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乡土美术文化资源美术欣赏生活化》结题报告汪少华一、研究背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美术活动应以生活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再生活中寻找艺术,欣赏艺术,让枯燥的艺术欣赏理论生活化、浅显化。
从真正意义上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才是高中美术欣赏的教学目的。
所谓“劳动产生美”,人在艺术的接受世界的同时,是一个劳动实践的过程,是在生活中发现并产生美的实践过程。
人类利用动物的骨头和牙齿带在身上来乞福除灾时,是不知道它作为项链的审美意义的。
所以只有真正的生活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美。
当前的美术界的创作活动在抱怨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美术力作的同时,我们不妨坐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美术教育在做什么?美术创新人才哪去了?研究一下艺术大师门的成长过程,研究一下身边的艺术,就很容易找到答案了。
欧美一些国家将美术课堂引向教室之外的做法很好。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化的倾向。
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和借鉴的意义。
本课题旨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本土化的研究。
我们根据国内外的各项研究,根据本土资源实际条件,确立了“美术欣赏生活化”的研究课题。
力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美术活动体现新时代地域特色,同时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高中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多年的高中美术教育,曾经进行过多种手段多种形式的教育尝试。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常常徘徊与古与今、中与外、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等理论与观点中,给学生灌输美学知识。
课余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固定区域的人在审美文化意识领域的相对滞后会不会制约着他对外来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呢?回答是肯定的!所以整合地域文化,优化固定区域人的人文意识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二、研究目的:①使高中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掌握美术语言,认识美术形象,了解美一般规律,艺术的关照社会和掌握世界。
②培养高中生对艺术作品较敏锐的感觉,具有较强的审美知觉的能力。
③形成成熟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具有较为准确的艺术判断能力。
④通过欣赏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愿望和能力,激发潜在的艺术创造力。
⑤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诱发审美创造潜能;探索乡土审美文化对学生审美的促进作用;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丰富我国高中美术教学研究。
三、研究内容:1、乡土自然文化在社区的运用。
乡土自然材料可谓丰富多彩,这可谓是独特的资源。
这类自然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植物茎叶、种子、泥土、麦秆、稻秆等。
材料的来源及运用主要有:1)带领学生采集自然物做标本、书签、插花环等;2)和学生一起收集自然材料,如到田野间拾稻穗、收集干枯的树枝等;3)教师将粗糙的原始自然材料进行精心设计、改造,如石块、木片可制成拓印版画的拓版,稻草秆修剪后制成草人、草却、草帘……2、民间艺术在乡土美术活动中的迁移。
民间艺术包括:(1)民间美术——民间绘画,包括民间色彩、民间装饰、传统水墨画、民间年画。
民间工艺,包括剪纸、折纸、编织、撕纸、民间玩具等。
民间美术欣赏。
(2)民间音乐(3)民间文学(4)民间节目(5)民间游戏(6)民间饮食文化(7)民间建筑。
主要内容:感受民间艺术美,表现民间艺术美的情趣和能力,培养民族情感,加强民间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民间传统色彩的学习运用,扩大用色范围;加深对民间美术年画、剪纸、折纸、染纸、泥工等主要类型的识别能力,了解他们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民间美术技能技巧进行简单的创造性表现活动;培养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能用作品表达对具体民间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另外,还将开展乡土生活写生画的研究、乡土生活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等。
四:研究步骤整个研究过程共需二年时间,步骤如下:(1)、准备阶段(2005年2月—2005年8月)。
选题、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组织学习、确定方法、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
实施研究过程,收集事实材料;依据目标和方法、措施,开展研究,及时评价和调整,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
(3)、总结阶段(2006年8月——2007年1月)。
整理加工资料、完成结题的各项工作,总结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五:研究方法1:谈话引导法。
2:问卷收集。
3;查阅文献。
4分析整理法5:实践制作。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本课题主要是对乡土审美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并将本土审美运用于我们审美欣赏教学。
主要涵盖了乡土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绘画包括乡土服饰、雕刻、风俗、社区人文活动等等。
内容丰富,意义重大。
一方面本着提高美术欣赏生活化,让我们的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依据化、实物化。
另一方面使本土文化发挥她该发挥的作用。
挖掘乡土审美文化则成了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地方独具特色的人文习俗所产生的审美文化,让学生在生活种寻找艺术,感悟艺术,了解艺术的起源、发展过程。
并在欣赏教学中融入世界艺术。
我们的教学就会产生极大的效果。
本着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将研究内容分成与教材相关的以下几大内容:建筑部分:通过查阅史料了解土家建筑的历史、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并绘出图纸。
