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道德与法规第一章绪论一需要理清的几个基本问题:法、法治、法制、法治与法制的关系……职业道德与职业法规约束记者的两条准绳1 法的基本特征(1)不能随心所欲而制定(2)经济基础(3)反应统治阶级的需求(4)国家强制力的实施2 法治,与人治相对,是一种政治思想3 法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4 两者关系:区别和联系法制—静态概念,以完备的法律制度为基础,即法治是法制的充要条件5 新闻法制: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于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关系:新闻媒体与政府之间的新闻管理关系新闻媒体与自然人之间的新闻服务关系新闻媒体与法人之间的广告服务新闻媒体与记者之间的聘用合同6 新闻法规7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言论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公民享有发表意见、实现交流、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不受干涉的自由出版自由(freedom of press)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和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传播和表达意见、思想、感情、信息和知识等的自由8 新闻自由的定义9 我国新闻法制的特点:(1)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传播活动(2)渗透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中,表现为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文件,已经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3)对滥用新闻自由的法律法规制定的比较详尽,而对保障新闻自由的法律法规制定的明显不足(4)党的政策和新闻法规、新闻道德关系密切,既要求严格的他律,也要求严格的自律,两者需要辩证的统一10 道德:社会控制手段的一种,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规范(1)是人理性的结晶(2)是一种具有社会重要性的习俗(3)是一种非权力的规范11 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1)道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2)道德规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3)反对道德相对主义(代表有文化相对主义)12 新闻职业道德:是人类普遍道德精神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运用,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调节相互关系的规范总合13 新闻职业道德主要调节以下一些关系:(1)新闻工作者与受众的关系(2)新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的关系(3)新闻中作者与同行的关系(4)新闻工作者与所属媒体的关系(5)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二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的关系*(一)共同点1 目的性一致保障新闻事业发展的手段2 内容具有相互包含性3 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二)区别1 形成的方式不同,“道”自律性规范,行业性组织规定,著名教育机构提出了道德规范,“法”国家制定的体现国家意志的2 实现方式不同,“道德”工作者自身的选择,认知,内心信念来决定、影响其行为;“法”外在压力,社会舆论外在压力只有通过内在的社会责任感、信念力影响工作者的行为“法”强制实施,不一定非经自身的认知、选择等过程3 表现形式不同三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配合、协调、影响(一)道德对法规的作用 1 道德为法规提供存在的价值基础,道德乃是我们道德生活的鉴证和外部基调 2 道德对法规具有多方面的补充作用。
原因: 法规规定、实施、修改都要经过严格的程序,这一特定决定了法规对新闻传播活动的调节是本质上反应性,它很少有可能预见问题或可能的不平等,而是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作出反应,通常反映的方式又是极其缓慢的,因此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依赖新闻法规来解决。
如果各媒介及新闻从业人员对这些负起道德上的责任,也就没有必要等新的法律法规出台,而是规范各自行为就可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其次,法律实施程序中要兼顾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同时要考虑到社会各方利益的平衡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利益,就许多具体问题来说,法律裁决在合理性合法性上不能同时达到最优,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在媒介的舆论监督权与公民的人格权保护方面会优先保护舆论监督权。
从维护社会根本利益方面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这一法律的实施应建立在媒介及新闻工作者严格自律的基础上,否则极有可能造成新闻自由的滥用。
自由是试验性的,就包括试错(trial and error)除非错误意义能够被认为它正确的的人正当的提出来,否则辩论本身就不可能存在。
基于社会目的的表达自由之所以锐利是因为它要求那些看出或以为看出它者犯错误的人有种所谓的宽容。
需要的是比宽容更加积极的某种东西——反对有任何权威强加的正确性,尊重自我修正的过程,这种尊重有这样一种假设——犯错误的人实际上是寻求真理,而在他看来,这一努力对他获得自由是必要的,精神权力所不包括的是蓄意或不负责任犯错误的权力。
新闻自律相对于他律而言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约束,加强新闻之恶道德建设,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声誉,新闻传播中就会大大减少新闻法规的需要,从而极大的提高传播效率,降低成本。
3 加强道德对法规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徒法不足以自行”(二)法律对道德的作用 1 法律可以保障道德的实施 2 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力手段,所有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肯定也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四中国新闻法规的历史沿革(一)清末《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新闻出版法。
