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语言学概要(第四章第一节 词义)

普通语言学概要(第四章第一节 词义)

普通语言学概要(第四章第一节词义)第四章语义语义可大致分为词义和句义两大类。

第一节词义一、词义(一)词义的含义词义就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负载的全部信息内容。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语法意义。

一般所说的词汇意义指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

就是词典中对词项所作的说明。

如“书”:成本的著作;信;文件等。

本章讨论的词义只限于词的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

词的语法意义我们将在语法一章中讨论。

(二)词义三角词义是用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

那么,词义同语音形式、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奥克登和查利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做过论述。

他们首先提出了“词义三角”理论。

所谓“词义三角”指:概念(词义)、符号(语音形式)、所指物(客观事物)之间处于一种三足鼎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

主要内容是:概念与符号、概念与所指对象之间有直接关系,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有间接关系。

语音和词义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语音形式表达语义内容,也就是表达和表达的关系;词义与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发音和客观事物没有必然联系。

语音形式只能通过词义成为客观事物的符号,指代客观事物。

它们是指称和被指称的关系。

(三)词汇意义词汇意义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价。

词汇意义主要由实词来表达。

1、理性意义/概念意义/逻辑意义/指称意义词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

也叫概念意义。

是词义的核心。

我们研究词义主要是掌握它的理性意义。

词典里字词的意义主要是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是语义标记功能和交际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核心的地位(基本意义→收录在词典中)。

它属于语言范畴,职能是交际→人们相互理解,抓住区别性特征即可;但理性意义不等于概念。

概念是思维范畴,它用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全面深刻。

2、附加色彩指附着在理性意义上的附加意义。

词的附加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时地色彩。

(1)感情色彩指词义本身所包含的说话者的感情和评价色彩。

主要包括喜爱、憎恨等。

通常所说的词义的褒、贬、中,就是感情色彩的重要体现。

如汉语中的:老汉老头儿(大爷)老头子老太太老大娘老婆子联合团结勾结领导首长首领(旧称)头子(贬义,表示鄙视)头儿(比较随便)冒号(戏称)有时语言中还有专门表示感情色彩的成分。

如汉语中的儿化、重叠以及前缀“小”“老”“阿”等有褒义色彩。

“头子”常有贬义色彩,如老蒋头子、黑社会头子等。

英语中“-ie”“-y”等有褒义色彩。

如birdie(小鸟儿)sonny(小家伙、宝贝)。

后缀“-ard”常有贬义色彩。

如drunkard(醉鬼)。

词义的感情色彩是在语言运用中历史的形成的,具有社会性,不要把它同一定的语境中临时增加的感情色彩相混淆。

如:“漂亮”带有一定的褒义色彩,但有时会表示厌恶的感情。

如当甲对已不满时,已问甲“这件衣服漂亮不漂亮?”,甲可能会回答“漂亮!”,表示不怎么样的意思,应付之意。

这时的贬义色彩不是词义的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也叫风格色彩,是指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词语应用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

因为某些语言单位经常出现在某些环境中,久而久之,交际环境的氛围和特殊要求就体现在这些语言单位中并固定下来,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特征。

语体色彩可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

前者通俗,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具有庄重典雅的特点。

比如书面语口语枯萎干巴吝啬小气沐浴洗澡恐惧害怕(3)形象色彩也叫联想色彩。

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味觉、触觉方面的感性反映。

如:附加视觉形象意义:仙人掌、金钱豹、蘑菇云、灰不溜秋、白花花、丁字路口、爬山虎、鸡冠花、喇叭花、猴头菇、斑马线、罗锅桥、鹅黄、杏黄、鹅卵石附加听觉形象意义:乒乓球、呱嗒板儿、响当当、霹雳舞、蝈蝈、布谷鸟附加味觉形象意义:香喷喷、臭烘烘、甜丝丝、辣乎乎、酸不溜丢、酸溜溜、美滋滋附加触觉形象意义:冰凉、火热、硬邦邦、麻嗖嗖、软绵绵有时候附加两种形象意义:水汪汪(明亮+灵活)胖墩墩(胖+矮+结实)(4)时地色彩有些词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如“太监”、“宫女”等属于旧社会词,“大集体”“生产队”“知青”是新社会初期的词;“上网”“网友”“追星族”等又是现在所用的词。

许多方言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词,从而表现出地域的特色。

如河南话里的“中”,湖南话里的“伢子(yazi)”,四川话里的“啥子”,上海话里的“捣浆糊(糊弄人)”,东北话里的“咋整”“忽悠”等。

(四)词义的特点词的意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1、概括性概括性是词义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

任何词义都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无穷无尽,词义不可能一一对应的反映每一个具体事物或现象。

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时,总要经过一番抽象概括,才能形成词义。

有些客观事物人们在对它们反映进行反应时,舍弃了它们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把它们归为一类,赋予一个类名。

