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整理1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误区警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其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教材整理2 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深化点拨]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其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教材整理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88[课中思考题],思考: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否会影响其他经济成分发展?【提示】不会,二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在竞争中壮大自己,共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探究点一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1)根据史料一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提示】农村改革关系到人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你能从史料二中的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农民为什么如此高兴?【提示】信息:场地上堆满谷物,一片丰收景象;人们载歌载舞,抒发喜悦之情;服饰简单朴素,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农业获得丰收。

【史论拓展】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实行的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探究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和特征(1)史料一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是如何认识的?【提示】 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2)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论拓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和特征 1.必要性(1)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3)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质、市场姓“资”姓“社”的问题,冲破了思想束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2.特征(1)宏观调控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只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性质。

(3)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解题模板】1.(2016·全国丙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72040127】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 项符合题意。

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 、C 、D 三项。

【答案】 A2.(2015·陕西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35周年游行活动的一个画面。

图中标语表明我国当时推行的经济改革举措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厂长负责制D.农业合作化【解析】根据图片信息“联产承包”判断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B3.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B.包产到户C.发展外向型经济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故选A项。

【答案】 A4.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

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

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 ) 【导学号:72040128】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对外开放基本国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由题干信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市场进行调节”“宏观管理”可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项政策实施于1953—1956年,与材料体现的时间不符,排除;为建立新经济体系而破除的旧体制就是B项中的体制,排除;对外开放是新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方面,涵盖主旨不全,排除C项。

【答案】 D5.(2015·福建学业水平测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材料二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材料三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3)材料三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解析】第(1)问,根据“包产到户”进行分析。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从材料信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是“十四大”。

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回答。

【答案】(1)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成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任答两点即可)(2)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3)会议:中共十四大。

(4)特点:从农村到城市(或从农业到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或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学业分层测评(十九)(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的理解。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但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不是改变社会性质,排除D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