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2.4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导学一、课标解析课标:分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
指导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了重要影响,应提高环境危机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气候变化的概念:不断变化中 按时间尺度分为 、 、 。
近代气候变化 特点: 。
原因: 。
海平面 。
危害: 。
可能影响 影响 生产。
具体: 。
影响 过程。
导致 。
适应对策: 、 、等。
三、典题解析1、读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 ,原因是 。
(2)二氧化碳对 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 有很大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将发生什么影响?解析:本题对全球变暖问题进行了考查,可涉及三方面的知识,一是近年来二氧化碳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及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的。
二是二氧化碳增多与全球变暖的内在联系,是由二氧化碳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的性质所决定的。
三是全球变暖的危害。
答案:(1)升高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毁林(2)地面长波辐射气温(3)一方面全球变暖会引起部分极冰融化,使海平面升高,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会使世界各纬度地区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读图,分析回答:(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益俱增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
(3)把图中预测海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4)按图中①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E、台湾海峡将变宽解析:前两问较基础,后两问难度较大。
第(3)问重在分析图,由④→③→②→①,反映海平面上升幅度由小到大,上升幅度越大说明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能源利用状况无变化。
第(4)问,按①状况发展,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华北春旱将更为严重,天山雪线也将明显上升。
这是一道读图分析综合题,能力要求较高,解答中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需认真分析。
答案:(1)波动上升“温室效应”(2)森林被大量砍伐的缘故(3)按表中情况分析,对照图示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①④③(4)A、C、E四、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高于全球平均值B、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温增高比较明显C、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气温呈下降趋势D、从季节来看,我国冬季增强最明显北半球冬至日,航行中的海轮上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74°,物体影子朝北,从收音机里听到北京时间是8:20,回答2-3题。
2、此时该船位于()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3、上述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岛国内环境变迁将被迫举国移民,这里所讲的“环境变迁”最可能是()A、海平面上升B、火山爆发C、酸雨侵蚀D、臭氧层空洞4、我国CO2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是()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构成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5、二氧化碳被称为保温气体,是因为()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B、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C、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6、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有()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②禁止燃烧矿物燃料③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④加强国际间合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据估计,由于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有()A、1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B、冬小麦种植区域将南移C、珠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将往下移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小2019年12月,我国大部分地区“缺电”“缺油”,拉响了我国能源安全的警报。
若右图为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据此判断第8-10题。
8、①②③④四点所代表的能源中,成本相对较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的是()A、①B、②C、③D、④9、从图中可以看出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多的能源是()A、核能B、天然气C、煤炭D、可再生能源10、下列能源中,发电成本最高的是()A、水能B、核能C、天然气D、太阳能下图为某群岛示意图,此季节我国盛行东南风,M线为晨昏线,此时北京为某月10日,读图回答11-13题。
11、此时格林尼治的地方时为()A、9日23时B、10日1时C、9日13时D、10日13时12、当图中 夹角为20°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南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B、此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是30°06′C、北半球各地昼长正逐渐加大D、该地区正午时物体的影子朝南13、危及到该群岛国家经济发展和生存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地震B、全球性气候变暖C、泥石流、滑坡D、海洋环境污染14、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据推测21世纪全球气温可能上升2-5摄氏度,若这种推测属实,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①海水蒸发旺盛,水循环活跃,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增多②我国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的农田范围缩小③随着海平面上升,我国部分沿海地区有淹没的可能④我国橡胶种植面积扩大,畜牧业地区范围缩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综合题:1、分析“近年来大气中CO2含量增长示意图”,并回答:(1)图中代表近年来CO2增长的曲线是。
(2)计算1985-1968年这十年间CO2含量平均每年增多ppm。
(3)为什么大气中CO2的含量与日俱增?答:由于、、大量燃烧、和。
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大量被砍伐所致。
(4)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对气候有何影响,为什么?(5)列举一、二项事例,说明由于CO2的增多使气候发生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后果:(6)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适应对策。
2、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按A预案,全球自2019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约℃;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和℃。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五、能力提高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可知,A、B、C三地降水量差异较大,试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图中大陆西岸等温线和年降水量线分布特点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3)图中C、D两地纬度相当,气温差异却很大的原因是。
2、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等为由,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一再推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英吉利海峡常年受(风带)的影响。
(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3、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 厘米。
图12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B.滩涂面积减少C.淹没部分耕地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A.臭氧层破坏B.森林被大量砍伐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4、图2为1951~2019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
回答(1)、1951~2019年,我国A. 各地都增温B. 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C. 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D. 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2)、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A. 西北、华北、东北地区B. 西北、华北、西南地区C. 西北、华北、华东地区D. 西北、华北、华南地区六、课后学习反思参考答案四、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D2、A3、A4、D5、C6、C7、D8、A9、C 10、D11、D 12、D 13、B14B(二)综合题1、(1)C (2)0.7 (3)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煤石油天然气森林(4)随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将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因为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增高(5)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水膨胀,使海平面上升;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会发生变化,使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有所改变,低纬地区农作物减产,高纬地区农作物产量增加(6)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2、(1)0.30~0.32 1.1~1.5 1.6~2(2)(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五、能力提高1、(1)A地受副高和信风的影响;B地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C地终年受西风影响。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