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2)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寻雍尊师隐居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①卧,松高白鹤②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青牛:《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

②白鹤:《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

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

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峭”字写出群峰高耸的姿态,“碧”字描绘摩天峭壁的青绿,景象甚是壮观。

B.颔联调动读者听觉感官,呈现出诗人途中的所闻:山路古朴,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C.“语来”二字巧妙地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高谈阔论的细节,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凝练。

D.全诗格调清幽飘逸,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笔法娴熟而又细腻,有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B[B项,应该是视听感官,呈现诗人途中见闻。

](2)这首诗最后两联的画面色调截然不同,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颈联中,“花”“青”“白”等五彩交映,画面静美和谐;尾联中“暮”“寒烟”等以素冷色调为主,画面清幽而寒气袭人。

(2分)后两联画面色调截然不同,颈联表达了诗人寻师访友的欢快,而尾联则写出别后诗人的离愁与无奈。

(2分)既照应了诗题,又巧妙地写出了诗人情感的波澜起伏。

(2分)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以及羁旅之恨。

B.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也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落寞和苍凉。

C.四、五两句描绘的是词人眼中的惨淡画面。

“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

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D.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

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

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项,上阕写的是离别时和离别后的情景,而不是离别前的情景。

](2)这首词的下阕与《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表现手法的能力。

比较分析两首词的相同之处,需要考虑诗歌的各个方面,如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意象、抒情方式等。

本题从情感上看,都写离人不堪离恨,借酒浇愁,表达离愁别绪;从表现手法上看,都用了虚写手法;从意象上看,都有“月”的意象;从抒情方式上看,都是借景抒情。

【答案】①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

②两首词都通过想象来虚写,都设想酒醒后的情景,突出离别后的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

③两首词都采用意象“月”来渲染羁旅之愁,从而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④两首词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羁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汉寿城春望①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

汉寿城,朗州古城。

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

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

④华表:古代位于宫殿及墓地等前作标志与装饰用的石柱。

⑤才:隐约。

⑥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东瀛,东海。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

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尾联在兴和废的慨叹中,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A[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错,牧童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田地荒芜,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的景物,可见没有增添任何生气。

C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错,由尾联诗人对汉寿城未来变化的预想,可知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

D项,“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属无中生有。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

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6分)【答案】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了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了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了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了地方景象。

③《春望》描写了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丁评事宅秋夜宴集柳中庸翠幕卷回廊,银灯开后堂。

风惊拥砌叶,月冷满庭霜。

绮席人将醉,繁弦夜未央。

共怜今促席[注],谁道客愁长。

【注】促席:座席互相靠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三句的“惊”和“拥”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秋风的迅疾,形象如在眼前。

B.丰盛精美的宴席上,人不知不觉就要醉了,而长夜未尽,各种弦乐演奏正盛。

C.颈联表达了作者以酒浇愁的凄苦心理和因醉而不能尽情享受音乐的惋惜之意。

D.最后一句看似洒脱旷达,实为正话反说,表达诗人作客异乡的绵长愁苦,深挚感人。

C[C项,透出“不能尽情享受音乐的惋惜之意”错。

](2)赏析“月冷满庭霜”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喻为“霜”,生动贴切;(2分)“冷”既指月光的清冷,又指诗人身心之冷,强化了诗人作客异乡的悲凉;(2分)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阖闾”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好友去“湖南”,刘长卿写诗赠别以表离情。

B.“水国春寒阴复晴”传神地描写出江南水乡春天的气候特征,为后文写送别定下一个凄凉悲伤的基调。

C.颔联写春雨“细”得看不见,春花“落”得听不到,不但体物精细,还营造了一种闲静柔美的意境。

D.“青袍今已误儒生”是诗人自慨之语,说的是自己这个夙有抱负的儒生如今屈居小官,为青袍所误。

B[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技巧的能力。

B项,“定下一个凄凉悲伤的基调”错误,从下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诗句表现的既有诗人与友人相逢的愉悦,也有离别的愁情,选项说下文基调凄凉悲伤不恰当。

](2)本诗围绕一个“别”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6分)【答案】首联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并描写了友人将要乘舟离去的情景;(2分)颔联描绘了送别时的景物氛围,营造了惜别之际闲静柔美的意境;(2分)颈联转而写友人离别之后的想象之景,表达了殷殷惜别之情;(1分)而尾联借离别交代友人的方式,抒发了对个人境遇的感慨。

(1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贺新郎刘过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数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渚。

想雁信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憔悴。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箕踞。

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更忍对灯花弹泪?唤起杜陵②风雨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弹铗:弹剑。

铗,剑。

《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靠在柱子上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孟尝君得知,吩咐给他鱼吃。

②杜陵:指杜甫,他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诗中说“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有《春日怀李白》诗,诗中说:“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弹铗西来路”,下笔开门见山,直接借冯谖弹铗的故事,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境,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梦里寻秋”的“秋”有隐喻国势衰弱之意,“寻秋”两句暗示词人对国事的关怀以及面对沦落的北地江山却无门报国的痛心。

C.“想雁信家山何处?”与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万里西风吹客鬓”三句写的是词人韶华已逝而功业未建的感慨,其中“把菱花(镜)”“自笑”表现了词人孤独中不乏豪迈的气概。

D[D项,“孤独中不乏豪迈”与词人的心境不符,应该是“萧瑟中暗含着悲愤”。

](2)请联系全词内容,从形象刻画的角度简要赏析下片画线的语句。

(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人物形象刻画的技巧以及画线语句,点出人物形象特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比如“腰下光芒三尺剑”是说词人随身携带宝剑,表明他随时准备为国效力;“时解挑灯夜语”是说词人同朋友挑灯看剑,整夜讨论国事,表现了爱国报国之心切;“更忍对灯花弹泪”是说词人男儿有泪不轻弹,尽管壮志难以实现,却仍然怀有一颗爱国之心。

注意常带佩剑、挑灯看剑、连床夜语等都是细节描写,词人用这些细节刻画出了一个在逆境中始终怀有报国壮志的英雄形象。

【答案】词人的宝剑随身携带,表明他始终把国事放在心中,随时准备为国效力;他同朋友挑灯看剑,整夜讨论国事,表现了他爱国报国之心切;他男儿有泪不轻弹,尽管不受重用,功名事业尽付东流,但壮志不衰。

(3分)词人以常带佩剑、挑灯看剑、连床夜语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在逆境中始终怀有报国壮志的英雄形象。

(正确解读三句话,3分;形象特点鉴赏,3分。

)7.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忆弟二首(其一)①曾国藩无端绕室思茫茫,明月当天万瓦霜。

可惜良宵空兀坐,遥怜诸弟在何方。

纷纷书帙谁能展,艳艳灯花有底②忙?出户独吟聊妄想,孤云断处是家乡。

【注】①作此诗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驻守湖北襄阳与太平军对峙,曾国藩本人则以“骄妄”被弹劾而待用。

②底: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色明亮的夜晚,作者独自静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远在他乡且已音讯不通的几位弟弟。

B.诗的颈联,作者借助对灯光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没有人比自己更忙于灯下苦读的感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