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


4.氨基糖苷类:属于静止期杀菌类抗生素 主要用于治疗G-菌:肠杆菌属、克雷白杆菌
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等 有一定抗菌活性:枸掾酸菌属、沙雷菌属、
沙门菌属、不动杆菌属、 莫拉菌属、布鲁菌属、 分枝杆菌属 缺点:耳、肾毒性 神经-肌肉突触的阻滞作用
庆大卡那——易被细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纯 化酶破坏,但新品种 阿米卡星、西索米星、 异帕米星、奈替米星对细菌产生的乙酰转移 酶、磷酸转移酶、核酸转移酶均稳定
四、常用抗感染药物
(一)青霉素类: ➢ G+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 ➢ G-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 G+杆菌:白喉杆菌 ➢ 螺旋体:梅毒、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虱传) ➢ 梭状芽孢杆菌:破伤风、气体坏疽
1、舒巴坦:(也称青霉烷砜)
✓ 青霉烷酸的卤代衍生物,为半合成的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对G+产生的β-内酰胺 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多种不耐酶的青 霉素、头孢菌素合用。
4、抗结核及麻风类药物 5、抗真菌类药物 6、抗病毒类药物 7、抗寄生虫类 8、其他
(一)主要致病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性微生物 致病微生物——能引起人体患病的病原微生物 非致病微生物——不引起人体患病的病原微生物 条件致病微生物——非致病微生物在某些条件改
变时,特别是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就可能致病, 称条件致病微生物
第一代:先锋V、先锋VI 用于产青霉素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雷杆菌
缺点: 1、仍可被多数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破坏 2、脑脊液浓度低 3、对肾脏有毒性
第二代 :头孢呋辛(丽扶欣) 优点:抗菌谱比第一代广,G-菌,
对肾脏毒性轻 缺点:对肠杆菌属及绿脓杆菌的抑菌作用弱
第三代:头孢他啶 优点:
1、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绿脓、沙雷、 不动杆菌、部分脆弱拟杆菌有效
2、脑脊液中浓度高 3、对肾毒性更低
肾毒性 第1代>第2代>第3代 缺点:对G+作用弱
第四代: 对G-菌作用>第3代 对G+菌作用也增强 用于对第3代头孢耐药的G-杆菌的感染
3.大环内酯类:为快效抑菌剂, 常用的有红霉素
新的大环内酯类:罗红、阿奇、罗他、 氟红、地红、克拉霉素等
特点:1、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 但抗菌活性>红霉素
2、肝毒性、胃肠反应<红霉素 3、首选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杆菌
链球菌属、肺炎球菌、衣原体、支原体 4、也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对β-内酰
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的感染 缺点:大环内酯类有密切的交叉感染
条件:部位:大肠杆菌从肠道→泌尿道 菌群失调: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免疫抑制剂
➢ G+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肺炎球菌、肠球菌
➢ G-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 G-杆菌——沙门菌属(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白杆菌 (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 ➢ 其他——病毒、真菌、螺旋体、放线菌、 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 寄生虫(原虫、蠕虫)
6、抗真菌类药物 真菌(也称霉菌),依据部位分成浅表和深部真菌病
(1)抗生素类:如灰黄霉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菌等 (2)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等 (3)合成类:5-氟脲嘧啶等 (4)烯丙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 (5)植物类:大蒜素 (6)外用药: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等
7、抗病毒类药 病毒的核心是核糖核酸(RNA)或DNA, 外壳是蛋白质 ➢ 抑制DNA型病毒:如阿替洛韦、阿糖腺苷 ➢ 抑制RNA型病毒:如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 其他:金刚胺、干扰素及其诱导剂
原则:根据诊断和致病微生物种类 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选用敏感性 高、疗效好的抗感染药物。
➢ 治疗:心内膜炎、流脑、梅毒、钩端螺旋体、 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点:易被β-内酰胺酶水解和灭活,不耐酸、 抗菌谱窄,易引起过敏
➢ 20世纪50年代末,用青霉素母体6-氨基青霉烷酸, 合成了数百种半合成“青霉素类”衍生物,具有优点: 耐敏、广谱、抗绿脓杆菌和G-菌的特点,但有交叉 过敏反应。
主张联合用药
5.喹诺酮类:主要作用G-感染,对G+菌作用较弱 第一代:1962年合成,如萘啶酸、吡咯酸,抗菌谱窄
目前已很少用 第二代:如吡哌酸,抗菌谱扩大
对肠杆菌属、枸掾酸杆菌、绿脓杆菌、沙雷杆菌 有一定抗菌作用。 第三代:1979年合成,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对G-菌作用进一步加强 对G+菌也有抗菌作用
✓ 粉针剂:0.5、1.0g
✓ 付作用:腹泻、恶心等
2、克拉维酸(棒酸) ✓ 是由棒状链霉菌所产生的一种β-内酰胺
酶抑制剂,抑酶谱广,抑酶作用强
如利福平、喹诺酮
5、与细菌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细菌核酸代谢受阻 ――磺胺
6、抑制结核环脂酸合成――如异烟肼、乙硫异烟胺等
1、主要作用于G+菌的窄谱抗菌药物――青霉素G、半合成 耐酶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
2、主要作用于G-杆菌的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 多粘菌素等
3、作用于G+菌及G-菌的广谱抗菌药物――广谱青霉素、 头孢菌素、四环素、氯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定义:
➢ 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统称为抗 感染药物
➢ 包括用于治疗各种病原体(细菌、真 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 立克次体及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 的各种药物。
➢1907年 Gelmo→磺胺,开创了抗感染药物的 新时代
➢1929年 Alexander Fleming → 青霉素, 新的一页,推动微生物制药工业的发展
➢ 1944年 Waksman → 链霉素的发现者提出 “Antibiotic”抗生素,中国译为“抗菌素”
➢1981年 第四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改为 “抗生素”
(一)按作用机制分类:
1、抑制细菌壁合成――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2、损伤细菌的细胞膜――如多粘菌素、抗霉菌类药 3、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氨基糖苷类 4、影响核酸的代谢――阻碍遗传信息复制的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