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务师事务所涉税鉴证业务审核标准

税务师事务所涉税鉴证业务审核标准

税务师事务所涉税鉴证业务审核标准一、收入类审核要点1.1主营业务收入审核要点1.评价收入内控制度是否存在、有效并一贯遵守。

2.将本年度各类收入与总账和明细账及有关的申报表核对。

3.核实纳税人收入是否存在漏记、隐瞒或虚记行为。

4.审查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在在建工程、管理部门、捐赠、赞助、样品、投资、职工福利奖励、个人消费或作为股息、红利分配给股东、投资者等非生产方面时,是否视同对外销售处理。

5.审查收入确认是否正确。

(1)采取直接收款销售方式的,结合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项目的检查,审查是否在货款收到、或将发票账单和提货单交付买方当天作收入处理。

应注意有无将当年收入转下年入帐或者虚记收入的现象;(2)采取预收账款销售方式的,结合预收账款、存货项目的检查,审查货物发出当天是否作收入处理。

应注意是否存在未及时结转收入或虚增收入等现象;(3)采取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结合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项目的检查,审查是否在发货并办妥托收手续当天作收入处理;(4)采取委托代销方式的,结合存货、应收账款、银行存款项目的检查,审查是否在收到代销单位代销清单当天作收入处理;(5)采取赊销和分期付款结算方式的,审查是否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收入处理;(6)建造合同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的,审查是否按完工进度或者完成工作量作收入处理;(7)委托外贸代理出口销售方式的,审查是否以收到外贸企业代办的清单和银行交款凭证时作收入处理;(8)审查企业从购货方取得价外补贴收入是否按规定入账;(9)确认销售退回、折扣与折让的正确性,是否有虚列销货退回或者折扣额不在同一张发票上,而把折扣额从销售额中扣减;(10)审查销售退回的原因是否合理,销售退回的产品是否已验收入库,并登记入账,是否有税务机关开具的退货证明,有无借销售退回虚减收入的情况。

6.审查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业务往来,不按独立企业业务往来计价,重点审核给予关联企业的销售折扣与折让是否合理,有无利用折让和折扣而存在转让定价、资本弱化于关联单位等情况。

7.检查决算日前后若干日的出库单(或销售发票),观察截至决算日止销售收入记录是否有跨年度的现象。

8.特殊行业生产经营收入的确定。

(1)金融(2)保险(3)施工企业(4)交通运输企业(5)邮电(6)证券(7)房地产企业。

9.其它行业经营收入的确定,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结合企业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确定其主营业务收入和附营业务收入,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合理确定收入的记账时间。

1.2其他业务收入审核要点1.评价其他业务收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获取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表,并与明细帐、总帐核对。

3.了解其他业务项目的合理性、经常性。

4.抽查大额收入的真实性。

5.对经常性的业务收入,从经营部门的记录中检查其完整性。

6.审查其他业务收入的计价合理性,查明有无明显转移于关联公司或截留收入。

1.3补贴收入审核要点1.评价补贴收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获取补贴收入明细表,并与明细帐、总帐核对。

3.审核实际收到的补贴收入,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者外,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1.4投资收益审核要点1.评价投资收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获取投资收益明细表,并与明细帐、总帐核对。

3.根据“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银行存款”、“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存货”等明细账与有关凭证及签订的投资合同与协议,核查纳税人对外投资的方式和金额,了解接受投资单位情况,如企业对投资单位是否拥有控制权,核算投资收益的方法是否正确;有无应按“权益法”,而按“成本法”核算的问题。

4.根据“长期投资”、“银行存款”、“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明细账及有关凭证,审查对外投资时资产的计价是否正确,评估确认价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是否计入收益。

5.根据“长期投资”明细账核查企业溢价或折价购入债券,发生的债券溢价或折价是否在存续期间分期摊销,摊销方法及摊销额的计算是否正确有无不按规定摊销调整当期收益的问题。

6.根据“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投资收益”等明细账及其他有关资料,核查纳税人已实现的收益是否计入投资收益账户,有无利润分配分回实物直接计入存货等账户,未按同类商品市价或销售收入计入投资收益的问题。

7.审查联营企业适用税率,有无投资方税率高于联营企业,而没有按规定补税等问题。

8.审查投资到期收回或中途转让所取得的价款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是否计入投资收益,有无挪作他用或直接抵减费用的问题。

1.5营业外收入审核要点1.评价营业外收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获取营业外收入明细表,并与明细账、总账核对。

3.结合固定资产项目的审计,审查固定资产盘盈、清理的收益是否准确计算入账。

4.结合存货、其他应付款、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项目的审计、审查是否存在营业外收入不入账或不及时入账的情况。

1.6资本公积审核要点1.评价资本公积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将资本公积反映的接受捐赠资产与有关资产帐户核对。

3.审查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是否按入帐价值确认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1.7待处理财产损溢审核要点1.获取清查财产明细表,并与明细帐、总帐核对。

2.审查长期挂账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特别是财产清查的净溢余是否应处理而未处理。

