;或缺乏辨证的思考,观点偏激。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而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的作文,决不能为作文而作文,高考作文更是要旗帜鲜明地发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的功能,任何在立意上超越了道德底线的作文都只能遭遇“红灯”。
举例:话题:幸福;立意:有权有钱就是幸福,流露出对权与钱的向往与追求;话题:读书立意之一:读书可以做“人上人”;可以光宗耀祖;以免受劳役之苦;立意之二:现在舍弃享乐,将来就会多一些享乐。
话题:感受高三立意:——写学校生活,把学习写得像服苦役,把老师写得面目可憎,把考试制度说得一无是处。
如:生活像地狱,学习像一张网;——写家庭生活,父母成了唠叨、专制、保守等的代名词,对父母缺乏宽容和理解,流露出对父母的极浓的厌弃情绪。
话题:可贵的平凡立意之一:做一个平凡的人才能随心所欲;立意之二:我们不能像伟人那样有改变生活的誓言,也不能像古人那样去忍受耻辱卧薪尝胆。
准则:作文题材无禁区,但价值取向有禁区。
2. 张扬个性,但或顾影自怜,或孤芳自赏,缺乏对自我的深刻高远的超越,缺乏对更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
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真情实感,其根本目的在于根治大话套话充斥全文的“顽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但此类作文有三种倾向值得注意:其一,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上,缺乏对更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
例如:话题:失落立意:情感的失落;追求的失落;写一次情感或考试的失败后的感受,写自己的伤心、痛苦、绝望,大有一蹶不振之势。
其二、孤芳自赏、高人一等、盛气凌人、漠视万物。
例如:话题:感受高三内容摘录:看看周围的同学吧,他们对时间的利用真可谓淋漓尽致,见缝插针。
他们整天在各科的题海中挣扎,瞪着空洞无神的双眼,几近毙命,还在追求着所谓的“理想”;再看看我们的先生们,他们今天“提醒”,明天“注意”,后天又来一条“规律”,似乎他的话都是金科玉律,他就是这个行当的“龙头老大”。
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就好比是那没上过战场而又缺乏实战训练的士兵和将军,在临战之前,早慌了手脚。
他们只懂得有备无患,哪里还记得劳逸结合、以逸待劳、重点突破等作战法则呢?其三、随心所欲,无视公众法则。
如有的学生在《感受高三》中用赞美的笔调描写他所欣赏的个性:着前卫的服装,哼时尚的歌曲,嚼着口香糖招摇过市,或旁若无人地进进出出,全不管他人诧异的目光??作者把诸如此类的行为视为“潇洒”,而完全忽略了当事人外在表象之下的精神实质。
刘国正先生说:“把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培养独立思考与发展个性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两者完全可以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那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张扬个性,展示才华与灵气,与尊重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利益与价值并不矛盾。
准则:海阔凭鱼跃,但鱼跃只能在大海。
3.想象丰富,但或不合情理,或细节失真,或格调低下。
丰富的想象,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需要说明的是,想象也不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必须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运用推测想象,要注意合乎生活常理和逻辑,要让人相信。
脱离生活真实的想象,只能是胡思乱想,或胡编乱造。
例如:——2002年高考作文:一辆火车开过来,轨道上有一群孩子在玩耍,而另一条废弃的轨道上只有一个孩子。
你是扳道工,这时你会选择扳向哪一方?答案是扳向轨道外,让火车出轨。
还有一篇《雨殇》,写的是洪水来了,主人公驾船去救人,最后只剩两家,一家是女友一大家人,另一家是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
结果主人公去救了另一家,女友一大家则被洪水吞噬。
——2002年高考作文:一个医生给肿瘤病人开刀,打开腹腔,居然是一个婴儿。
一个人冒着烈火拼命去救人,救出来的竟是一个塑料模特。
还有一篇《心灵的选择》,写家境贫寒的“我”考上高中的时候,家中无力供“我”上学,父亲让“我”到山里看玉米,自己去挣钱。
第二天晚上,一个黑影摸了上来,“我”上前一棒,打死了,原来是父亲。
——我有一支魔笔:拥有这支魔笔后,平时可以放胆地玩,笔记魔笔记,作业魔笔做,考试可以轻而易举地得高分;还有,嫌父母土气,拿起魔笔,轻轻几笔,潇洒有钱的父亲,年轻漂亮的母亲,便相伴左右;还有,魔笔是万能的,可以变别墅,变汽车??准则: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情合理。
4.形式新颖,但或漏洞百出,或内容贫乏,或语言苍白。
作文创新,在思想内容的新颖独特之外,形式上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部分考生大胆创新作文形式,将小标题、题记、分镜头组合、广告、病历诊断书等形式引进作文,给作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感受。
而部分考生在打破一些常规模式的同时,又忽略了新形式的规范,或者是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例如:——文体不明;《在这秒钟》,前一半记述一个家庭会议,是记叙文;后一半展开议论,是议论文。
《孙悟空找吴承恩算帐》,前半部分采用魔幻式的手法,写孙悟空为了过上一种平凡的生活,先上天庭,后入地府,寻找他的生活的设计者吴承恩算帐;后半部分则展开大段的议论,显得不伦不类。
——文体错误;采用书信体,主人公是一位空姐,在飞机遇到寒流,降落伞不够时,主人公和机组全体人员都选择了献出降落伞。
无论是内容、主旨,还是语言、结构,均属一等偏上,但于书信格式有错误,又没有标题,最后只评为一等偏下。
——重形式轻内容;《曹操、陈宫的选择》,只是将三国故事再版,没有任何加工创造;《生存》,以独幕剧的形式,写警察与小偷的对话,所反映的主旨是:警察抓小偷,小偷偷东西,都是“生存”的选择。
准则:定势模式要打破,文质皆美要追求。
