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费用指向的影响程度, 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 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 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 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有局地原料的所有重量, 损重原料则为其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 (locational weight)。
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
龙哈德于19世纪后半叶提出“区位三角形”,他以钢铁工业为样本,以 K表示产品市场,M1表示铁矿石的产地,M2表示煤的产地,于是可找出一点P, 在该处建厂最经济,即成本最低;又假设各点距P之距离分别为r1,r2,rk, 于是区位三角形如下图。 如以F代表运费率,生产一吨产品需铁m1吨,煤m2吨,于是,要使P点生 产成本最低,必须使总运费 F(m1r1+m2r2+rkk)最小。这就是龙氏的区位三 角形的朴素形式。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合适的空间);
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已知, 选择适合的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
位论和商业服务区位论三大类。 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 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分别是各类区位理论的代表作。
其中与区位有关的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理论前提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 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 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 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理论贡献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 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他之后的 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 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 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 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 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 仅仅论及工业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 局的一般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构建过程
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 步构建其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只考虑运费区位因子,由 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 为最小时的区位。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 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论,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 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 响。 (再次偏移)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3)综合等费用线。
最小运费指向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骨架,可以用综 合等费用线来形象地加以说明。综合等费用线是运 费相等点的连线,可以图示如下(图3—8)。
图中,设在单一市场N和单 一原料M下,运输一个单位重量 的原料,每千米需1个单位货币; 而运输一个单位的产品,每千米 只需1/2个单位货币;这样表示 相同运输费用线将分别围绕N, M呈同心圆状。 同心圆的一个货币单位的间 隔就N而言,则为2km;对M而 言,则为1km。这种呈同心圆状 的线为等费用线。 而综合等费用线则为全部运 费相等地点的连线,图中A— B—C—D—E—F各点的连线,就 是运费为7个货币单位的综合等 费用线。A点是原料地M的2个单 位,市场N的5个单位的等费用线 的交点;而B点是原料地M的3个 单位,市场N的4个单位的等费用 线的交点,依次类推。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 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则是集聚的反作用力, 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集聚因子的作用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 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大规模经营相对于明显分散的 小规模经营可以说是一种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 “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产 生。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 集聚利益是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 同利用所带来的。 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 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 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一般 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 临近的区域。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概述 工业区位论 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区位理论概述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 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简单地说 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 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
区位主体: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也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 原因。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 费用的节约。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市场不在 一起时,其区位图形为一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图 3—7(a));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工业生产与分配中的运 输重量主要来源于原料(包括燃料)以及最终产品的 重量。 (1)工业原料(industrial materials)的性质和重量。
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可分为遍在原料(Ubiquities)和局地原 料(Localized Materials )。 遍在原料即为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例如普通砂石等;而 那些只有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例如,铁矿石、煤炭、石 油等则为局地原料。 根据局地原料生产时的重量转换状况不同,将其分为纯原料 (Pure Materials)和损重原料(Weight-losingMaterials) 。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2)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 般的区位法则:
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运输方式不同,单位重量的货物每单位距离的运费也不 同,即运费率不同。 一般场站作业费用低,线路运输费用高的运输方式适合 于短距离运输;场站作业费用高,线路运输费用低的运输方 式进行长途运输较有利。 胡佛分析了40年代末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水运、公路 运输和铁路运输,发现短距离的货物运输公路运输较有利, 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输费用增加急剧;在一定距离内铁路运 输和水运的费用低廉(如在56km之后运费低于公路运输,也 低于水运。在608km后,铁路运输高于水运,水运成为绝对有 利的运输手段)。因此,公路适合于短途货物运输,水运有 利于远距离的货物运输,而铁路适宜于中长途货物运输。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不是指工资的绝对额,而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 的工资部分。是属于地区差异性因子,它使运费形成 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 思路是: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 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对此韦伯用临界等费 用线进行了分析。 如图3—9中,围绕P的封闭连线即从运费最小点P移动 而产生的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理论上说以P为中 心可划出无数条线,这即相当于图3—9中的综合等费用 线。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L的劳 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 线。
而当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市场在一起,其区位图形 为一多边形(区位多边形)(图3—7(b))。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韦伯对于区位的推求,采用了力学方法,即“范力农构架” (Varignnon Frame)(图3-7(c))。 “范力农构架”(图3—7 (c))就是求解上述方程组的一种模拟解法(静力类比法)。
运输费用学派
是在对韦伯理论关于运输费用影响区位的作用方式进行 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美国经济学家胡佛在研究了制鞋和制革工业的基础上,完
成了名著《区位理论与制鞋、制革工业》,之后又出版了更
为全面的理论著作《经济活动的区位》,从而确立了他的经 济区位理论。
运费结构
一般情况下,运输沿一条线路进行时,运费与距离成比 例。但是在运费中不仅包含着场站作业费用、途中运输费用 和时间费用,而且也包含着运输机构费用和服务于用户的费 用及其它费用。 运输成本或费用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和装卸费 用(包括仓库、港站管理、维护费用),前者是距离的函数, 后者视具体条件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