《大清报律》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新闻法(1908)对清末新闻立法活动的看法:为了压制当时的革命宣传,目的是非法的,但也有可取之处,例如注册金+保证金法,有一定的进步性(二)辛亥革命后 1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出版刊物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2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无线电广播法规,1915年颁布的《电信条例》1924年颁布的《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和暂行规定》3 国名党统治时期:批准登记制度五我国新闻法规立法理念反思立法理念,指导法规制定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在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理念的缺失或者粗物的立法理念会导致立法的矛盾,混乱和缺乏可操作性,也会到来法律和制度的不稳定性。
《报纸管理暂行条例》核心内容:1我国创办报纸实行批准注册制:中央要创办报纸——报纸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新闻出版署审批 2 个人不得创办报纸 3 我国报纸属于国有资产以上条例体现一下立法理念 1 政府完全信息假定,即假定政府或其他权威机构是全知全能的,拥有完全的信息来判定市场各主体的是非、善恶、好坏,政府以及权威机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一立法理念反映在制度中就会过于规制。
2 管理者本位 3 意志本位,漠视新闻生产规律《报》的弊端:1 批准制导致刊号的短缺,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2 规定的不合理导致报纸违规现象的大量增多 3 一些不合理的规定破坏了中国媒介伦理发育的制度环境六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的难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1 人人持有主张不受干涉;2人人享有表达自由,该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得自由,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面的或者是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或者是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3 本条第2款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到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必须是由法律所规定并为下列所必需:(1)尊重他人的权利或者是名誉;(2)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者是公共健康或道德。
我国现行新闻传播法无论是维护公权还是私权使之免于新闻传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法侵害,大都已经有完备的内容1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方面,我国法律有系统的禁止煽动分裂国家、煽动颠覆政府、煽动抗拒法律的实施、禁止窃取、泄露国家秘密等规范;2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方面,比如传播淫秽、色情内容,在我国一贯受到禁止;3 在保护公民、法人权益方面,我国对以人权尊严和名誉权为主体的人格权的保护,在《宪法》、《民法通则》、《刑法》中作出了相当完整的规定难点:1 法的刚性和意识形态弹性的矛盾。
我国新闻媒介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区分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思想克服资本主义思想是十分细致的工作,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思想性质的问题是用强制性的办法判断和解决的;2新闻媒介社会控制功能与表达功能的矛盾,舆论导向的功能是新闻媒介最重要的功能,而表达与舆论导向并不是一回事;3 权利的普遍性和权利的等级性的矛盾,(权利是平等的);4 法的稳定性和舆论导向的随机性的矛盾;5 随机调控和依法行政的矛盾第三章以正当手段获取新闻一采访权(access right)1 概念:又称采访自由,简单说,记者又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采访所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权力2 具体内容:(1)记者出示证明或者证件后有权采访非机密性的、与公众事务有关的信息;(2)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采访活动,只要记者没有进行违法活动,没有采取不道德的手段,作出的报道也符合事实,就应视为合法采访,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能因事先未经许可为由干扰记者发表报道或者报道发表后对记者进行骚扰;(3)采访过程中记者有优先使用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的权利;(4)采访过程要加强自律,防止滥用权力,但是整个社会也要增加对采访活动的理解,容忍记者在合法采访时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部分消极影响二对采访权的一个梳理(对采访权内容更深的解释和补充)1 采访权来源于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通讯自由、出版报纸自由和批评自由(国际新闻界)我国: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评论权对表达自由的理解(freedom of expression):包含了寻求、接受以及传递(see\receive\import)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通信权、传播权等等,只是公民行使表达权和知情权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一种职业权利。
新闻单位不属于国家机关,记者不属于公务员,所以记者向有的是权利,而不是权力。
2 采访权是知情权的具体化:消极权利、积极权利知情权主要是指公民知悉国家、社会的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力,所以承担公开信息义务的,主要就是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公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消极权利针对他人来说,积极权利针对自己本身来说。
3 表现为消极权利的采访权:公开场合的采访也是有限制的,信息采集手段(拍摄、摄像、录音)、信息采集对象(1)区分对群体还是对特定人;(2)区分是公开活动还是私人活动(针对特定人);(3)区分是否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针对私人活动)用图例表示:4 表现为积极权利的采访权:这是对负有特定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的采访权利。
这种权利的核心是向政府索取信息的权利(the right of access to gorenment-held information)制定具体的、单项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索取(某些国家)建立信息公开的秩序,一是为了平衡国家机关工作秩序和公民的知情权,二是为了平衡公民的知情权我国的信息公开秩序还不完善,对一些信息还处于该不该公开的朦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