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生殿比较分析

长生殿比较分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年论文题目《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对比分析学生马郁指导教师胡世强年级 2012级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别中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5年6月论文提要《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长恨歌》与《梧桐雨》的比较,虽然在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描述上,《长恨歌》较《梧桐雨》更纯洁、真挚,但这并不影响《梧桐雨》的悲剧程度要比《长恨歌》强烈。

然而在《长生殿》中,作者对李、杨做出了净化了。

唐明皇和杨贵妃并不像现实中悲剧收场。

执着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

《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比较研究马郁摘要天宝之乱以来,李、杨的故事就成了文学史上的热门题材。

特别是《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诗人就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描绘。

白朴的《梧桐雨》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基本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却大有不同。

洪昇的《长生殿》继承了《长恨歌》和《梧桐雨》在剧情上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但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关键字《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情感一、《长恨歌》中的爱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坡,“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二、《梧桐雨》中的爱情天宝之乱以来,李、杨的故事就成了文学史上的热门题材。

特别是《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诗人就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描绘。

坊间还出现了《杨太真外传》、《玄宗遗录》等著作。

到了金元时期,作家们对李、杨的爱情故事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出现了许多当时著名的戏剧。

比如关汉卿的《哭香囊》、庾天锡写过《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写过《梦断杨妃》、王伯成写过《天宝遗事》。

但是这些剧本都没有流传下来,唯独白朴的《梧桐雨》流传至今。

《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饱含凄清幽怨的意境,到了金元时期,唐明皇李隆基与梧桐的细节受到了诗人们的重视。

白朴的《梧桐雨》就是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中收到了启迪。

《梧桐雨》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

全剧四折,第一折,写李隆基不问是非,竟给丧师失地的番将安禄山加官进爵,让他镇守边境。

写杨贵妃对与她有暧昧关系的“义子”安禄山的思念,在李、杨爱情关系上抹上了一道不光彩的、有着潜在危险的阴影。

第二折写安禄山为夺江山、迎娶杨贵妃而造反,而李隆基却不理朝政,只命使臣进荔枝,让杨贵妃金盘跳舞。

在他淫乐无度时,安禄山攻下潼关,直逼长安,李隆基被迫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第三折写马嵬兵变,士兵刀砍杨国忠、马踏杨贵妃。

第四折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主要写了李隆基退位之后,在西宫养老,他满怀惆怅,在“秋夜梧桐雨”的环境下思念杨贵妃,他想到“无权炳”的苦恼,“孤辰限”的凄惶,他苦叹道“妃子呵,常记得千秋节华清宫宴乐,七夕会长生殿乞巧。

誓愿学连理枝比翼鸟,谁想你乘彩凤返丹霄,命夭!”他在梧桐树下盘桓,想到“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

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

”再“到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

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

”一切的美好事物都只成追忆。

在叶落满阶时,李隆基做了一个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长生殿排宴,不了才说了一两句话,梦就被惊醒了。

梦醒后“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

”这部分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人物的悲凉心境与戏剧氛围协调一致,用雨打梧桐叶的实写引出“雨滴人心碎”的虚写,既切合人物的精神风貌又富有诗意,是元人杂剧中场面描写中的上品。

三、《长生殿》中的爱情《长生殿》继承了《长恨歌》和《梧桐雨》在剧情上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但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长生殿》讲了唐明皇继位以来,励精图治,国势强盛,但他却从此寄情声色,下旨选美。

因发现宫女杨玉环才貌出众,于是册封为贵妃,两人对天盟誓,并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之物。

杨玉环自册封为贵妃,荣耀及于一门,其兄弟姊妹俱有封赏。

这年春日,唐明皇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秦、虢、韩三国夫人随驾,唐明皇因爱虢国夫人不施铅华的淡雅之美,特命她到望春宫陪宴并留宿。

杨贵妃知悉后,醋性大发,言语间触怒了明皇,明皇一怒之下,命高力士将她送归相府。

此后,唐明皇坐立不安,后悔不已。

高力士将此情景报与贵妃。

杨贵妃遂剪下一缕青丝,托他献给明皇,明皇见发思情,命高力士连夜迎接回宫,两人和好如初。

失机边将安禄山按律当斩,却因贿赂杨国忠,不但免于一死,反而升了官,从此骄横于朝廷,唐明皇失策竟将他调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一到范阳(今北京),招兵买马,妄图进兵中原,夺取天下。

