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三章--区位理论

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3、商品服务范围:
上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由对中心商品的 需求所限定的。
下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必须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从供给角度所规 定的边界。又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 量。
往往容易和中心辐射范围混淆
4、中心地的等级:具有高级中心地职 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 低级中心地。
第三章 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中心地理论 四、零售业区位理论
本章重点: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的 提出者、假设前提和基本理论。
零售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普劳德伍特的零 售业空间分布类型,霍伍德和博伊斯德中 心边缘模型;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
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通道 扩张、邓宁折衷理论;多部门企业空间扩 张规律以及空间演变四种模型的区别和相 同点。
运费地点)处劳动费低3个单位。
如果单位产品的劳动费用大,则工厂从最小 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大;
如果劳动费和区位重量之比即劳动系数越大, 则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越大,劳 动系数越小,运费指向越强。
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 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工厂区位选择有时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临海型
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
运输与集中的矛盾
工业区位论强调运输费用最小和集聚效益最大都 是最优区位。表现为运输成本下降后,集中带来 的成本节约大约运费增加时,公司会在一些地方 集中布局,以实现生产或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此处可以看成是利润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假设只有一个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 农产品的运费率。
城市,生产全 部被消费
r=P-C-Kt
r 单位农产品的地租收入
某农产品在平原上能够布局的最远 距离是 地租收入为0 时,即r=0,
4、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 推动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和 区域规划等研究工作的发展。
补充阅读: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1、廖什推导出的单一职能的中心地模型与克里斯塔勒的模 型非常相似。
2、在50年代末,贝利和加里森相继发表了三篇论文,论述 了中心地的等级性、商品供给的范围和中心职能的成立过 程。他们首次采用计量手段来研究中心地,并且提出了门 槛人口,对中心地理论给予新的解释。
B、到达范围的下限缩小,上限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和人口 密度不断增加,交通条件也相应改善,从而刺激了消费者需求的增 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但下限仍然大于上限,商品供给者还必须采 取巡回销售的方法
C、下限和上限的差进一步缩小,巡回点数减少,移动距离也大幅度 缩短。
D、当消费者需求进一步增加或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上限超过下 限时,商人就可得到超额利润,这就是第四种类型。随着超额利润 的增加,其它商人也将在此布局店铺,到了这一阶段,店铺的发展 过程就完全与廖什中心地模型一致。
逆杜能圈
合 肥 农 业 圈 层 分 布
(五)农业布局原则
1、农业布局:又称农业配置。是农业各部 门(农、林、牧、渔业)和各部门内部各 种生产门类及其种类和数量在地域空间上 的分布和组合。
2、农业布局的意义:由农业生产特点决定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 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油茶、板栗、蚕桑、 柑橘、吊瓜及用材林,
优质粮油、生猪、蛋鸡、 牛等养殖、绿色蔬菜种植
蟹、龙虾特色水产品、 无公害水产养殖、休闲
国家级优质棉花和 油菜生产示范基地。
(六)我国农业布局日趋合理
一方面恢复和加强了原有合理的农业基地 另一方面,逐步开辟和建设了一大批全国
性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在大中城市和工矿区,建设大批围绕城市 需求的蔬菜、肉、禽、蛋、奶、淡水水产 品商品基地。
1、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 中心城市或城镇。
2、中心性: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 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公式如下:C=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中心性即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心地
第三章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一) 提出者:
杜能(von Thunen,1783—1850),1826,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 《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历史背景:德国农业制度改革后出现以农业企 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经营,农业 的合理经营成为实践需要。
0=P-C-Kt ; 又因为P-C=常数M
M=Kt; K=M/t
2、农业的空间分布还需要比较分 析,在远离城市的某一点,究竟布 局那种农产品需要进行各种农作物 利润的比较 。
林业圈层为什么 布局在第二圈层, 和现在我们的感
觉不一样
(四)农业圈层理论的发展
相邻城市存在对圈层的影响 河流存在对圈层的影响 土壤质量的差异对圈层的影响 作物价格的高低对圈层的影响 逆杜能圈
三、中心地理论
(一)提出者 :
克里斯塔勒,德国地理学家。 1933年发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
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 研究》(中译本《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
中心地理论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决定城市的数 量、规模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 又是怎样的规律”
(二)基本概念
3、农业布局的原则
①按自然、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 ②发挥地区优势; ③充分、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④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合理的农业布局要求农业各部门和作物尽可能 分布在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而每个地区内的农 业各部门又保持着合理的比例,能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克氏考虑三种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
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3的空间模型
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比其低一级的中心地市场区域大3 倍。
也就是说等级m(m>1)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3个等级 m-1中心地的市场区域。
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 心地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高级中心地-上海
次级中心地-南京
低级中心地-合肥
更低级中心地—水湖镇
高级中心地职能意指能够提供大量商品 服务范围较大的商品。
(三)假设前提
1、均质的平原。
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 都相同。
2、通达性一致。
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 离成正比。
(三)工业区位理论内容 1、运费指向论
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在原料地 和消费地已知的情况下,运费就只和原 材料及产品的重量有关。为此,韦伯提 出原料指数的概念。
原料地
工厂
消费地
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 局地原料重量/ 产品重量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四)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再认识
三种指向对工厂区位的影响不符合实际选址时的 考虑。比如运输与集中的矛盾
交通发达,使得运费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越来越 小;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区位选择时的指向类 型,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工业布局受地域束缚极 小,因此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扩大 。------那么企 业将如何选择空间呢?
3、中心地理论在许多国家的区域规划中得到了积极的应用。
低地之国荷兰,根据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进行造地城镇空间安 排,取得良好效果。
4、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斯坦将商品到达范围的下限和上限的组合分为四种类型
A、下限比上限大很多:消费者移动能力有限,而且消费需求极小, 因此,商品供给者为了确保销售量会采取巡回销售的方法
3、消费者都就近购买。
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 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四)理论分析过程
1、中心地尽 量布局于少数 中心地, 并 满足所有居民 的要求,单一 中心商品构成 的中心地呈正 六边形布局
2、多种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在空间的布局
当商品服务半径小于已经形成的中心地商品服务 半径时,仍然依靠原来的中心地供应则某些地区 得不到该商品,在相邻的中心地市场间出现空白, 这时空白区就会出现一个次一级的中心地。以此 类推,空间上形成一个规模递减的多级正六边形 的网络模型(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 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2、劳动费指向论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 指向条件是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 加的运费。( 见图解)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产品重量
P为运费最小地点,劳动力低廉地为L1、L2, 如果在L1、L2处布局工厂,分别比P(最小
一个m级中心地包括2个m-1,6个m-2, 18个 m-3,…,[2*3(i1)]个m-i(1<i<m)个中心地。
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4的空间模型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的空间模型
我国 城镇 体系 空间 分布
我 国 双 核 心 结 构 城 市 体 系
(五)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随着运输的现代化和信息传输的飞速发展,距 离在经济区位选 择中的作用日益减弱。企业 选择余地大,而相应的城市和区域面临着吸引 资本和劳动力以促进经济增长的艰巨挑战。
在“滑溜溜”的生产空间中,具有一定 粘 结”性的区位,便是企业选择的可能区位。
新产业区就是这样一类吸引资本劳动力的区位。 在我国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传统产业聚 集区 就是新产业区的初级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