二、应对策略:1.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把握生活的主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在比较中认识生活,客观地分析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对一些表面上看来极具魅力的生活现象,要善于认识其内在实质。
①要善于辨证地分析生活,还要善于把握主要矛盾。
——学校生活:对课业负担的评价;对考试制度的评价;——家庭生活:对父母的唠叨甚至武断的评价;——社会生活:对腐败的看法。
②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对早恋的看法;③学会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
2.掌握一些比较常见的文体形式。
如: 日记体和书信体。
这是抒发情感,刻画内心世界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情节演化成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写自己在高考几日的见闻感受,表达一个诚实的考生对作弊现象的忧患意识;《给陈至立部长的一封信》写一个中学生对有的学校只重知识教育不重品德培养,导致有些青年道德品质低下的现实的忧患意识。
)章节体。
便于表达多重情感、多层论点,叙写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许多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条理有序。
剧本体。
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将故事情节压缩在几个人物、几个场景和几段对话中表现独特的主题。
调查报告。
便于客观地叙述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事实,并进行概括性评价。
此外,小小说、演说辞、个人计划总结、会议记录和故事新编等我们非常熟悉而可操作性很强的文体,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3.把握三个原则。
创新只是对传统作文模式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借鉴甚至模仿一些成功的范例。
在借鉴、模仿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三个原则:——取其旨,叙自己的事。
看到他人的某种思想、感悟,自己也曾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够准确。
这时,就可以借他人的主旨,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内容必须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给人真实自然的感受。
例如,习作《穷,并快乐着》其题目借鉴了白岩松散文集的书名《痛,并快乐着》而主旨则他所读过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贫穷的生活赋予我坚韧、淳朴、勤奋的品质,并会使我成为一棵松树。
花总有凋谢的时候,松树却可以常青。
”正文分两个小标题,“幼时贫穷是块宝”和“穷且益坚”,叙述贫穷的家境使他养成的不怕苦、不服输的性格和使他感受到的种种幸福。
虽然主旨及语言都有借鉴他人之处,但叙述的却是自己的真实的经历,所以文章并不给人以生搬硬套的感觉。
——摹其思,写自己的话。
“思”,即构思。
巧妙的构思,以他的新颖、独特令人叹服,聪明的读者总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去模仿、学习。
如面对话题“放弃”,有位学生就模仿2002年河南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我选择善良》。
河南考生在他的作文中采用梦幻手法虚拟了权力、金钱、善良三扇门,通过引导者的介绍形成对比,从而展示“心灵的选择”。
这位学生就模仿其构思,也采用梦幻手法虚拟了金钱、权力、亲情三个山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三个山谷里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在对比中表现自己的取舍。
这样,既脱胎于他文,又突破了原文,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因而也就写出了新意,有了创新。
——仿其形,立自己的意。
这是借用现成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的写作方法。
在第二个问题中所谈的几个方面都属于这种方法。
4.归纳一些语言运用的技巧。
在语言运用的复习中,同学们进行了大量的仿写、续写的训练,把这类训练的成果运用于写作,一定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三、“故事新编”类作文写作指要:1.吃透原作。
故事新编,对原作的准确把握是基础。
没有对原作的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甚至文中细节的准确把握,是不可能写出佳作的。
以2001年佳作《赤兔之死》为例,文中赤兔马所述关羽虎牢关之英勇,白门楼之义气,无不来自原作。
赤兔马的自述之词“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
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
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其实是反映了关羽的为人。
文章的语言风格也与原作相扣甚紧。
2.紧扣话题。
故事新编不是任意编造,必须紧扣话题的要求。
仅仅复述原作情节的“就地打滚”,或以原作的某一人物为头敷衍一个故事的“膨胀”式炮制,是难以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
故事新编,一在“新”,二在“编”。
要做到“新”,就不能仅止于复述原作;必须紧扣话题要求,抓住与话题关系密切之处进行放大。
只有这样,才能选准原材,合理安排,写出佳作。
2002年江苏考生的《华容道》一文,以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一故事为基本情节。
作者没有简单地复述原作,没有写徐晃的疲惫、程昱的献计、曹操的“动之以情”,而是扣住“心灵的选择”,着重写关羽在面临捉放曹操这一重大选择时极其复杂激烈的心理矛盾。
原作中相关的内容,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主要只有几句话:“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的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