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男,40 岁。
于2000 - 06~12 因自服苦杏仁250g 两小时后出现口舌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来所就诊。
查体:T3615 ℃,P80 次/ min,R25 次/ min,BP14/ 10kPa,急性痛苦面容,可闻及苦杏仁味,腹软、压痛。
根据病史和临症状考虑苦杏仁中毒。
立即给予以下处理:(1) 10 %硫代硫酸钠溶液2000ml 反复洗胃;(2) 吸O2;(3) 3 %亚硝酸钠10ml + 50 %葡萄糖溶液50ml 缓慢静脉注射(不少于10min); (4) 10 %葡萄糖溶液500ml + 维生素C 3g 静滴,10 %葡萄糖液500ml + 氢化可的松200mg 静滴,次日患者痊愈出院。
生理需要:一个健康的人的需要量,即不是因为疾病的治疗需要。
一个禁食水(不吃饭或饮水)的病人每日生理需要量一般:5%葡萄糖1500ml加0.9%生理盐水500ml加10%氯化钾30—40ml.病之本求病之由“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为《黄帝内经》治病求本思想精华所在。
任何疾病的产生,必有其根本的原因、病机变化,也有其关键所在,如能紧紧抓住致病根本,遵循“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则能达到《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临证所见疾病证候表现复杂多变,主次真伪表现多端,怎样才能在纷杂多变的症候中抓住根本,求得其致病之因及治病要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逆”即是致病之本,亦是致病之因,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求本论》提出:“起病之因,便是病本。
”并理解《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为“必伏所主者,制病之本,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周慎斋则以标本论证治病应求其所以然,在《周慎斋医学全书》指出“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末医家王应震更是强调临证时应注意:“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勿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行医不知气,治法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当今疾病谱在不断变化,今人古人体质也不同,还有治病时医者往往受中西两种思维的交错影响,因而,临床疗效很难到达《难经·十三难》所言:“上工者十全九”。
这恐怕与临证时四诊不全、标本不清、以西套中,没有抓住致病之本,亦即致病之因有关。
因此,临证时应遵循《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病求本思想,不为表象所迷惑,仔细推究考证病源,求得其致病本(因)。
如此,临证才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笔者以此理论为指导,临证所治颇有心得,现列典型案例与读者共享。
病案王某,女,63岁,退休职工,2013年8月13日初诊。
主诉:失眠、乏力2月。
2月前患者因家庭矛盾导致失眠,开始尚能睡1~2小时,近1月整夜失眠,白天亦不瞌睡,伴乏力、精神萎靡,不时烦躁,饮食尚可,小便正常,大便偏稀,日常生活严重紊乱。
既往身体尚可,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曾在多家医院诊治,给予多种安眠药对症处理,虽有效果,但患者认为会产生依赖,因而自行停药,并求助于中医。
众医均以“酸枣仁汤”或“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等加减,但均无片刻疗效。
刻诊:面色偏白,精神不振,少气懒言,整夜失眠,不时烦躁,自诉夜间脊背部有凉风感,下肢发凉,饮食可,小便正常,大便偏稀。
舌淡、苔薄白舌下脉络瘀血,脉弦细而沉。
病属“失眠”、“不寐”,证属:阳气不足、不能入阴,阴阳失调,神气不安。
处方:制附片10克(先煎),细辛6克,炒白术15克,清半夏15克,茯神15克,川芎20克,牛膝20克,焦栀子15克,白芷15克,石菖蒲15克,丹参20克,威灵仙15克,蔓荆子20克,荆芥20克,豆豉10克,首乌藤30克,炙甘草6克,大枣6克。
7剂,水煎服,每日两次,早服三分之一,临睡前1小时服余药。
二诊:诉服中药3剂后,夜间由整夜不睡变为每夜能睡3小时,且精神好转,但脊背部仍感凉风。
用药起效,效不更方,上方加羌活20克引阳入督,继用7剂。
三诊:继续服用7剂后每夜睡眠变为5小时,精神体力均好转,背部发凉消失,大便已成型,药已中病,上方减量继用7剂以善后,后电话告知睡眠基本正常。
分析此患者属于中医的“失眠”、“不寐”。
该病近年来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都市白领阶层呈高发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西医治疗多予以镇静安眠处理,严重的给予抗焦虑治疗,往往因产生药物依赖,导致大部分病人出现恐惧及排斥心理,进而又加重失眠。
笔者考证失眠之因多与阴阳失调有关,失眠的病机虽然在于阴阳失调,但其临证表现则主要为心神不安,亦即《景岳全书·不寐》中所说:“寐本于阴,神其主也。
”后世把其概括为“神安则寐”、“神不安则寤”。
引起心神不安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气血阴阳不足致“心神失养”;二是痰火等邪气干扰心神;此外亦有从“胃不和卧不安”入手者。
因此,中医治疗失眠主要在辨证的基础上辅以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之品,以图阴阳调和、阳气入阴,神安则寐。
而且,近年来受西医影响,认为必须加大安神之品方能有效,酸枣仁动则30~120克,半夏20~60克,甚或更多,临证很多效果不明显;不单成为顽症,且酸枣仁价格昂贵徒增患者负担。
虽然,当今临床已认识到气血阴阳不足等均可导致心神失养、心神不安,但治疗鲜见用温阳之品,这大抵受限于中医对“失眠”病机的认识。
