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新时期创建城市社区和谐邻里关系的调查研究

关于新时期创建城市社区和谐邻里关系的调查研究

关于新时期创建城市社区和谐邻里关系的调查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社区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却出现了陌生化的困境。

因此,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重庆市渝中区的社区邻里关系现状进行调查,理解新时期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然后分析当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不和谐,关系淡化的原因,最后为创建城市社区和谐邻里关系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陌生化;和谐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construction to speed up our city,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neighbors appeared strange predicamen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Yuzho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ty community neighborhood relations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en analyze the current city neighborhood relations are not harmonious, cause relationship,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urban community harmonious neighborhood relations.key words:City Community;the relationship among neighbors;defamiliarization;harmonious一、引言“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诗人王勃曾这样描述相邻而居的生活。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口不断增加,人们都逐渐从平房搬进了钢筋丛林的高楼都市,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道鸿沟,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也割裂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

楼道里狭路相逢,别说问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

不和陌生人说话,似乎成为现代都市人信守的格言。

人情的淡漠,人与人的隔离已成为社会的一种病态。

重庆搜房网曾做过一次关于《你认识你的邻居吗?》的网络大调查。

结果显示:84%的人和邻里的关系一般甚至冷漠。

长期开展社区活动的小区仅占6.56%。

为此,做了一个社区调查,来分析当今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

二、研究背景、目的、方法1.研究背景邻里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群体。

邻里群体具有日常生活的守望相助、对儿童进行教导与看护等基本的社会支持功能。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中,素有“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说法,即是强调邻里群体在日常生活方面的社会支持功能。

对个体而言,邻里是社会成员与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发生联系的最重要的“管道”之一;对社会而言,邻里组织往往又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整合手段。

因而,邻里关系一直引起理论界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共同关注。

随着社会的变迁,作为现代文明敏感区和前沿阵地的城市,其居民的社会流动性增多。

同时,商品住宅套间成为家庭单位的社区结构,左邻右舍没有任何亲缘、业缘关系或交往历史,使得传统的邻里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西方以沃斯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在现代社区里,由于人口的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以及对正式组织的依赖,使得在传统社区中普遍存在的亲密的首属关系削弱了。

家庭关系趋向表面化、肤浅化,甚至最终成为一个“同居的场所”,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注重同亲属之间的联系和义务,初级社会关系衰弱。

邻里关系——这种在早期社会学思想中被认为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因城市人经常性的搬迁而受到破坏。

因此,对我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城市拆迁和老城区重建的进行,重庆市区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格局和模式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在这种快速的大规模的社区演变和社会变迁背景下,重庆市区老城区居民邻里关系的现状如何?有哪些基本特点?其内涵及功能有什么样的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从一个角度透视城市社会变迁,对于实际操作层面的和谐社区建设,对于落实重庆城市发展新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该论题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弄清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加深我们对于邻里关系的认识;可以深入研究出现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的原因,进而从中找出改善邻里关系的对策;有助于我们对人际关系和社区建设的研究,改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对于该论题的研究呼吁人们改善邻里关系,建设和谐的邻里关系,从而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与预测。

此次调查以居住在重庆市渝中区的18岁以上的市民,调查的抽样方式是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

先从渝中区72个社区中随机选取20个社区,然后再从每个社区随机选取一栋楼,再按照系统随机抽样方法从每栋中抽取10户,然后从每户中随机抽取一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城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为了使样本尽可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将楼房分为多层单元楼房、高层公寓、平杂房、筒子楼(公用厨卫)四类,如果在第一次抽取到某类楼,在下一次抽取中先排除这类楼,在其他类中抽取,随后的抽样依此类推。

同时,为了使样本不至于过于集中在某个性别上,在抽样中控制了性别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1的比例上。

最后采用统一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调查于2008年11月实施,共发送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

三、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描述1.样本的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中男性97人占调查总数的52.7%,女性87人占调查总数的47.3%18-35岁的青年人为64人,36-55岁的中年人为66人,56岁以上的老年人为54人。

