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病人的临床护理观察与体会
何昭华高梅兰罗菊兰刘春莲
江西省峡江县人民医院(331409)
【摘要】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发生障碍,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多发病。
肠梗阻的共同的症状与体征是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腹胀。
但由于梗阻的部位、梗阻的性质、有无血循环障碍而使临床表现、疾病的治疗方案以及疾病的转归有很大不同,因此护士敏锐观察力,积极的护理对疾病的痊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肠梗阻护理
肠梗阻是肠内容物因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我们通过多年对各类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观察体会总结如下:
一、病因和分类
1.1. 动力性肠梗阻:发病较少。
是由于肠蠕动功能不良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传递运送,无器质性的肠腔狭窄。
常见于各种重症肺炎、脓毒症、肠炎所致的中毒性肠麻痹或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低血钾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或是因肠道神经发育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巨结肠、幽门肥厚性梗阻等。
而痉挛性肠梗阻甚少见,如肠道功能紊乱和慢性铅中毒引起的肠痉挛,多为暂时性。
1.2 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肠管血运障碍,使肠管丧失运动功能,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
1.2 单纯性肠梗阻:仅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而无肠壁血运障碍。
1.3 绞窄性肠梗阻:肠壁血运存在障碍的肠梗阻。
2.1 根据梗阻部位分类:高位和低位肠梗阻。
3.1 根据梗阻程度分类: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
4.1 根据病程长短分类:急性和慢性肠梗阻。
二、临床表现腹痛、呕吐、腹胀、便秘和停止排气排便是肠梗阻的典型症状,但在各类肠梗阻中轻重并不一致。
腹痛肠梗阻的病人大多有腹痛。
在急性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病人中,腹痛表
现为阵发性绞痛。
是由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引起。
多位于腹中部。
常突然发作。
逐步加剧,持续数分钟后缓解。
间隙期可以完全无痛,但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再发。
而低位梗阻则可因肠胀气抑制肠蠕动,故绞痛亦轻。
只有急性空肠梗阻时绞痛较剧烈。
不完全性肠梗阻腹痛较轻,在一阵肠鸣或排气后可见缓解。
慢性肠梗阻腹痛间隙期亦长。
急性机械性结肠梗阻时腹痛多在下腹部,一般较小肠梗阻为轻。
结肠梗阻时若回盲瓣功能正常,结肠内容物不能逆流到小肠,肠腔因而逐渐扩大,压力增高,因之除阵发性绞痛外可有持续性钝痛,此种情况的出现应注意有闭袢性肠梗阻的可能性。
发作间隙期的持续性钝痛亦是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表现,肠壁若已发生缺血坏死则呈持续性剧烈腹痛。
至于麻痹性肠梗阻,由于肠肌已无蠕动能力,故无绞痛,便可由高度肠管膨胀而引起腹部持续性胀痛。
呕吐肠梗阻病人几乎都有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多为胃内容物。
后期则为反流性呕吐,因梗阻部位高低而不同,部位越高,呕吐越频越烈。
低位小肠梗阻时呕吐较轻。
结肠梗阻时,由于回盲瓣可以阻止反流故早期可无呕吐,但后期回盲瓣因肠腔过度充盈而关闭不全时亦有较剧烈的呕吐、吐出物可含粪汁。
腹胀是较迟出现的症状,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
高位小肠梗阻由于频繁呕吐多无明显腹胀;低位小肠梗阻或结肠梗阻的晚期常有显著的全腹膨胀。
闭袢性梗阻的肠段膨胀很突出,常呈不对称的局部膨胀。
麻痹性肠梗阻时,全部肠管均膨胀扩大,故腹胀显著。
便秘和停止排气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排便和排气现象消失。
但在高位小肠梗阻的最初2~3日,如梗阻以下肠腔内积存了粪便和气体,则仍有排便和排气现象,不能因此否定完全性梗阻的存在。
临床观察发现;在绞窄性肠梗阻如肠扭转、肠套叠以及结肠癌所致的肠梗阻等都仍可有血便或脓血便排出。
全身症状单纯性肠梗阻患者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呕吐频繁和腹胀严重者必有脱水,血钾过低者有疲软、嗜睡、乏力和心律失常等症状。
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全身症状最显著,早期即有虚脱,很快进入休克状态。
伴有腹腔感染者,腹痛持续并扩散至全腹,同时有畏寒、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感染和毒血症表现。
三、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治疗、护理方法。
关心、安慰病人,消除其焦虑或恐惧的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禁食、胃肠减压:确诊肠梗阻者应禁食,保持减压管通畅、有效,以减轻腹痛、腹胀。
待肠梗阻缓解24小时后可进少量流食,以后逐渐由半流食过渡到普食。
在禁食及胃肠减压期间应进行合理的肠外营养。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根据病人的脱水情况及相关的血生化指标进行合理输液,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严密观察病情:按医嘱给予:解痉止痛,抗菌药物,禁用吗啡类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注意鉴别绞窄性肠梗阻。
经非手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时,均应考虑存在绞窄性肠梗阻可能,应尽早手术治疗。
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术后护理病情观察: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神志、切口敷料等情况,并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全麻未清醒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
清醒者,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腹腔引流,减轻腹胀。
定时床上翻身,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
持续胃肠减压3~4天后,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减压管。
开始肠内营养,饮食从半量流食逐渐向普食过渡。
遵医嘱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注意病人体温变化、腹部症状、体征及切口的观察。
加强口腔护理,鼓励深呼吸、咳痰、翻身及早期活动,预防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健康指导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及生活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餐后不作剧烈运动,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不吃不洁食品。
保持排便通畅。
注意调整饮食,便秘者适当口服缓泻剂。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防止发生肠粘连。
发生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不适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