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文学与宋朝6大家

宋代文学与宋朝6大家


参《古代科举》熊庆年著

宋朝服饰基本简介
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对襟的 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又显得典雅大方。总的来说宋服其服 色、服式多承袭唐代,但与传统的汉服溶合更好、更自然,宋 代的服装,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宋篇》
宋服开始收敛起唐朝时的“张狂”变得简约舒适。宋时不
参《中国书院史》

• • • •
监生来源
举监: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由翰林院择其优秀者送入国子监; 贡监:从各地方官学选送到国子监的学生 ; 荫监: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功臣,外戚子弟 ; 例监 :百姓捐资纳粮于国家后,政府特许其子弟入学的,又称“民生”。
参《中国书院史》

我们的龙套
读书人的钱好赚
进士团:由当地混混组成,专门为上榜书生举办酒席。 “定名笔”商人:售卖据说能带来好运的文具。 考场巡检:宋朝还是相对宽松的考场纪律,当时买通考场巡检是非常有必要的。 建阳书肆(古代黄冈宝典):对考试秘籍的需求古今皆同。 作弊密集制作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类作弊工具发明家。 誊录手:誊录,糊名,是为了杜绝考场舞弊,但写一手漂亮的字是要挟书生的好方法。
「秋试」合格之贡士,由州政府送至京师,在冬天向礼部报到,再参加次年春天由礼部主 持之考试,称为「省试」(又称「春试」)。省试由皇帝亲自挑选主持者,多由六部尚书、 翰林学士委任。第一名称「省元」,及格者称为「进士」,列名发榜于中书省,再参加考 试。 第三阶段:殿试 殿试是由天子另派大员在殿廷为进士的复试,或由天子亲自主持。殿试及第者,不用经吏 部再试,即由政府授以官职。殿试只定名次,不再淘汰。这可见宋代皇帝的确很重视考试 制度,特重科举。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三苏,祖籍四川眉山,苏辙为人谨慎,内敛。但苏轼却和父亲性格大不一样,他 豪放又天真浪漫,爱交朋友讲义气,有些江湖人物的气息,他同砸缸少年司马光是 反变法的标杆人物,与王安石在政见上有较大冲突。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是个有些 类似财前五郎医生或李江勋般的人物,作为新党的领军人物,陷害苏轼因“乌台诗案” 入狱103天,多亏宋有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才逃过一死。
参《中国文明的反思》李昌玉
宋 社
会 环 境
物质丰富
农业: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唐代平均每亩约1.5石(比汉代高50%),宋代约2石, 比唐代高约30%。 手工业:在许多方面都比唐代进步。如制盐、制茶、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 瓷……等。 商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发展。“坊制”的突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范 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运 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改革科举考试。 3、创建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法的形式。
(重要)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二) 熙宁兴学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3年),在著名改 革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2次兴学运 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 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2、太学
国子监构成
(一)国学之舍 宋代,在学生入学身份、品级的限制方面较唐代要宽松许多。国子监所属的中央 官学主要有国子学、太学和重在培养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武学等专 业人才的专科学校。 1、国子学 国子学既是宋朝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又是最高学府。国子学仅招收“京朝七品乙 上及其伤官子孙为学生”,故称国子生。 宋代的太学相对国子学而言较低,且设立的时间也较迟(范仲淹创)。招收的学 生系八品以下官僚子弟或庶人之中俊秀者。太学办学成效卓著,是宋朝兴教育才 的重点,也是中央官学的核心。
这为宋朝人崇尚读书的氛围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参《中国文明的反思》李昌玉
宋 社
会 成 就
宋也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2.天文学。“水运仪象台”,制作精良科学,是世界最早的一台天文钟。黄裳的《天 文图》,以北极为中心,刻有1440颗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石刻天文图。 3.数学。著名数学家有沈括、贾宪、秦九韶、杨辉等,南宋后期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 的高峰。贾宪的“增乘开方法”比意大利的鲁菲尼和英国的霍纳提出的这种算法早 800年。 4.医学。宋朝时医学分工更细。宋慈的《洗冤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 作。药物学方面,宋时修纂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共收药物1558种,比《唐本 草》新增476种,是《本草纲目》问世前的权威药学著作。
2.提拔寒门出身之才智之士 唐代「重关节,重系望」,寒门弟子难有飞黄腾达成就,故宋代的考试制度提 拔寒门出身之才智之士,以成功做官的荣华富贵作铒诱,鼓励士人考科举,以 打击高门世族。如:欧阳修、范仲淹都是寒门出身,都有所成就。新的考试制 度重视考试要公平,不可循私,是其成功之处。
3.需网罗人才以谋长治久安 中国在五代十国分裂了五十多年,虽宋已统一,但内政未稳,外患有契丹、 西面的西夏、吐蕃。所以,由于北宋外患严重,内政疲弱,故需网罗人才 以谋长治久安。宋君主沿袭唐的考试制度,重视科举制。 参《中国文明的反思》李昌玉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 ,依次递升的等级。 外舍:定额700人,地方官学所送学生经考试 合格者入学。每月一试,每年举行一次 升舍考试,成绩第一、二等者再参考平 时表现升入内舍。 内舍: 定额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 试成绩为优、平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 上舍。 上舍: 定额100人,每两年用科举考试的“ 省试法”考核,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 ,中等者免省试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 免乡试直接参加省试。
参《唐庶言》王定宝,《古代科举》熊庆年