二、成本费用类审核要点2.1主营业务成本(工业)审核要点1.评价有关生产成本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1)有无不按销售产品的数量计算和结转销售成本,造成产品销售成本不实;(2)有无不按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计算和结转销售成本,造成多提或少提销售成本;(3)有无将销货退回只冲减销售收入,不冲减销售数量,不作销售退回的账务处理;(4)有无不按月计算和结转销售成本应分担的产品成本差异;(5)有无将在建工程领用产成品、自制半成品记在产品销售成本中,而又不作销售收入;(6)有无不按当月实际发生额计算工业性劳务收入和结转工业性劳务成本,造成多提或少提成本。

2.将明细账与总账、报表(在产品项目)相核对,检查其是否相符。

3.获取生产成本分析表,分别列示各项主要费用及各产品的单位成本,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将其与预算数、上期数或上年同期数、同行业平均数比较,分析增减变动情况,若有异常变动,查明原因。

4.材料费用审计。

(1)审查直接材料耗用数量是否真实;①审查“生产成本”账户借方的有关内容、数据,与对应的“材料”类账户贷方内容、数据核对,并追查至领料单、退料单和材料费用分配表等相关凭证资料。

②实施截止性测试抽查决算日前后若干天的领料单、生产记录、成本计算单,结合材料单耗和投入产出比率等资料,检查领用的材料品名、规模、型号、数量是否与耗用的相一致,是否将不属于本期负担的材料费用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本,特别应注意期末大宗领用材料。

(2)确认材料计价是否正确;①在实际成本计价条件下,了解计价方法,抽查材料费用分配表、领料单等凭证验算发出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计算方法是否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②在计划成本计价条件下,抽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表及有关的领料单等凭证,验证材料成本差异率及差异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估价入账材料计价是否及时调整。

(3)确认材料费用分配是否合理,重点核实材料费用的分配对象是否真实,分配方法是否恰当。

5.辅助生产费用审计。

(1)抽查有关凭证,审查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是否正确;(2)审查该费用是否在各部门之间正确分配,是否将为工程部门、福利部门、管理部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计入生产成本。

6.制造费用审计。

获取制造费用汇总表,作如下审查:(1)审查制造费用中的重大数额项目、其他项目是否正确;(2)审查审查年度12月份的制造费用明细账,是否存在异常会计事项;(3)必要时,应对制造费用实施截止测试,即审查下半年度若干天的制造费用明细账;(4)对制造费用的分配进行检查,若发现制造费用分配标准不合理,则重新测算制造费用分配率,并对年末在产品与产成品成本进行调整;(5)将全年制造费用总额与生产成本账户核对。

7.审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借方红字或非转入产品的支出项目,并追查至有关的凭证,确认是否将加工修理修配收入、销售残次品、副产品、边角料收入和材料账户红字数额直接冲减成本费用。

8.在产品成本审计。

(1)采用存货步骤,审查在产品数量是否真实正确;(2)审查在产品计价方法是否适应生产工艺特点,是否坚持一贯性原则。

①约当产量法下,审查完工率和投料率及约当产量的计量是否正确。

②定额法下,审查在产品负担的料工费定额成本计算是否正确,并将定额成本与实际相比较,差异较大时应予以调整。

③材料成本法下,审查原材料费用是否在成本中占较大比重。

④固定成本法下,审查各月在产品数量是否均衡,年终是否对产品盘点并重新计算调整固定成本。

⑤定额比例法下,审计检查各项定额是否合理,定额管理基础工作是否健全。

9.完工产品成本审计。

(1)审查成本计算对象的选择和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恰当且体现一贯性原则;(2)审查成本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各项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否体现受益性原则;(3)确认完工产品数量是否真实、正确;(4)确认完工产品计价方法是否正确,分析主营产品单位成本及构成项目有无异常变动,结合在产品的计价方法,审查完工产品计价是否正确。

审查其他行业主营业务成本时,可参照相应会计制度进行。

2.2其他业务支出审核要点1.评价其他业务支出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索取其他业务支出明细表,并与明细帐、总账核对。

3.对大额业务抽查其收支的配比性,检查有无少计或多计业务支出。

4.检查其他业务支出会计处理和分类的正确性、恰当性。

2.3营业外支出审核要点1.获取营业外支出明细表,并与明细账、总账核对。

2.审查营业外支出是否涉及下列不可在税前列支项目。

(1)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2)各种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3)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的有赔偿部分;(4)非公益、救济性的捐赠;(5)各项赞助支出;(6)与取得征税经营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7)为被担保人承担归还贷款担保本息支出;(8)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3.审查大额营业外支出原始凭证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审查营业外支出是否按税法规定予以扣除。

(1)审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盘亏、毁损、报废的净损失是否是减除责任人赔偿,保险赔偿后的余额,是否已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2)审查捐赠是否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数额是否超过税法规定限额;(3)审查企业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损失有赔偿部分,是否已从损失中扣除后,又作为税前扣除依据存在重复扣除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