渝中区社区居民空闲时间活动最频繁的三项活动是看电视、读书看报,电脑(上网),所占比例分别为70.7%、63.0%、45.1%。

受访者的文化程度表现为:小学及以下的占9.2%,初中的占17.9%,高中(中专、职高)的占33.2%,大专的占12.0%,大学本科的占17.4%,研究生以上的占9.2%。

住处附近认识1-5户人家的占25%,6-10户的占27.7%,11-15户的23.7%,16-20户的占15.3%,20户以上的占8.3%(如图Ⅰ)。

由此可以看出,该社区大部分居民对附近邻居不大熟悉。

图Ⅰ 居民认识程度在受访者主观方面,觉得在日常生活中邻居对自己的帮助一般的受访者最多,其比例为34.8%。

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觉得邻里关系为一般,其比例高达55.4%。

由此可以判断,该社区邻里之间的作用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邻里关系也在渐渐疏远了。

2.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邻里之间的了解程度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是更深层次社会互动的基础。

在调查中设计了“是否知道邻居家共有几个人”、“是否知道邻居的名字”、“是否知道邻居在哪里工作”、“是否了解邻居的个人性格特点”4个指标,来测量邻里之间相互了解的程度(如表Ⅰ)。

个人;而超过三成(36.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邻居叫什么名字;超过六成(63.8%)的被调查者不知道邻居在哪里工作;超过八成(82.1%)的被调查者不清楚邻居的个人性格特点。

这说明,渝中区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的了解程度,在总体上呈现表面化和浅层次的特点 。

3.邻里之间的认同感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愿意与周围的邻居来往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居民表示邻里交往意愿“一般、无所谓”, 其比例高达44.6%。

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表示“比较愿意”和“很愿意”的比例分别为31.0%和15.2%。

从所研究的城市社区样本来看,认为邻里交往中应该“经常来往、经常串门,有困难时互帮互助”的被访者最多,比例为48.9%;其次为赞同“见面时打打招呼、闲聊几句,有点头之交”的被访者,其比例为37.0%;随后,依次为“好得像一家人、不分彼此”,“自扫门前雪、没事一般不来往”,认同者比例都为7.1%。

这说明,该社区邻里之间的认同感偏低,但也存在不少居民对于理想中的邻里关系还是比较憧憬的。

4.邻里之间的互动情况调查显示,“当您遇到邻居时,是否经常打招呼”表示经常、有时、很少、从不的比例分别为57.4%、30.4%、10.2%、2.0%;在回答“您是否会到隔壁邻居家里串门”的居民中表示经常、有时、很少、从不的比例分别为6.2%、18.8%、15.6%、59.4%;在回答“您是否找过邻居临时帮忙照看自家小孩” 居民中表示经常、有时、很少、从不的比例依次为4.3%、10.3%、40.2%、45.1%;在回答“您是否经常跟邻居聊那些让您非常心烦和失望的事”居民中表示经常、有时、很少、从不的比例依次为3.6%、19.2%、23.9%、53.3%。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该社区大多居民在邻里之间的互动情况表现为浅层次上的交往,而在深层次上的交往就相对缺乏。

5.邻里关系现状描述通过上述对渝中区社区邻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有日益淡化的趋势。

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 其较强的独立性要求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从而导致对自我空间的关注和对他人事物的冷漠, 邻里之间的交往也日趋表面化、形式化。

时代的变化使得空间形式与社会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使城市社区传统邻里关系发生了变化。

具体表现在:(1)城市邻里熟识度偏低。

居民邻里之间的了解程度不是很深,从总体上而言,邻里关系呈现表面化和浅层次的特点。

(2)人与人之间互助意识淡化,表现为社会冷漠。

(3)城市邻里互动频率大幅下降,邻里交往趋于表面化。

邻里友善较多地体现为点头之交式的客气,邻里信赖则是出于对社区规范与公共道德的遵守,邻里间的方便感源于现代城市功能的优化,而非对城市邻里关系的褒扬。

三、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关于导致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1. 社区空间结构的改变导致传统邻里关系发生变化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不断扩大,空间的分异与重组成为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