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经典例题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1.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
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A.平均温度过低B.平均温度过高C.温度变化无常D.昼夜温差过大2.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4号飞行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软着陆。
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人类难以预估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 A.空气太稀薄B.宇宙辐射太强C.陨石撞击太多D.月球引力太小1.D 2.C[第1题,月壤是由岩石破碎后形成的,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对岩石破坏作用强烈,形成月壤。
第2题,注意关键词“人类难以预估”,说明这种威胁具有偶然性,而空气太稀薄、宇宙辐射太强、引力太小,都是月球较稳定的、确定性的因素,但陨石具有偶然性。
]下面为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图。
读图,回答3~4题。
3.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图中①地的区时为( )A.7时B.9时C.12时D.21时4.如果图中的虚线为晨昏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8时B.10时C.18时D.22时解析:第3题,新一天的范围是0时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若新一天占3/4,则90°W为0时,即西六区为0时,图中①地位于东三区,则其区时为9时。
第4题,依据图中洋流流向可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图中虚线为昏线。
图中昏线与赤道相交于60°E,则60°E此时为18时,北京时间为22时。
答案:3.B 4.D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
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
第2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选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选项正确;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选项错误;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选项错误。
第3题,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
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
答案:1.C 2.B 3.D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4~5 题。
4.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5.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4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
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
故选D。
第5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
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
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量减少。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答案:4.D 5.B(2016·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6~7题。
6.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7.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6题,据题干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翼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第7题,从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为好的沉积环境中才能发现。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地所在阶地面积较大,沙和卵石的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甲地沉积物为黏土,丙地和丁地位置高。
答案:6.C 7.B(高考北京卷)如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8~9题。
8.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9.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解析:第8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故A正确。
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小,更易受侵蚀,故B错误。
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故C错误。
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否则会导致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故D错误。
第9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故A、B、C错误。
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故D正确。
答案:8.A 9.D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 )A.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处适合修建水库C.③处是背斜山D.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2)如果图中①河、②河为同一条河流。
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A.①河段自西向东流B.②河段自东向西流C.该河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D.该河从图中③山岭西侧绕过解析:第(1)题,图中①河附近岩层是背斜、②河附近岩层是断层、③是向斜成山;图示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故可能含有化石。
第(2)题,图中河流沉积物在①河段中位于南侧,说明河流自东向西流,在②河段中位于北侧,说明河流自西向东流;同时②河段海拔高于①河段,河流总是由高向低流,则河流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
答案:(1)D (2)下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B.②处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11.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 )A.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沿山脊延伸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解析:第10题,仔细读图,①处冰川融化,不会引发图中湖泊的水位上升,A错;②处受湖泊影响,流量较稳定,但该处有陡崖分布,河流的落差大,B错;③处地形平坦,不适宜修建水库,C错;④处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D对。
第11题,图中比例尺基于现有信息无法确定,A错;图中信息显示该河流为外流河,若冰川地处新疆,该河流为北疆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只有小部分在我国境内,B错;该河流为我国的外流河,主要分布在季风区中,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C对;我国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港口数量多,D错。
答案:10.D 11.C图1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 )A.巴西高原草木枯黄B.我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C.密西西比河进入枯水季节D.北印度洋自东向西的船只顺风顺水(2)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丁风带交替控制B.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C.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D.受丁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夏季多雨解析:(1)A (2)B 第(1)题,由图2中风带、风向知甲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图1中其北移了,说明为北半球夏季,A正确。
第(2)题,图示乙、丙、丁分别为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若在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不总是高温少雨;南亚夏季多雨是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的影响而成,并非丁风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