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写作方法优化创造思维
——浅谈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河南省林州市十一中裴瑞芬
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等等。
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无法胜任的。
而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无疑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果把握好作文这一关,实际上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干”。
但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似乎像一关难以攻克的“堡垒”,许多学生面对写作题目望而却步,无所适从。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困境,让学生轻松投入,愉快作文呢?笔者认为教学研究性作文教学,就是把作文这个庞然大物,从细微处分项,分类研究、探索,就是要细化写作方法,优化创造思维。
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和参与,使学生走出作文难写的“沼泽地”。
下面笔者主要从写作的审题和立意两方面谈一下。
首先,要迈好写作的第一步——认真审题
要抓标题中的关键词(即题眼)。
对于命题作文,题目属于短语的,一般起修饰限制的是关键词,如《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中的“生动的”,《快乐的星期天》中“快乐”等。
如果是并列短语,则应注意和偏正短语的区别,如《我的老师》主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刻画“老师”,‘我’呢?可写,也可不写。
如果题目是单独词语,那么它就是关键词,如《松鼠》。
有的词还应该考虑到有无象征意义。
如《路》,《灯》等。
对填空题目,那么你填的那个词就是题眼,俗话说:“题好一半文”。
首先要认真推敲,填通题目,力求创新避俗,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如《我学会了》大多数同学觉得这样的文体轻车熟路,大笔一挥填上了“做饭”,“洗衣”,“骑车”等。
殊不如,这样的内容不少同学从小学写到初中,就那儿招早被读者读腻了,而有的同学就不同了:《我学会了尊重人》,《我学会了思考》等,给人以耳木一新的感觉。
二确定文件,注意题目要求。
审题时要看清对题载得要求,不能把记述文写成说明文,反之,亦是极大地失误。
对于文件不限的命题作文,像《良师》,《书包》可写成记述文,也可写成议论文,小说,不过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力求写出个性鲜明的习作来。
此外,一般作文在命题或提供材料后都有几条明确的要求,审题时也不可忽视,要求一般对文体,字数,写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动笔和构思时一定不要“犯规”。
俗话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审题的正误往往关系到一篇作文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仔细斟酌,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其次,平凡之中间新意------精心立意
元人程端礼说:“作文,以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之号令。
”十分形象地论述了“立意”的重要性。
立意也就是确立主题或中心思想。
古人强调“意在笔先”。
因此我们作文,动笔之前先立好意,才能对全篇通盘考虑。
初中阶段以训练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的本质是“以情动人”,这个“情”须是真实的、自己的,不是虚假的、别人的。
然而不少学生以为作文就是“编造”,不是“吹”,就是“抄”,这怎么会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呢?因此写作文要知道指导学生从自己感受深切的生活中去选材立意,也就是写平平常常的事,写平平凡凡的人。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处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这个世界并不是缺少了美,而是缺少了发现。
”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于朴实中见真情,平凡中间新意。
比如写半命题作文《我渴望》,许多学生写作文不是我渴望考上高中太普通,就是我渴望祖国强大太大不好把握,而一个学生写到《我渴望摘掉眼镜》,从细处入手,写
的是自己最苦恼,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从小学四年级起,厚厚的镜片就爬上了鼻梁,随着年龄的增长,课业的加深,镜片也越来越厚,文章娓娓道来,朴实感人。
最后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希望还自己和同龄人一双清晰明亮、健康的眼睛!可以说,从“眼睛”这个小窗口,折射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主题。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写作文不能无病呻吟,要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去挖掘,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深刻、新颖的主题。
当然,写作方法的训练指导,还包括对学生进行选材、结构和语言等方面的训练,总之,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际活动,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研究性学习,细化作文教学,能积极有效地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创造性的智慧有机的融汇到一起,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注现实、品味生活、体验人生、感受真情,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