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依据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1)论文题目:月季茎段组织培养技术研究(2)研究领域:组织培养在月季繁殖上的应用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月季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因此繁殖方法也非常多,但是常规繁殖技术很难对其品种进行更新。
虽然自l875年人工杂交技术产生后,经过长期的杂交和选择,获得了许多理想品种,但月季育种目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杂交方法具有局限性。
表现在基因资源有限,染色体数目及倍性差异使远缘杂交难以成功;生长一致性、开花同时性等多基因控制性状难以改良等。
此外月季作为多年生灌木,育种所需时间较长。
(2)只注重对外观性状的改良,而忽视了对内在性状的改良。
在过去的育种史中,育种家们只注意芽形、花形、花径、瓣数和茎长等外观性状的改良,并且选择的标准也趋于一致,造成资源流失,而内在性状,如生活力、瓶插寿命以及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等未得到相应的提高。
(3)遗传背景相对狭窄。
据统计蔷薇属的100多个物种中只有8个种对现代月季做出过突出贡献,因此这种近亲杂交现象严重影响月季的生活力[1]。
9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组织培养为基础的转基因技术无疑为月季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这种方法不但使品种在外源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上发生改变,其性状保持相对稳定,还可利用来自其他生物类型的基因,创造更优良的品种。
目前,月季的组织培养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载体构建等技术在重要的农作物及模式植物上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皆可应用于月季的基因工程育种中[2]。
运用这项技术不断培育出新品种以满足人们对月季求新求异的需求。
3、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月季传统的栽培方法是用嫁接和扦插法进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较慢。
自20世纪60年代组培技术在生产中应用以来,许多研究者在月季的组培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月季组培苗的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和运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研究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便开始进行切花月季组培种苗的生产,在组培的各大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已经向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载体构建方向发展。
在当前再生体系不够完善仍然是制约月季转基因的主要因素,直接再生不定芽途径虽然再生高,需时短,适应范围广,但转化困难;胚性愈伤组织或次级体细胞胚易于转化,但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相对困难,需要在诱导出初级体细胞胚后经过长时间的继代和选择,目前具备该再生体系的品种还非常有限。
植株再生是进行遗传转化的必要前提,只有具备了成熟的再生体系才能有效的进行基因转化。
现在组织培养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已经验为基础的,广泛开展月季组培的研究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我国尤其如此。
随着经验的累积,月季再生体系将不断完善,为转基因提供前提条件。
此外,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对新奇花朵的需求日益增加,以组织培养为基础的技术必将在月季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3]。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1、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1)筛选出诱导月季侧芽萌发的最佳培养基(2)筛选最适宜的外植体部位2、论文拟开展的几个方面2.1培养基的配制2.2外植体的采集和处理2.3接种与培养(1)不同培养基激素诱导外植体萌发(2)找出适合不同外植体萌发的培养基3、论文拟得出的主要结论筛选出适合月季组织培养诱导侧芽萌发的适宜培养基及适宜的外植体取材部位。
三、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3.1 试验材料及采样地生境条件3.1.1 试验材料供试材料取自都江堰市中国科学院华西亚高山植物园3.1.2 采样地生境条件采样地位于成都平原与川西北山地接合部,地理坐标:东经103°,北纬31°,海拔700 m左右,为浅切割低山地貌类型。
土壤为黄壤,质地为重壤质,PH值4.5~5.5,由于多雨,在沉积层与母质层之间有明显潜育现象,土壤肥力中等,保肥保水性好。
采样地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高,最底温度分别为38°和-10°,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降雨量1243mm,无霜期269 d。
3.2试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用品: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试管电子天平烧杯微波炉酒精灯镊子(2)试剂:75%酒精琼脂蔗糖蒸馏水 6BA MS储备液 NAA3.3 技术路线培养基的配置→培养基灭菌→外植体采集→外植体预处理→外植体表面灭菌→外植体接种→培养→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3.3.1培养基设计方案培养基采用MS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6-BA1.5mg/L,2.5mg/L和3.5mg/L。
蔗糖30g/L,琼脂7.5g/L,pH5.6~5.8。
以不加激素的MS培养基作对照。
