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2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2

1.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多媒体技术的定义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的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多学科与计算机综合应用的技术,它包含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图像压缩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多学科综合应用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主要有如下特征:数字化、集成性、多样性、交互性、非线性、实时性和协同性。

2.什么是Internet?Internet的接入方式有哪些?Internet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答:Internet是指全球性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Internet中的计算机通过全球性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

这个地址是建立在IP(网际协议)或今后的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

(2)Internet中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使用的是TCP/IP协议。

(3)Internet可以为公共用户或个人用户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该定义揭示了Internet的三个特点,即全球性、开放性与平等性。

常见的Internet接入方式有如下几种:
传统拨号上网
ADSL
LAN方式
无线接入
Cable Modem接入
Internet上提供了许多技术服务,其他功能都基于这些服务。

其中主要的服务有:
1.WWW服务
2、电子邮件服务(E-mail)
3.文件传输服务(FTP)
4.新闻与公告类服务
5.社会性软件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味着在已有的课程学习活动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是指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要应用于教育。

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技术。

它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是课程,信息技术应当服务于课程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使教学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使教学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叠加
4.什么是教学设计?授导型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由哪些环节构成?结合你的教学实践叙述一节课的设计过程。

答: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
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规划过程。

授导型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策略的制定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方面。

下面我就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述一节课的设计过程:
1、分析、确定单元目标
(1)分析学生、课程学习的特点
(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2、界定问题、主题
(1)问题/主题/项目的确定应与单元目标一致,具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挑战性
(2)应当反映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或法则
(3)充分描述其产生的情境、恰当地呈现/模拟、描述对问题的可操控方面
3、提供案例、范例
(1)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经验,提供与主题学习任务有内在联系的案例
(2)学生学习案例,考察其与主题学习任务之间的异同
(3)案例要有益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联
(4)案例必须能描述问题的复杂性,不能以简单化替代复杂化
4、选择、创建量规
(1)根据预期的学习结果形式,选择、创建科学的评价量规
(2)量规的选择/创建要符合学习目标、主题任务、学习者心理特点的需求
(3)量规应当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共识的基础上,并且事先要告之学生
5、准备资源/技术
(1)围绕学习任务,匹配信息化学习资源/技术支持(结合传统学习资源/技术)
(2)确定资源获取方式。

由教师提供,还是学生根据任务自行查找?如果教师提供,则教师先要寻找并认真评价相关资源,以确保学生获得可靠的、有用的信息;如学生自行查找,教师则要设计好查找目的、要求、策略,以免学生漫无目的,浪费时间
(3)确定技术的工具作用,特别是认知工具的作用
6、设计活动过程
(1)告知学生需要怎么做才能完成任务?需要遵循哪些步骤才能完成任务?
(2)围绕学习需求,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形式
(3)把个性化学习、小组协作/交流学习和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7、组织实施
(1)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2)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反思学习活动的进展
(3)对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咨询帮助和心理激励
8、评价反思
(1)学生展示学习结果(作品),并说明结果产生的过程
(2)按预定的量规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或外在人士评价
(3)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4)根据评价结果反思学习过程的得失,并提出改进策略。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

在上课前,我以精美的课件把孩子们带入漂亮的棉花之乡,并以棉花姑娘自我介绍和孩子们打招呼的形式,训练孩
子们的说话能力,激发阅读文本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后,我说:“棉花姑娘多可爱,多漂亮呀!可是不久前,棉花姑娘生病了,都会有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呢?它们都能治好她的病吗?”让孩子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趣味识字,自主学习。

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呢?我在教学中力图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

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观察“姑、娘”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的规律。

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编字谜、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创造性地自主学习生字,又通过猜字谜、摘棉花、送生字宝宝回家等游戏,让孩子们在自评、互评中主动参与学习,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效果。

4、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活动。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障碍之后,我紧紧抓住棉花姑娘的三次呼救:“请你帮我捉害虫吧!”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感悟文本。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文中第一幅图,让学生观察棉花姑娘身上有什么?棉花姑娘身上的小黑点是什么呢?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在简单介绍蚜虫后,启发学生想象成千上万的蚜虫待在棉花姑娘身上,她的心情怎样?哪句话写出了她的心情?抓住重点词语“盼望”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难受、急切希望治好病的心情。

接着我这样过渡:棉花姑娘正在盼望医生来给她治病时,谁来了?他们之间都说了什么呢?用横线画出棉花姑娘说的话,用横线画出燕子说的话。

假如你是心急如焚的棉花姑娘,你会怎么说这句话?通过换位读、同桌读、男女对读、师生合作读,指导学生读出请求的语气。

之后,我相机质疑:还有哪些医生给棉花姑娘治病?他们之间又说了些什么?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让孩子们根据教学提示,在小组内合作学习3-5自然段,以每组推选金话筒全班汇报交流的形式检验自学效果。

在这互帮互助、互评互学、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语“很快、惊奇地问”等词语引导学生揣摩语气,个性朗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力求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境,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目标。

5、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当七星瓢虫治好棉花姑娘的病后,她的心情又如何呢?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情读第6自然段,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穿插说话练习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积累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