此时,唐明皇还沉湎在声色之中。

杨贵妃新舞《霓裳羽衣曲》压倒梅妃《惊鸿舞》。

自此,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唐明皇为她,不惜劳民伤财,从海南运来荔枝。

安禄山反叛,唐军节节败退。

唐明皇奔逃蜀中避难,在马嵬坡,军士哗变,杀杨国忠,更逼杨妃。

唐明皇无奈,被迫赐杨妃自尽。

自此心灰意冷,传位于太子,自己当了太上皇。

后大将郭子仪奉旨征讨,大败安禄山,收复长安。

唐明皇以太上皇身份自蜀中归来,仍是日夜思念杨妃。

有一天做了一场恶梦后,访得异人为杨玉环招魂。

临邛道士杨通幽奉旨作法,找到杨玉环幽魂。

八月十五夜,杨通幽引太上皇魂魄来到月宫与杨玉环相会。

玉帝传旨,让二人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

《长生殿》中,唐明皇和杨贵妃并不像现实中悲剧收场。

而是经过了“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着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

四、三部作品的比较我们看到,《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故事,由于采用了民间的私誓情节,明皇、贵纪两个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

人皆有情,君王也与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为色所迷。

所以,当《长恨歌》转向描写此种“色”、“情”时,便无法贯彻对唐明皇的批判,而变成对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赞叹。

长恨歌主要是在歌长恨,全文上下已恨为主线。

在诗中,白居易并不没有把唐明皇与杨贵妃作为一个真实的帝王的形象来描写,作者只是利用了这一个题材,把李、杨由历史人物变成了传奇人物。

所以作者一方面美化了他们的爱情,另一方面没把“安史之乱”归罪与杨贵妃,通过他们歌颂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白朴的《梧桐雨》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基本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却大有不同。

在《梧桐雨》里,作者把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悲欢离合连接在一起,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人们沉淀在心底里的悲伤,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第四折更是从李隆基一人的哀伤心境中,让人感受到李、杨爱情的悲剧,让人充满惋惜。

白居易的《长恨歌》涉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关系时,有意掩盖唐明皇夺儿媳的行为,说杨玉环“养在深宫人未识,一朝选在君王侧”。

在《梧桐雨》中,白朴一开始就交待了杨玉环是唐明皇儿子寿王的妃子,因具有人间少有的嫦娥之貌,唐明皇一见倾心,先将她度为女道士,然后娶入宫中册为贵妃。

可身为贵妃的杨玉环却与唐明皇的义子安禄山有男女私情,安禄山起兵时说:“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

”白朴这么写显然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两人的爱情。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成到衰的转折点,他把李、杨两人的爱情故事放到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来表现,写的是人世沧桑之感。

尤其是剧中第四折,写战乱平息后,历经患难的唐明皇独自面对杨贵妃画像秋夜听雨的描写,把繁华已去,盛景不再,只剩下孤独寂寞时的悔恨和哀怨写得百转千回。

这种由盛至衰的人世沧桑的悲剧,通过李、杨爱情故事敷演出来,尤为惊心动魄。

然而在《长生殿》中,作者仿佛对杨贵妃的形象净化了。

作者不提杨贵妃和寿王的关系,更不提她与安禄山的关系。

在历史上,杨贵妃是寿王的妃子,而寿王是唐明皇的儿子。

这首先引起人们对杨贵妃的非议,在古代人们只非议女人。

洪昇不提这件事是怕有损他们的形象,不利于描写他们的爱情。

《长生殿》中更寄寓了作者的爱情理想。

明皇与杨妃的爱情是从“定情”开始的,明皇集轻浮与多情于一身,前一特点自然给李杨爱情的发展带来许多障碍,后一特点又使明皇的被改造成为可能。

杨妃的不懈努力,经过“复召”和“絮阁”两次风波,可能成为现实,在“密誓”中,他们的人间爱情达到高潮。

马嵬之变是转折点,这以后,李杨爱情由人间恋爱变为人鬼之恋,浪漫主义色彩大量出现。

这一变化,使李杨爱情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是爱情的宫廷局限性或者消失,或者退居次要地位。

这是因为李杨都已退出政治旋涡,他们的爱情不在对政治施加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