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道家并不否认人的需要或欲 望,认为人的需要或欲望都不是确 定不变的,而人产生正常的需要和 欲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贪欲却是 祸害的源泉。老子说,“罪莫大于 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罪 过没有比填不满的欲望更大,祸害 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难没有 比贪得无厌更大,所以,一个人懂 得满足而感到心满意足,就能经常 处于满足和幸福的状态。
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 中占有主导的重要地位,所以,尽 管出现了如道家、墨家这样的与儒 家不同的幸福观流派,但是,儒家 所倡导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伦理文 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对中国人追求 幸福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
三、道家合于自然的幸福观
与儒家幸福观不同,道家主张 合于自然的幸福,认为万物的本然 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一个人是否享 有真正的幸福,不是看一个人是否 拥有财富、地位和知识,也不在一 个人是否具有他人所尊崇的德行,
专 题
福一致相同的思想。道德和幸福是 康德伦理学中的一组范畴,康德认 为道德高于幸福,道德不可化约为 幸福,幸福包括“使自己幸福”与 “使他人幸福”两个方面,后者比 前者更具有道德意义,尽管德福一 致实现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人 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德福 一致。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 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 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 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 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仁爱是 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就是 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 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 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在他人遇 到困难的时候要提供支持。仁爱幸福 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 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 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
二、儒家德福一致的幸福观
ЎሟௐయᄉЅࠑࠪǑ࠺˹eส 范》的幸福观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 把寿命、富贵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 在的,是由上天或命运决定的,唯有 “攸好德”是人自身可以把握的,能 够通过人的努力而获得。
18
2011年第 01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 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 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 体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吃粗粮,喝生水,弯曲着胳膊当枕 头,乐在其中,不正当的财富和官 职就像过眼烟云。在孔子看来,幸 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 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 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作者:云南大学哲学系副教 授)
责任编辑 王兆鹏
事实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的基础上, 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从谈起。
福的方式必须避免伤害到“义”, 一旦丧失“义”的标准和尺度,强 力就会导向幸福的反面。“天下有 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 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通过“明天志”、“非天 命”、“强”、“力”及“义”等 概念,墨家完整地阐述了关于幸福 获取方式的相关观点:幸福不在于 天命而在于义力行事,人们只要贵 义而重力行,即努力劳动并持之以 恒地践行道德行为就可以得到幸 福。
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将追求个人 幸福与家族发达联系在一起。中国
20
2011年第 01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父系制血缘家族 为本位的社会,中国人将个人的一 切都与家庭、家族联系起来。因为 个体的生命既不可能长久、恒寿, 所以,个人愿望的实现就不能仅求 之于一己之身。中国传统婚姻的本 质就是传宗接代、香火永继。虽然 人人希望长寿,但个体的生命总是 有限的,个人全部的人生期待和愿 望并不能通过自己短暂的一生得到 充分的实现,因此,家族的延续对 实现自己的未竟幸福理想至关重 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绝家族“香火”是最不能原谅的 罪孽,只有不断地延续家族“香 火”,家族才能后继有人,因之, 人丁兴旺、子孙有为、光宗耀祖便 成为个人幸福的体现。
生活实际,因而,对老百姓的幸福 观影响更为直接。对生命价值、家 族兴旺的重视,形成了民间的寿禄 幸福观。
第一种表现形式是将追求幸福 与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Ǒ࠺˹e 洪范》首倡的“五福”之说,把 “寿”排在第一位,其核心内容也 是“寿”,其他如“康宁”、“考 终命”可以说是寿的同义反复。后 人所说的“五福”又指“福、禄、 寿、喜、财”,为人生幸福的总 称。五福之中寿为先,并有“五福 捧寿”之说。从历史上看,无论是
不健康而常抱疾病、多忧愁而不 得开心、困乏于财、貌状及丑陋 而遭人厌恶、志力懦弱而常抱惊惧 之心。由此可见,五福皆是吉祥好 事,而六极则皆是穷极恶事。福 者,人之所欲,皆向往之;极者, 人之所恶,皆畏惧之。考察《尚 ˹eสᔴǒ˖ᄉࣳለ᜹Ḽథʻ˓ 重要的特点:一是把福与祸视为综 合性概念,福与祸包涵有丰富的内 涵,福有五种,祸有六极,五种幸 福要素的综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 获得幸福的标准;二是把福与祸放 在一起讨论,要认清什么是福,就 必须分析祸,从福与祸的比较中寻 找幸福的真义;三是把幸福与道德 联系起来,将爱好美德看成是幸福 的一种表现形式,“攸好德”既体 现为个人的品德,同时也是个人获 得幸福、避免灾祸的实践路径。
言,“无为”并不是不行动,而是 顺应自然而动,“不争”亦不是不 行动,而是回归事物的自然本性, 是一种如水一般的运动。人通过各 种行动而使内心得到满足,在这种 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人 在动态的行动中满足自我,从而产 生幸福感。道家把幸福理解为一种 运动的过程,在运动中把握幸福, 才能使幸福在生命的运动中持续存 在。
