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备战2021高考高三语文限时综合训练(三)附答案

备战2021高考高三语文限时综合训练(三)附答案

备战2021高考高三语文限时综合训练(三)附答案班级姓名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言官,是指拥有上疏言事和弹劾官员权力的官员,包括监官和谏官,合称台谏。

监官就是职司监察的官员,主要秉承皇帝旨意监察各级官吏;谏官则是负责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谏、促其改正的官员。

随着皇帝集权的强化,谏官制度自元朝以后便遭到虚置甚至废止。

不过,监官却承继言官的传统,兼负谏官的职责。

在明代,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明代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

明代言官制度既具有专业性督察和通盘性监督并举的特点,又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一般而言,六科给事中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督,属于专业性督察;都察院御史则对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进行监察,属于通盘性监督。

这是大面上的专与通的结合。

实际上,在六科和都察院中,也有“专”与“通”结合的特点。

六科给事中虽然针对六部事务进行专门性监察,但也对其他事务进行通盘性的监督。

如洪武间,工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称:如果大臣犯了重罪,虽蒙皇帝恩宥,上朝时不宜仍列本班,必须稍加降抑,以示劝惩。

显然这不是对工部事务作监察,而是对刑部和礼部事务进行督察。

因此,明代言官既有专业分工,又不受分工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纠弹和监察功能。

而且,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

明代言官的两大主体——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均只是正七品官员,但却拥有对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吏进行弹劾和纠察的权力。

特别是六科,虽然官员品级很低,但却是个独立的机构,无上级机关掣肘,可以有效实行监察。

明代言官之所以设计成位卑权重的模式,与传统言官制度一样,主要是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如果言官地位很高,他就会“爱惜羽毛”和“明哲保身”,不愿冒政治风险去监察他人,以免受到还击。

地位低的言官,会在“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心理驱使下,孤注一掷地弹劾权臣,即使被贬也损失不大;若冒险成功,则一战成名,名利双收。

明代统治者正是考虑到这种因素,故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

明代的六科给事中,针对六部的专门事务进行专业督察,虽然级别很低,但却是独立机构,不隶属任何机构,如此才能行使监察之权。

我们今天在完善监察制度时,也应该让监察机构拥有独立的地位,不受上级机关的掣肘,以便更好地发挥监察职能。

明代言官制度,是君主与儒臣双方协商和博弈后建立起来的,由于缺乏人民群众的介入和参与,因此最终难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当今,在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应该在设计监察制度时,引入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政府官员实行民主监督,这样才能有望克服传统言官制度的弊端。

(摘编自谢贵安《明代言官制度的历史镜鉴》,《人民论坛》2018年5月12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明代的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他们都属于监官,可监察官吏,却无劝谏君主之责。

B. 明代的六科给事中属专业性督查,却并不局限于此,但都察院御史则只做通盘性监督,不做专业性督察。

C. 我国当今的监察制度只要借鉴明代让监察机关独立的经验,并引入人民群众力量,就必定能克服传统言官制度的弊端。

D. 明代统治者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因此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并使其保持独立,不受上级机关掣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按总分总结构展开,在提出言官制度的论题后从两个方面展开分述明代言官制度的特点,最后阐述写作意图。

B. 文章第二段举明朝洪武年间工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的例子意在说明明代的六科给事中有责任监督刑部和礼部。

C. 文章第三段“爱惜羽毛”“赤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论述语言生动活泼,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具体,饶有趣味。

D. 文章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并且能够和我国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来挖掘传统言官制度的现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从明代言官的构成来看,明代只有监官而没有谏官,这是皇帝集权强化的结果。

B. 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这有助于强化监察效果。

C. 言官地位过高会导致其顾虑重重,不利于监察工作,因此明代言官“位卑权重”。

D. 明代言官制度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有很大历史局限性,因此是落后的制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别的因在襁褓..,父抄思卒,母张氏迎别的因以归。

..时,与其祖母康里氏在三皇后宫庭。

戊申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甲寅,世祖以宗王镇黑水,命别的因袭抄思职,为副万户,镇守随、颍等处。

丙辰冬十有二月,世祖复谕征镇军士悉听别的因号令。

别的因身长七尺余,肩丰多力,善刀舞,尤精骑射,士卒咸畏服之。

世祖即位,委任尤专。

冬十一月,谒见世祖于行在所,世祖赐金符..,以别的因为寿颍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

