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争而善胜:老子的处世哲学

不争而善胜:老子的处世哲学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繟然 而 善 谋 。 天 网 恢 恢 ,疏 而 不 失 ”(七 十 三 章 )。[1]老 子 以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人类的行为应同样取 法于自然的规律而恶戒刚强好斗。老子顺应自然大道 的思想朴实而真挚,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不争而善 胜”的做法既适用于个人素养的修炼,也适用于国家 制度的建设,重要的是把握好“不争”与“为”的力度, 若有失偏颇,结果也是难以估计的 ,而“不争而为 ”、 “勇于不敢” 的精神状态则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好 方法。
157
2014 年 7 期 总第 372 期
安徽 文学
安徽文学 谈 ANHUIWENXUE 古 论 的安定与国家经济的富强。 此外,老子还十分强调功 今 成身退的重要性,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1]
他认为人在取得一定的功名之后应该懂得适可而止 地放弃,因为对外界过多的索取很可能会导致自身不 好的结局,因此,人们应该适时而退,以保天年(这一 思想在现在看来略微带有一点宿命论, 显得较为消 极)。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正是“水”的“不争”给它带 来了无敌于天下的地位,而人也应该向水学习,学习 其“不争”的态度,以柔和的心境面对世间的各种困 难。
“老 子 教 人 效 法 水 之 ‘不 争 ’,并 非 教 人 无 动 于 衷 而无所作为,而是教人要法‘道’自然而有所作为 。 ”[5] 也就是说,“不争”并非“不为”,相反,“不争”恰恰是要 “有 为 ”,只 不 过 是 顺 应 大 道 规 律 的 有 所 作 为 ,而 非 妄 为。要想做到不争而有为,首先“制欲”是关键。老子认
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还说道:“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 ”[1]“溪” 与“水”一样也是处下不争的象征,守雌可以成溪,自 然而然的,“雌”也就成为老子用来表达“不争”思想的 另一种载体。 雌即母,或者说阴性。 “《老子》也设想, ‘道’拥有阴性的性质和美德,阴性与阳性相对,可以 起到补充阳性的作用。 阴性也是柔、静、可变文雅的, 因此,能征服和同化阳性(粗糙、固执、侵略性和突出 性),变成和谐与统一。 缺少了和谐与统一,现实世界 和生命就不可能产生。 所以,阴性使世界的一切现实 过程成为可能。 ”[4]“守雌”并非懦弱的表现 ,而是在坚 守道的规律,“知雄守雌”即寻求“道”中阴性与阳性的 和谐统一,通过阴阳两性的和合力量来实现事物的常 态发展。老子用这一观点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统治者 用 兵 方 法 的 态 度 — — — 老 子 是 反 战 的 ,他 希 望 整 个 社 会 能够和睦相处,一方面小国能恪守本分,另一方面大 国能包容小国,从而从整体上达到和谐美好的社会状 态。 即使有国家不得已被卷入战争,统治者也应该力 行 “吾 不 敢 为 主 ,而 为 客 ;不 敢 进 寸 ,而 退 尺 ”[1]( 六 十 九 章)的策略,即完全采取守势,既不侵略也不进攻,即 使国家拥有可以制敌的力量, 也绝不能轻易使用,这 就是老子“谦退无争”的思想。这种思想并非胆小的表 现,而是一种减少伤亡的有效办法。同时,这种思想恰 好也是“知雄守雌”的具体表现:“雄”是制敌的力量, “雌” 是对这种力量的最小化使用甚至零使用, 这种 “内强”与“外弱”的治国之方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 法宝。 三、“不争”与“不为”
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 骋 畋 猎 令 人 心 发 狂 ,难 得 之 货 令 人 行 妨 ”,[1]也 就 是 说 虽然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难以控制的,但是如果放 纵自己为所欲为的话,只会落得个好吃懒做、贪图享 乐的结果,长此以往,人类社会就难以进步。 因此,个 人 对 于 自 己 私 欲 的 控 制 尤 为 重 要 ,只 有 做 到 “制 欲 ”、 “不争”才有可能实现。 做到了“制欲”,下一步就应该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善时”(八章)。 [1]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对待个人地位 上,要避高趋下,善于位居众人之后,不计个人地位的 低微;在心境上要善于保持深沉宁静的状态;与人结 交时,要善于友好仁爱且不求报答;与人交谈时要做 到恪守信用;执政时要能做到清正廉洁、公平不倚,达 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处事方面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能 力并尽量融入团体;行动时要善于随顺天时,把握时 机,合乎时宜。 此外,老子在第八十一章直接提到了 “为而不争”的说法。 “为”即进取,“不争”即指在进取 的过程当中要处下谦卑,不能只顾一己私利,更应包 容万象。 这一点即使用到现代社会也丝毫不嫌落后。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到处充斥着诱惑与争斗,这些争 斗有为金钱,有为名利,有为面子,有为生存。 现代社 会上的人往往“为”的多,“不争”的少,确实应该多向 老子学习这种超然的处世哲学。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王 英 杰.自 然 之 道— ——老 子 生 存 哲 学 研 究[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 ,2010. [3] 田 云 刚,张 元 杰.老 子 人 本 思 想 研 究[M].北 京: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2005. [4] (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 [5] 周高德.上善若水,为而不争— ——解读《道德经》[J].中国宗