仔细考证中医对“不寐”病机的认识,历来主要认为是阴阳失调,阳不入阴,阳盛为多。
如《灵枢·寒热病》谓:“阳跷阴跷,阴阳相交。
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伤寒六书》亦说:“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
”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中有关失眠的章节亦未提到“阳虚”之说,因而,临证遇见失眠辨证往往失之偏颇。
笔者重新温习中医对“不寐”的认识,其病机分析没错,“阳不入阴”一语中的。
其因一为阳气旺盛、阴气偏衰,此亦往往是临证应用清泻心肝之火、重镇安神之理由;二则为阳气虚弱,虚阳外越,无力入内,此机理往往被忽视。
同时,亦受温阳之品大多辛热,用于失眠唯恐加重烦躁不安等说影响。
本案患者面色偏白,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失眠,烦躁,夜间脊背部有凉风感,下肢发凉,大便偏稀;舌淡、苔薄白舌下脉络瘀血,脉弦细而沉,均为一派阳气虚弱之象。
阳气不足、不能入阴,阳虚无力入内,且虚阳外越;阴阳失调,神气不安,故见失眠、烦躁等证,病本于阳气虚弱。
因此,治疗当以温阳为主,提振阳气,引阳入内,阴阳相交,其神乃安。
方中附片、细辛温阳通络;白术、半夏健脾和胃,使中焦气机通畅;茯神、首乌藤安神;川芎、丹参祛风活血;白芷、菖蒲、荆芥开窍,并有引药入脑之用。
焦树德认为“风药中引药入脑者唯有荆芥”。
现代医学研究此三者可能有开通血脑屏障之作用。
川牛膝引热下行;栀子、豆豉开郁除烦;威灵仙、蔓荆子通行经络,有利于药物直达病所。
总之,本病例辨证组方紧紧抓住“阳虚不能入阴,阴阳不交”之因,进而“伏其所主”,貌似反常之法取效,实则亦是正治之法。
他下的组方也因人而异:阳虚者服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阴虚者服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气阴两虚者服生脉散、炙甘草汤等……“治心衰,可不能单纯看心啊!”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胸闷心悸,咳喘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头晕神疲,语声低怯,自汗乏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沉弱或结代。
证属()A.肝郁脾虚证B.脾肺气虚证C.肺肾阴虚证D.心肺气虚证E.肝肾阴虚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患者,女,22岁。
恶寒,高热,咳嗽,胸痛1天入院。
检查:血压85/50mmHg (11.4/6.7kPa),脉搏100次/分,X线胸片示右上肺大片片状阴影,呈肺段分布。
白细胞21×109/L。
其诊断是()A.休克型肺炎B.病毒性肺炎C.支原体肺炎D.肺炎球菌肺炎E.肺脓肿正确答案D患者,女,24岁。
进餐时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目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约20分钟后抽搐停止,神识清醒,自觉肢体酸痛。
头颅CT、血液生化检查均正常。
自幼有类似发病,其诊断是A.癔病性抽搐B.低血钙性抽搐C.脑寄生虫病D.癫痫大发作E.昏厥性抽搐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考点评析]1.癫痫属中医“痫证”范畴,由于脏腑亏虚,肝风内动化火,脾虚酿痰,肾虚精亏等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和母亲怀孕时损伤、外伤、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癫痫的发作大多具有间歇性、短时性、刻板性三个特点。
发作的形式常见的有四种。
①大发作(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特征。
约占癫痫的70%,可分为先兆期、强直―阵挛期和痉挛后期或昏迷期三个阶段。
大发作若短期内发作频繁,发作间隙病人始终处于昏迷状态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常伴有高热、脱水、血白细胞增多和酸中毒。
②小发作:多见于儿童和少年。
以短暂意识障碍为特征。
常见为失神性小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和突然休止的短暂意识丧失,无跌倒和抽搐。
持续5-30秒后立即清醒,对发作不能回忆。
一日可发作十余次至百余次。
③局限性发作:以局部症状为特征。
发作过程大多短促,数秒至数十秒。
意识通常清醒。
常见有局限性运行性发作和局限性感觉性发作两种发作形式。
④精神运动性发作:亦称颞叶癫痫,属继发性癫痫。
多发于成人。
实系一种具有复杂症状的局限性发作。
部分癫痫病人可同时伴有两种以上类型的发作,称混合性发作。
⑤并发症:由于癫病大发作时意识丧失,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撞伤、舌咬伤,但发作后迅速停止,多无严重并发症。
3.诊断要点①以反复突然发作感觉障碍、肢体抽搐、意识丧失、行为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为主症。
②可有过度劳累、精神刺激、暴饮暴食、月经来潮等诱因存在。
③脑电图常规检查或诱发试验可见癫痫波形(棘波;尖波、慢波或棘―慢波综合等)。
④经抗癫痫药物医治可控制发作。
⑤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常可发现原发疾病。
4.鉴别诊断①癔病:癔病性抽搐须与癫痫大发作鉴别。
癔病发作常有一定的情绪因素,常于有人在场时发作;富于表演色彩,无意识丧失,一般不会自伤及二便失禁;发作过程一般较长,历时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经他人抚慰或暗示性治疗可中止发作;脑电图检查无异常。
②晕厥:晕厥也是短暂的意识障碍,须与失神性小发作鉴别。
晕厥多见于虚弱及血管神经功能不稳定的病人,还有心源性等多种原因;起病和恢复较缓慢;发作前常有头昏、胸闷、心慌、眼前朦胧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