时二州地多荒芜,有虎食民妻,其夫来告,别的因默然良久,曰:“此易治耳。

”乃立槛设机,缚羔羊槛中以诱虎。

夜半,虎果至,机发,虎堕槛中,因取射之,虎遂死。

自是虎害顿息。

至元十三年,授明威将军、信阳府达鲁花赤,佩金符。

时信阳亦多虎,别的因至未久,一日,以马裼置鞍上出猎,命左右燔山,虎出走,别的因以裼掷虎,虎搏裼,据地而吼,别的因旋马视虎射之,虎立死。

十六年,进宣威将军、常德路副达鲁花赤。

会同知李明秀作乱,别的因请以单骑往招之,直抵贼垒,贼轻之,不设备。

别的因谕以朝廷恩德,使为自新计,明秀素畏服,遂与俱来。

别的因闻于朝,明秀伏诛,贼遂平。

三十一年,进怀远大将军,迁池州路.达鲁花赤。

之官,道经颍上。

有野豕时出害民禾稼,民莫能制。

闻别的因至,迎拜境上,告以其故。

别的因曰:“毋虑也。

”遂至荆山,以狼牙箭射之,豕走数里。

至大二年,卒,年81岁。

(《元史·别的因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B. 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C. 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D. 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受教唯谨/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古代也可用来比喻年纪幼小。

B. 戊申,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十二地支合为干支,在中国古代只用于纪年纪月。

C. 金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

D.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

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别的因力大技精。

他身高七尺多,肩膀宽阔,善于舞刀,尤其精于骑马射箭。

B. 别的因深受世祖信任。

世祖曾下令征镇军士全都听从他的号令,即位后更是赐给他金符。

C. 别的因关爱百姓。

寿颍二州有虎食人,他设置机关捕虎,有时甚至烧山诱虎,亲自射杀。

D. 别的因忠贞无畏。

李明秀作乱时,他自请劝降,深入贼垒,说服李明秀与其一道来降。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别的因谕以朝廷恩德,使为自新计,明秀素畏服,遂与俱来。

(2)之官,道经颍上。

有野豕时出害民禾稼,民莫能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武陵春宋·毛滂正月十四日夜孙使君席上观雪,继而月复明。

风过冰檐环佩响,宿雾在华茵。

剩落瑶花杉月明,嫌怕有纤尘。

凤口衔灯金炫转,人醉觉寒轻。

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负五更春。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作者随孙使君在元宵前夜观雪,词中既写景又写人,景美情重,景着人意,浓淡相宜。

B. 词上阙首句从听觉角度来写风吹落檐冰发出的声响,能让读者体会到冰柱光滑的质感。

C. “剩落”一句以瑶花喻雪花,并选取月光透过杉树的特写镜头,构成了一幅月夜美景图。

D. “凤口衔灯金炫转”句与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都描写灯笼,手法相同,各有其趣。

9.后人认为,这首词的人物心理描写饶有蕴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人生空幻,并借凭吊明月寄托内心深沉感的句子是,。

(2)《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表达英雄业绩流风遗韵意境荡然无存的句子是,。

(3)《逍遥游》具体描绘大鹏迁徙南冥时的壮观场面的句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是跃动的音符,是历史的,它凝聚着城市的记忆,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

( );它既有风花雪月,又有人间烟火,是城市的活化石,是城市先民集体意识的根脉魂。

纵观我国地名,大致可分为四类,有对古老原始地名的,有对自然景观和地理位置的记录,有对人文历史的缅怀,还有对美好情感与祝福的寄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而地名正是其中一个的层面。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沉淀沿袭凝聚独具特色B.积淀沿袭凝结独树一帜C.积淀沿用凝聚独具特色D.沉淀沿用凝结独树一帜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地名既年轻,又古老;既蕴蓄着时代风情,又延展着历史文化B.地名虽古老,却年轻;既承载着历史文化,又蕴蓄着时代风情C.地名虽年轻,却古老;它蕴蓄着时代风情,又带有深深的历史印记D.地名既古老,又年轻;既延展着历史文化,又蕴蓄着时代风情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不仅有风花雪月,还有人间烟火,是城市先民集体意识的根脉魂,是城市的活化石。

B.它既有风花雪月,又有人间烟火,是城市的根脉魂,是城市先民集体意识的活化石。

C.它既有风花雪月,又有人间烟火,是城市先民集体意识的活化石,是城市的根脉魂。

D.它不仅有风花雪月,还有人间烟火,是城市先民集体意识的活化石,是城市的根脉魂。

15. 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①。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现在,随着新技艺的不断兴起,②,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