3.3.2 外植体取材部位分别于月季当年生茎段的上部、中部、下部切取外植体进行接种。
培养基均采用MS+6BA1.5mg/L。
表1不同mg/L的6BA、NAA浓度处理号接种数(瓶)培养基B1 20 MS+6BA2.0mg/LB2 20 MS+6BA2.5mg/LB3 20 MS+6BA2.0mg/L+NAA0.5mg/LB4 20 MS+6BA2.0mg/L+NAA0.1mg/L表2 不同外植体部位部位接种数(瓶) 培养基茎段上部 10 MS+6BA2.0mg/L茎段中部 10 MS+6BA2.0mg/L茎段下部 10 MS+6BA2.0mg/L3.3.3培养条件接种后的培养瓶放入培养室进行培养。
培养温度25℃,光照12h/d,光强1500~2000LX。
3.4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培养30 d后统计:污染率、死亡率、褐化率、出芽率。
污染率(%)=污染的外植体数/接种外植体总数×100死亡率(%)=死亡的外植体数/接种外植体总数×100褐化率(%)=褐化的外植体数/接种外植体总数×100出芽率(%)=发生芽的外植体数/无菌外植体总数×100统计分析采用EXCEL和DPS数据处理系统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3.5进度安排时间内容进度安排2006年5月课题立题已完成2006年6月查阅资料已完成2006年9月试验设计已完成2006年10月开题报告撰写已完成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实验实施未完成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毕业论文撰写未完成四、文献查阅及文献综述月季是近代流行世界的名花,素有“花中皇后”之美誉,位于四大切花之首。
其产量约占四大切花的50%,是国际市场上非常流行的切花种类。
传统的方法是用嫁接和扦插法进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较慢。
自20世纪60年代组培技术在生产中应用以来,许多研究者在月季的组培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月季组培苗的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和运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研究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便开始进行切花月季组培种苗的生产,在组培的各大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4]。
4.1月季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月季属落叶或半常绿灌木,主根少,须根发达。
枝条纤细,绿色或深褐色,枝条上具有直刺或下弯的刺。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9片,叶缘有锯齿,表面有蜡质、光亮,有的叶质柔软而薄,托叶与叶柄合生。
花生育枝顶端,多数单生,有的多朵花聚生呈伞房花序,多重花瓣,少数为单瓣花品种,花色艳丽丰富多彩,红、粉、白、黄、紫、橙等花色均有。
花期很长,从5月中旬开始,可延迟到11月,芳香浓郁,四季长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被我国20多个城市被列为市花[5]。
月季喜日照充足,空气流通,排水良好,能避冷风、干风的环境。
切忌将月季栽培在阴山、高墙或树荫之下。
然而,在盛夏炎热时需适当遮荫。
大多数品种最适温度白昼为15-26℃,晚上为10~15℃。
冬季气温低于5℃时,即进入休眠。
能耐-15℃的低温。
夏季温度持续30℃以上时,进入半体眠。
能耐35℃高温。
相对湿度宜75~80%。
从华南到东北,月季开始开花的时间为3月到6月。
以长江流域为例,月季2月下旬至3月绽出新芽,从萌芽到开花约需50~70 d,5月上旬为第一次开花高峰,如管理得当,可反复开花到7月初。
7~8月为高温盛暑期,月季处于半休眠状态。
9月份温度下降,月季再次形成大量的花蕾,10月上旬出现第二次开花高峰,如管理较好,花期可持续至初霜。
12月气温降到5℃以下,进入休眠状态。
土壤酸碱度以PH值6~7宜。
大气污染,如烟尘、酸雨及有害气体,会妨碍月季的生长发育。
月季喜肥。
土壤稍粘重也无妨[6]。
4.2月季观赏价值月季花容秀美,千姿百态,芳香馥郁,四时常开,享有“花中皇后”之称,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目前广为栽培的月季与它的祖先中国月季差异很大,故特称之为现代月季,简称月季。
它既可作切花生产,又可庭园栽植和盆栽,在花卉园艺上占有重要地位[7]。
月季花用于园林布置,范围极为广泛,可以布置规则式花坛;可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地布置庭园;也可以建成月季专类园。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发展,人们对环境美化的要求也欲来欲高,当今,不仅要求室外的美化,而且要求室内的美化,除各种工艺品之外,特别注意用观叶植物和鲜切花进行美化,鲜切花是各种花卉艺术品(如花束、瓶插、花篮、花钵、墙饰等)的素材。
在鲜切花领域中,月季花的地位和比重与日俱增,在4大名切花中(月季、菊花、唐菖蒲和香石竹),已由原来占20%提高到目前的50%,而且还在上升。
鲜切花有如下的用途:(1)瓶插水养;(2)花束;(3)制作花篮;(4)插花。
所以月季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泛,而且应用于园林、城市规划中都有很好的观赏价值[8]。
4.3月季常规繁殖方法4.3.1播种种子成熟后砂藏,到立春时播种。
播种一般用于繁育新品种或培养粘木;4.3.2压条适合矮生种及丛生多花蔷薇。
凡枝软可弯到地面的都可在梅雨季节,于枝条可以压条处斜切一刀,用土嵌入伤口埋取土中,并固定好,生根后切离母体。
部分高大直立品种可用高压法[9];4.3.3嫁接嫁节苗经济寿命长可达6~9年,切花生产中常用嫁接苗。
粘木可用蔷薇,粉团蔷蔽,白玉掌,日本无刺蔷薇等,粘木可用扦插繁殖,但用种子繁殖的更好,当粘木根茎部粗8~10mm时即可嫁接。
a 根接 12月采取野蔷薇,修短根部,并在根茎上约5 cm处切断,削成2.5cm 斜面,取优良品种健壮枝条削成等长斜面,上留2个牙切断做接蕙,将粘木与接蕙形成层对准,用塑料薄膜带扎牢,以株行距10cm假植于常规苗床内充分浇水后,另用于松泥土埋没嫁接处,只留出顶芽。
待到组织愈合后再移出定植。
b 芽接芽接部位尽量靠近地面,在嫁接头天可采用开过花的充实枝条长5~8 cm,留叶柄去叶水养一天,一般用T型芽接法或劈接法,其芽接最好在7~8月为好[10]。
4.3.4扦插月季枝硬,嫩枝扦插均易成活,梅雨季节可取花后半成熟枝条进行嫩枝扦插,切取中下部一段芽进行常规扦插。
6-9月嫩枝扦插要配以全光喷雾设施30vd可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