如“鞋”的词义是“穿在脚上、走路时着地而且没有高筒的东西”,这个意义就是从皮鞋、布鞋、棉鞋、平跟鞋、高跟鞋、球鞋、旅游鞋、拖鞋等各种具体的鞋子中抽象出来的,它反映了各种鞋所共同具有而他类事物所没有的特征,而各种鞋在材料、款式、用途等方面的差别则被舍弃了。

这样,各种各样的鞋就都可以用“鞋”这个词去指称,而其他事物,如靴子、袜子等则被排除在外。

专有名词虽然用来指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而不是指称整类的事物,但它的词义也是概括的。

比如“鲁迅”专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人物,在他生活的不同时期里,这个人物的外貌、衣着、举止、性格、思想、社会关系等等都不尽相同,就像是有许多“不同的鲁迅”,然而在这些“不同的鲁迅”中,总有其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将这些特点概括起来,就是“鲁迅”一词的词义。

2、模糊性词义具有概括性,但有些词的意义所概括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比如“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类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敲、打、捶、砸”等动作都具有模糊性。

特别是那些反映程度差别的词语,意义的模糊性就更大,比如“高”,人的身高达到多少才可以算高,如果身高一米八可以算高,那么一米七九呢?一米七八呢?一米七七呢?……人们对身高的“高”只有一个大致的标准,而说不清楚高与不高的绝对分界处在什么位置。

类似的词语如“大、小”,“长、短”,“粗、细”,“多、少”,“远、近”,“胖、瘦”,“美、丑”,“好、坏”,“冷、热”等也都是如此。

模糊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往往出现在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而词义所指范围的中心区域则是清楚的。

否则,如果一切都是模糊的,人们将无法借助词语来区分不同的事物,语言也就会因此而丧失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

例如,“青年”与“少年”和“中年”的边界都不清楚,因此当有人问十七岁算少年还是青年,三十五岁算青年还是中年时,我们可能会感到不大好说,不同的人有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

但青年一词所指的中心区域还是明确的,因此如果有人问二十五岁算不算青年时,人们会毫不犹豫的作出肯定地回答。

语言中虽有相当一部分词语的词义具有模糊性,但也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是如此。

有不少词语的词义是精确的,也就是说它们所反映的对象的范围是明确的,不同词语所指范围之间是清楚的。

例如“一、二、三、四”等数字,“米、厘米、毫米、小时、分、秒”等度量单位,“大提琴、小提琴、电视”等器物名,“太阳、月亮、黄河、鲁迅、周恩来”等专名,就都是精确的。

至于科学术语则一般是精确的,至少人们要求它们应该是精确的。

模糊性在人们的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交流思想的时候,明确了这个词所包括的大致范围就可以了。

有时过分追求精确,就会发生困难。

如根据“高高的个儿,头发稀疏”的模样特征就能从会场中找到要找的人,若精确到“身高一米七五,头发一千五百八十二根”,反而不容易找到这个人。

虽说模糊性在人类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交际中不能时时处处追求模糊,需要精确的时候应该力求做到精确。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等。

但从理论上讲,模糊是绝对的,精确是相对的。

时间词精确到百分之一秒也还有模糊性。

3、民族性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词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词义的民族特点。

在词语的理性意义方面,不同的民族语言会有所不同,以至于两种语言中,词义上完全对应的词语不是很多。

比如英语的uncle\aunt相当于汉语的叔叔、伯伯、舅舅、姑夫、姨夫等和姑姑、姨等词概括的范围。

再如汉语的快相当于英语的sharp\quick。

词义的民族性还体现在词义的感情色彩上,比如汉语的“狗”和英语的“dog”,这两个词的理性意义基本相当,感情色彩却有很强的民族特点。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多含贬义,如:走狗、狗东西、狗腿子、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语则相反,与dog相连的词多有褒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a clever dog(聪明人)\a big dog(大亨、要人)\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人都有得意之时)等。

复合词的构成也有很强的民族特点。

如汉语的浓茶,英语用strong-tea,汉语的银河,英语用milky-way,冰糖用rock-candy,温室用green-house等。

这都说明了词义的民族性。

另外,词语多义化的过程也会受到民族特点的制约。

比如,英语的“cat”本来指“猫”,后又衍生出“心地恶毒的女人”的意思,而汉语的“猫”则没有衍生出这种意思。

汉语的“红”本指“像鲜血或石榴花的颜色”,后来衍生出“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的意思,英语的“red”则没有衍生出这样的意思。

而“red”衍生出“流血的、暴力的”这个意思,又是汉语的“红”所没有的。

4、客观性词义和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反映要以被反映的存在为前提,词义的形成必然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为基础。

这一点很好理解。

但语言中有些词,如汉语中的“神仙、天堂、地狱”等之类的词义有没有客观性呢?回答应是肯定的。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一个积极的能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加上自己的想象。

如水中的“龙宫”和天上的“天宫”也都带有人世间宫廷的痕迹。

这些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曲折的反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进步,这些词义有的会逐渐消失,有的会产生出新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堂”往往不是指原来的意义,而是喻指幸福美好的地方。

二、词义的关系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同音词、多义词、反义词(一)同音词同音词指语音相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