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美苏争锋1.右侧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 ) 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答案:C。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是导致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
2.1945年4月,美驻苏大使哈里曼认为,苏联同时执行两个政策,一个是“与美、英合作的政策”,一个是“对邻国扩展苏联控制的政策”。
他还认为,战后苏联重建需要美国,因而美国在重要问题上可以坚持,而不致碰到严重的危险。
在此,哈里曼( )A.强调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较大B.意在加强美苏之间的合作关系C.希望美国对苏联进行适度遏制D.说明美苏关系走向破裂的边缘答案:C。
根据材料“他还认为,战后苏联重建需要美国,因而美国在重要问题上可以坚持,而不致碰到严重的危险”可知,哈里曼认为美国不必对苏联采取战争手段或者强硬政策,适度地遏制即可达到目的,故选C项。
3.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实施“特洛伊计划”,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把‘真理’传到‘铁幕’后面的理论和方法”。
其目的是( )A.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B.加强对西欧盟友的支持C.促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科技交流D.及时从朝鲜战场中抽身答案:A。
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通过“特洛伊计划”开展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的心理宣传攻势,以期实现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变,故选A项4.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
冷战结束后,有学者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双方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还有学者认为,英国对冷战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此可知,关于冷战起源的认识( )A.忽视了对意识形态斗争的研究B.时代越近越能接近历史的真相C.随着研究视野拓宽而趋于全面D.只能有一种科学而合理的解释答案:C。
由“美国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到“冷战是战后美苏双方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和“英国对冷战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说明对冷战起源的认识随着研究视野拓宽而趋于全面,故C项正确。
5.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
”这一文件( )A.标志着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B.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C.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D.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答案:C。
材料“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反映了“冷战对抗”思维,这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C正确6.1950年,美国某政府官员说:“只有在实践上重申我们的基本价值,国内、国外皆然,我们方能保持自身的完整与正直,而这正是挫败克里姆林宫真正的根本。
”材料表明美国“冷战”的目的是( )A.传播美国价值观颠覆苏联制度B.公开干涉世界各国内政以称霸全球C.武力颠覆苏联政权以遏制共产主义D.以道德方式确保在欧洲的经济利益答案:A。
由材料“重申我们的基本价值,国内、国外皆然”可以看出,美国通过“冷战”传播自身的价值观并欲借此颠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故选A7.戴维·格雷斯《西方的敌与我》一书中写道:“在1947~1949年欧洲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说服美国在1945年胜利的仅仅几年后再次回到欧洲,并无限期地停留下来。
”这一“目的”达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柏林墙”的修建答案:C。
根据材料“说服美国在1945年胜利的仅仅几年后再次回到欧洲,并无限期地停留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这一目的的是北约的建立,故选C 项8.下面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
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经互会的成立D.柏林危机的爆发答案:C。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互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因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所以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外贸易,与西方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会大量减少,故C正确。
9.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
上述措施( )A.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B.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C.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D.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答案:D。
据材料“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危机客观上推动了北约军事集团的成立,故选D项。
10.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
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
这一法案( ) 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答案:D。
据材料“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可知,美国政府意在打击共产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冷战开始,美国开始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故选D项。
11.1959年在著名的“厨房辩论”上,尼克松对赫鲁晓夫说道:“我们希望展示我们的多样性,以及做出选择的权利。
我们并不希望所有一切都由一名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而恰恰是这个人让所有的房子都盖得一模一样。
”这反映出( )A.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B.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美国C.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D.美国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答案:C。
依据材料可知,在1959年的“厨房辩论”上,尼克松对赫鲁晓夫说,我们希望展示我们的多样性,并不希望一切由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这反映了尼克松在抨击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选C项。
12.1960年苏联科学院成立非洲学研究所,又成立人民友谊大学,帮助亚非拉国家培养建设干部。
1960年,日本外务省将加强对非交往作为当年外交的一大课题,并准备在未来两年内集中力量扩大对非贸易。
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正式提出“新非洲”政策,开始大幅增加对非援助。
这说明( )A.非洲历史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B.非洲在美苏全球争夺中居首要地位C.冷战大背景下的大国援非活动升级D.非洲独立国家增加改变了世界格局答案:C。
题干材料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苏联帮助亚非拉国家培养建设干部;二是日本与美国政府扩大对非贸易与增加对非援助。
联系材料中时间可知此时为冷战期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与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援非活动意在争夺非洲“中间地带”,故选C项。
13.尼迪肯定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以致忍不住告诉国会领袖们:“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
”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
”两位领导人所指的事件是( )A.1949年德国被一分为二B.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C.1961年美发动越南战争D.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答案:D。
由材料“肯尼迪‘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
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故D项正确。
14.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在次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美国发起抵制运动使65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缺席;苏联在1984年如法炮制,也率领19国缺席了洛杉矶奥运会。
这说明( )A.霸权主义影响国际间合作B.这一时期的苏联处于守势C.世界多极化趋势遭受压制D.美苏态度决定国际性事务答案:A。
由材料内容可知,美国1980年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后,苏联也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如法炮制,这体现了美苏两极对峙影响国际间合作,故选A项15.人认为冷战是“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抗”。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
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
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
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
……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大问题领域和多个重要地理区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
同时,美国在战后初期宽待德国和日本,助其复兴,以后又长期在安全、贸易和金融方面予以照顾和特殊优惠,从而有力地帮助了它们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或者说成为美国比较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冷战与美国霸权”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1)原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冲突。
特点:军事对峙但不付诸战争;政治对抗但保持和平共处;经济割据并形成两大对抗市场。
(2)论点:美苏冷战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但其霸权地位也受到部分削弱。
论据:①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
通过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经济霸主;通过操纵联合国、推行杜鲁门主义,确立政治霸权;建立并控制北约,成为军事霸主。
②霸权地位受到部分削弱。
美苏长期对抗,消耗了美国实力,动摇了霸主地位;扶持德国和日本复兴,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美国经济和政治霸权;冷战背景下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拖累了美国,削弱了其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