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这首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对杜甫表示了深深的怀念。
沙丘,大约在山东汶水流域。
(1)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2)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
参考答案:
(1)古树日夕秋声这些特定的景物无疑烘托出一种近乎于哀婉凄凉的心情,由此可见,杜甫的离去使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极为不佳;再有,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喻为汶水,浩浩荡荡随友而去,亦表现出此情的深远之处。
(注:只要在古树、日夕、秋声、汶水做文章就可以)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杜甫不在身边,喝酒听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该诗前三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4.分析尾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所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
3写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
这些内容,对末句的抒情蓄势起烘托作用。
4运用了比喻,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
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抒发诗人别离杜甫以后备感孤寂、备觉友谊珍贵继而更加相思的情感。
赏析: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
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深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
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
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
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
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
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
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
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
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
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
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
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
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
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
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