分析土家吊脚楼的实用性、审美性、科学含量等等。
领会土家人在生生不息的繁衍过程中是怎样创造美的。
弄清楚建筑的实用性、审美性、坚固性审美法则。
工艺部分:通过收集土家族人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花纹。
并要求学生实地操作去感受土家人朴实、拙扑的审美情怀。
明白劳动创造美,真实生活是产生美的源泉的创造美的原理。
习俗与绘画:通过查阅土家族婚伤嫁娶、信仰、风土人情、祭祀巫术并找机会参与活动,了解土家族白虎文化,收集土嫁人所创造的巫术绘画、白虎装饰图案、信仰绘画,分析其发展过程,从而清楚艺术其实来源于生活。
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其实离我们很近。
根据课题创设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形成良好的民间美术欣赏环境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
获得有关民间艺术形式的审美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通过积极参与来感受、发现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内容美。
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色彩、造型、动态及制作材料等,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大胆、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了解土家族人审美的装饰性,图案的对称性等特点。
由于历史的沉淀,每一件民间艺术品都有丰富的含义,或表达人们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寄托对朋友、亲人的衷心祝愿,等等。
让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从而提高其审美活动的质量。
进而提高学生审美价值判断水平和审美能力。
上述内容可以通过下列四个层次进行教学:①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求学生用直接的感知觉与美感意识接触作品,避免把教师的期望灌输给学生。
②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
在学生欣赏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以进一步了解艺术的形式及其内涵。
③表现的层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
教师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对所知觉的作品结构作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④创造的层次:教师和学生共同挖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并鼓励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七:活动成效分析:我们的研究表明,本土审美文化在与世界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原始文化与现代文化是相通的,纷繁的现代审美文化的演绎过程与地方本土文化的演绎过程有着必然的相通之处。
通过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利用本土文化结合世界审美文化实施高中审美教学,让艺术落在实实在在的本土文化的土壤上,艺术不在显得那么神秘、那么深奥。
而且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1、乡土情感审美体验寓美教于德教。
在实施美术欣赏生活化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获得审美经验的同时,了解了家乡的历史、风土人情,广泛接触了家乡的勤劳朴实的乡土人物,感受了土家族自己的乡土文化情怀,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欣赏教育中,学生接触到身边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家乡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的材料。
学生带着流动本地血液德情感来看待本土文化,极大的诱发了他们对自豪感,这是审美情感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健康情感的有效途径。
2、乡土人文艺术发现诱发想象创造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
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
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
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象力来补充和完成。
活动通过发现身边艺术的起源,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能直接与艺术进行对话,了解了艺术活动的本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乡土文化的理性开发增强学生鉴赏能力。
对乡土审美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理性梳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审美表达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
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经过知觉-感受-体验-产生情感-产生共鸣-审美创造来实现审美实践。
对于学生来说,这几种对话是互相交织的。
一方面,乡土审美文化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学生发出信息,学生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他们所熟悉但并没有注意过的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学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述出来。
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鉴赏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4、整合乡土审美文化实现审美欣赏生活化利用乡土资源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根本特征是以土家族特有的生活环境、本土文化为基点,以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及生活为中心,创造了适合学生熟悉的审美氛围,以美术产生的原始依据为突破口,让学生理解了艺术的本质,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进而能从生活中寻找美、创造美。
实现了美术教育中体现生活化的特征,实现生活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