烟 花 柳 下 读 书 声
青楼是中国女性不堪回首的一页历史。但是宋
代的青楼文化却有非常特殊的一面。好像现在日本 社会接受AV女优,宋朝读书人对青楼女子的接纳 度非常高,妓女中也不乏才貌双绝者。甚至有成就 的女歌伶,舞蹈家,音乐家能得到社会地位。人称 秦淮一片明月,以文采称著的这类女子多居住于长 江沿岸,衣着扮相也别有一番风味。那时有钱的读 书人上船与青楼小姐逍遥于湖面,喝酒吃菜,弹琴 对诗,现在扬州一带著名的“船菜”文化也发源于 此。关于什么是船菜详细内容可以咨询我。

注:宋代考试之场数不定,仁宗时,范仲淹改革科举考试,定为三场:先策,次论,后诗赋。至神宗时,王安石改 革考试新法:废除明经诸科增加进士名额。以后,考三场或四场数不定,考试内容不断变化。

两次重要的兴学运动成就了书院和国子监
(一)庆历兴学
分斋教学法:
以明体达用,培养实际 有才干的人为目标。 意义: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 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 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 等的地位;开了主考 制 及 流 程
• 仁宗在位40年共13举;此时已基本构建了平 均三年一举的定律。至英宗即位,诏礼部三年一 举,从此实行「三年大比」之定制。
宋科举流程图
皇帝—殿试(官员) ↑ 礼部---省试(进士) ↑ 州—秋试(贡士/举人)
第一阶段:秋试 由州县将应试士子保送至本路考试官,由州的通判主持进士科考试,由州的参军主持其 他科目考试。 秋试于秋季八月先考选一次,谓之「秋试」(或称「州试」、「 发解」)。合格的士子称 「贡士」(或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二阶段:省试(春试)
3、专科学校 (1)律学。宋朝历来重视律学,旨在培养法律人才。 (2)算学。学生既有朝臣又有百姓布衣,学额210人。主要教学内容:《九章》《周髀》 以及历算、三式、天文等。 (3)医学。医学设置较早且分科较细,计有脉科、针科和疡科。其中脉科的大经有《素问 》《难经》《脉经》,小经有《巢氏病源》《龙树论》《千金翼方》。针科、疡 科由《脉经》改授《三部针灸经》。医学设教授一人,学生300人。 (4)武学。系宋朝最早设立的专科学校,主修诸家兵法、步骑射。宋时,外患侵兵不断, 急需国防人才,故十分重视武学。武学分上、内、外三舍,学生100人。
参《中国文明的反思》李昌玉

科 举 制 度 开 始 的 背 景
唐末年,藩镇割据,仕途由武人垄断,文人不及武人 之势力,考试制度难有发展。故此,宋各皇帝大力提 倡科举。推崇科举之原因有三→
1.革除五代武人专权 五代时,藩镇割据,禁军跋扈,故宋代时则主要消除藩镇、禁军之流毒, 即防止武人掌握政权。宋太祖行重文轻武政策,以革除五代武人专擅之弊, 故宋代君主奖掖文臣,特重科举。
参《中华性文化史:历史的大隐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
唐朝甚至出现妓女诗集,流传今日的有《洪度集》全唐诗有21位妓女诗人,136首诗 。现今近五万首唐诗中,两千多首是描写妓女。 佳句摘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科举小故事
1、赚的英雄尽白头,(广东99岁老翁黄章,谢启98岁参加乡试) 2、角力状元王嗣宗,以摔角方式得状元(赵匡胤) 3、取名很重要,丁显(朱元璋),王寿彭(慈禧)以名字吉祥中状元。 4、天下无敌负心郎,宋杨孜,骗取妓女钱财读书,得中后将妓女抛弃。(宋湖北襄阳) 5、情圣欧阳詹,(唐,福建泉州人)。“自从别后减荣光,半是思郎半恨郎。 欲识旧时云鬓样子,为奴开取缕金箱。“牡丹亭原型 6、古代人见过UFO,参见《晋书,张柞传》记载,夜里看见天上有大伞一样的物体,声音好像打 雷,发着光出现,沈括《梦溪笔谈》也有记载说扬州湖面上有发光大球升起飞走。
宋 美
好 的 时 代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 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 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 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 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 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 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 1086年5月21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