老子 (约公元前 571 年—公元前 471 年), 字伯 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 鹿邑太清宫镇)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 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其著《老子》一书 共 81 章 ,前 37 章 为 “道 经 ”,后 44 章 为 “德 经 ”,因 此 又名《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 学著作,与《易经》和《论语》并列,被认为是对中国人 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一书以“道”解释 宇宙万物的演变,包括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和民本 思想,其学说对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都具有 深刻的影响。 其中“不争”的思想灌注全篇,成为老子 独 特 的 处 世 哲 学 。 若 仅 从 字 面 上 来 理 解 老 子 的 “不 争 ”, 很容易会把它理解为消极、不进取、放弃一切,其实不 然。 老子的“不争”含义丰富,意义深远,总的来说是要 以不争的姿态立于不败之地 。 关于“不争”一词,老子在 其书中作了许多阐述。 老子首先以水喻道来阐释自己 的道教思想。 水看似柔弱,实际上蕴藏着惊人的力量, 水 能 以 柔 克 刚 ,亦 能 以 退 为 进 ,而 水 的 这 些 特 性 正 是 “不争而善胜”的最好代表。 老子通过水的“不争”来教 育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时刻以谦卑的姿态去对 待周围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大道”。 一、“水”与“道”
“水”是老子用来阐述其道教思想最著名的载体。 《老子》一书中有多段关于“水”的描写,其中第八章这 样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 ,故 几 于 道 ,”[1]“水 ”为 万 物 提 供 生 存 的 滋 养 却 从 不 与万物相争;同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 而 不 宰 ”(十 章 ),[1]“水 ”生 养 了 万 物 却 从 未 将 其 据 为 己有,“水” 促成了万物的生长却从未自恃有功,“水” 使万物得以继续生长却也从未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 主宰,这才是真正的“玄德”;再者,“水”自身的一些特 性,比如说处下、不争、利物等特点也符合“道”的具体 要求。这样看来,“水”的品格与“道”最相近,因此老子 用“水”来象征“道”是再合适不过了。 需要提及的是, “道”本身是形而上的、虚的,而“水”则是非形而上的、 实的,所以老子的这一比喻又为我们学习“道”提供了 一个更加具体、更加直观的方法,使我们能够从更深 的意义层面去把握“道”的内在含义。 自此,“道”不再 是空洞玄虚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水性”的研究来真正 体悟“道”的深层意蕴,从而以更加清晰的观念来了解 老子之“道”中的“不争”思想。 二、“以柔克刚”
教,2005(4).
安徽 文学
2014 年 7 期 总第 372 虽柔,其内在却蕴 藏着巨大的能量。 正如老子所说:“天下莫柔于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天下之物属“水” 最为柔弱,但是其他任何坚强的东西却也都无法胜过 它:一滴水的力量看似是微小的,但若日积月累也可 以穿破巨石;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洪水,一旦泛滥,淹 没农田,冲毁桥梁,任凭如何坚固的东西也无法抵挡。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的思想中柔弱是可以胜过刚 强的。“柔弱的东西从表面看浑似无力,其实却是真正 的强大, 因为它具有韧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前 途”。 [2]其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因其处下的 位置而具有了无限的包容性,这无限的包容性又反过 来成就其“百谷王”的地位:“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 者 ,以 其 善 下 之 ,故 能 为 百 谷 王 。 ”[1]这 里 ,老 子 以 “江 海”比喻人的处下居后,象征人的包容大度,一在教导 人们在处事时应时刻保持谦卑的态度,不要被社会上 一些浮躁的人事诱惑,而是要淡泊名利,懂得满足,只 有这样才能回归内心的安静,保证自身的安宁;同时 这句话也意在提醒统治者应该清心寡欲, 以轻赋税、 重民生的理念来治理国家,尽量避免带给人民负担与 重 压 ,只 有 通 过 这 种 “柔 性 管 理 ”[3]才 能 保 证 人 民 生 活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谈

“不争而善胜”:老子的处世哲学
论 今
高苏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崇尚“无为”思想,而 “不争”则成为其终身贯彻的处世哲学。老子以水为载 体来阐述自己的道教思想,通过水的以柔克刚、以退 为进等“不争”的特性来教导人们正确的处世方法,需 要注意的是“不争”并非“不为”,只有正确地“不争”才 能有所作为。 老子的思想教育意义十足,对当下的社 会主义也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 不争 “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