对于民间百姓来说,民俗活动 中的祈寿仪式体现了他们对长寿幸 福的向往和追求。生日祝寿是最常 见的祈寿仪式,围绕祝寿的活动主 题极为丰富,如吃长寿面、做寿 桃、贴寿字等。寿字有许多装饰变 化,长形的寿字叫“长寿”,圆形 的寿字叫“团寿”;寿字还广泛应 用于日常家具、用具、建筑和器皿 上,反映了中国人用“寿”字护佑 自身、追求健康长寿的幸福愿望。
2011年第01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
专题
在自己的手中,凭借的是自己的 “强”与“力”,“强”指奋发图 强,“力”为努力劳作,“强必 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 寒。”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 者不生”。
墨家认为,幸福的获得除了需 要强力之外,还必须以“义”为 其做合理性辩护。“万事莫贵于 义”,“义”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概 念之一,与“明天志”一脉相承。 “天志”表现在人间就是“义”, 求利而思义,人的强力必须限制在 “义”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追求幸
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儒家所倡导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占有统治 地位,对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
◎蒋颖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 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在全球化浪 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 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 当今社会,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 幸福观问题上的思想和观点,对 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中 的寿禄幸福观
古代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与正统的、 学理性的传统文化相比,民间文化 更加鲜活生动、更加贴近老百姓的
封建帝王还是芸芸众生,长寿是中 国人极端关心的永恒主题,显示了 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事实 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 的基础上,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 从谈起。因此,在中国民间传统的 幸福观中,长寿之福是最受重视和 推崇的。
追求人丁兴旺体现了古代民间 对幸福的一种理解,而这样的幸福 还需要在“高官厚禄”中得到充 盈。“禄”有追求功利和社会地 位的含义,《说文解字》释曰: “禄,福也。”商周时称接受爵位 为福、得到君王赏赐为禄。封建社 会中,官越大薪俸越多,因此,禄 也有官位、俸禄的含义。在民间, 官禄世袭一直受到人们的向往,而 人丁兴旺是官禄世袭的基础。民间 常见的“五子登科”、“带子上 朝”、“苍龙教子”、“辈辈封 侯”等图案,以不同的祈禄内涵满 足了人们的入仕心愿,“禄”不仅 是个人成功、获得幸福的标志,而 且也是家族发达的延续,“功名” 成为中国古代民间幸福观中的重要 内容。
ʶNjǑ࠺˹eสᔴǒ˖ᄉ “五福”幸福观
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问题的系 统探讨,始于春秋中叶以前的《尚 ˹eสᔴǒḼ˹˖ଡѢ˿þՓၸ̊ 福,威用六极”的思想,这一思想 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幸福观的 发展,儒家、道家、墨家均对《尚 ˹eสᔴǒᄉࣳለ᜹ϡѢ˿ʿՎᄉ 解释和发展。
Ǒ࠺˹eสᔴǒኃ˴႘ឬṊ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 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 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 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 六曰弱。”长寿、富足、健康平 安、爱好美德、善终正寝这五方 面内容构成了幸福的要素,而六 极的内容则是遭横祸短命夭折、
而在其是否合于道或自然,如果顺 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 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在老子看来,世界是一个运动 的世界,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事物 总是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他 提到很多辩证关系,如动静、高 下、长短、祸福等。而祸福是一对 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概念,福与祸的 转化过程就是人的生活的全过程。 因此,幸福是一种辩证运动的过 程,是一种内心和谐的运动状态。
老子认为,幸福与不幸的关系 是辩证的,是互为基础又是可以相 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 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 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道德经》)其意是说祸 与福乃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祸 正是福的依靠,福正是祸的潜藏之 处。谁能说清楚祸或福发展到什么 样的极限就会向反面转化呢?这个 问题本来就是不可能有确切无误的 答案的。正常的事情发展下去可能 成为反常,好事发展下去也可能变 成坏事。”怎样理解祸与福的这种 辩证关系,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基 础。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 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 起。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 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 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 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 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 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 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 “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 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 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 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 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 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西方著 名的道德哲学家康德有着与儒家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