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关系调查报告篇一:关于城市居民关于城市居民邻里关系调查报告院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班级:地理101 姓名:李吉学号:1007064028一、题目关于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现状二、目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然而现今的邻里关系下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
为了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改善的方法特做一次关于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的问卷调查。
三、调查方式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四、调查对象及地点年满16周岁的人为调查对象,地点为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的地方(北大街、中心广场、滨江路)。
五、调查结果1、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现状现在的城市建房都采用修建单元楼,独门独户。
相比农村建造庭院式住房来说,城市居民邻里之间的串门越来越少,邻里关系越来越生疏。
甚至出现过这种情况:在同一个单元楼里住了几年还不知道楼上楼下邻居叫什么名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提高,邻里之间的需求互助自然减少,这种客观的现象势必会拉远邻里之间的关系。
邻居间关系生疏,人情冷淡这是如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城市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的主要类型本次调查问卷给出的几种矛盾中第一、第三和第五个类型是主要导致邻里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分别是生活作息规律和习惯不和、装修问题、个人观念不和。
每个人的生活规律不同势必会产生作息时间上的差异进而产生矛盾,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邻里之间的需求互助越来越少这导致邻里之间交往减少,邻居之间的关系拉远,了解减少,我们都说误会矛盾就是产生于疏远之中,这就必然会促进矛盾的发生。
3、矛盾产生的原因在本次调查试卷中很多人认为造成邻里之间矛盾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疲于工作,无暇与邻里来往。
这也是因为邻里之间的需求互助越来越少,人们减少了沟通次数。
见个面无非就是互相打个招呼简单的聊几句。
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减少了邻居间的聚会时间,以前经常有每周末邻里之间会带着家人一起聚餐,这次在你家下次在我家。
那个时候的邻里之间关系很是融洽。
邻里关系冷漠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的活动少,邻里之间的交流就更少。
4、如何改善邻里关系现状我们应该追究其根源,首先,社区在这方面应该负起责任,应该组织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增进邻里之间的关系。
这个可以从老人和小孩下手,年轻人都忙着工作没有时间,而老人小孩有空余的时间,可以把这一类人组织起来,以他们为纽带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文艺演出、社区居民体育比赛、社区居民聚餐,餐点由居民自己烹饪......这些都是这次调查问卷中大多数人人们所赞成的方法。
其次,人们也应该主动与他人交往,除了工作应该抽出时间参加由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邻里和睦相处。
附:调查问卷试卷原卷篇二:一、调查时间:20XX年2月3号——20XX年2月18号二、调查地点:湖北省麻城市三、调查目的: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农村热闹和谐的邻里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学以后我家就搬到了麻城市城区。
我经历过城区、农村的邻里关系,于是我就想知道这两种邻里关系的不同,及邻里关系的现状、邻里关系的意义。
四、调查方式:访谈五、调查结果1、城区邻里关系现状在20年前的城市,市民居住的大多是单位分配的房子,共用厨房、厕所等,彼此之间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多,大家逐渐就相互熟悉。
随着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我们也许不再为争过道而面红耳赤了,不必担心隔墙有耳了,可我们又都被水泥壁垒裹住了。
和睦邻里关系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随着城市化进程延伸,人们的居住条件由平房向楼房转化。
随之而来的是,亲情环境的缺失,邻里关系的淡漠。
加之整个社会公德教育越来越薄弱,楼上楼下相邻多年而互不相识,居住对门而互不往来的例子屡见不鲜。
孟子说:“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
”邻里之间那种友善相处、有难相互扶持,很是让今天置身于钢筋水泥之中的都市人神往不已,现在, 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鸿沟,隔断了邻居的欢乐。
楼道里遇见,别说问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
2、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分析首先,人们交往多元化。
在传统社会中,邻里是人们的首属群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广度有限。
当前在城市中,伴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大大拓宽,地域因素不再成为人们社会关系中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又出现了新的特点。
交往多元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这样,邻里关系在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地位下降,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次,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传统邻里关系的形成与巩固是基于人口流动性较差这一基本前提的。
现代社会人们的流动性较强。
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迅猛增加,中国正在经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了总人口的10%,接近亿人。
流动人口当中八成以上是农民工。
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发展趋势决定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
正是这种较强的流动性,使邻里关系由于人们经常性的搬迁而得不到巩固。
再次,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
传统邻里关系大多建立在生活节奏慢、社会活动范围较小的基础之上,人们之间的交往既有需求也有时间。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业缘关系的地位要远远强于地缘关系,即使拥有闲暇时间,也会更多地被运用在家务、娱乐、深造等诸多方面,这同样不利于传统邻里关系的保持与继续。
同时,电话、电视、电脑等媒体的普及,使现代休闲方式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也大大弱化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3、农村邻里关系现状传统上农村之间生产、生活方式范围重叠率较高,交往理念相似,交往方式趋同,关系较为淳朴,承受摩擦力的能力较强通常情况不易发生冲突,因而邻里关系的主题是和睦的,是充满人情味的;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大发展,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楼房进入农村,农村的邻里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变得不如以前和谐,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常常发生鸡毛蒜皮之争?:嫉富妒能愈演愈烈?:嚼舌根、流言蜚语④:报复赌气4、产生原因分析:首先,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了大的变革。
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市场经济给农民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青壮年农民开始外出务工,留守的村民更多的是在家看电视、打牌打发闲暇时间,农民之间的交流越发的少。
农民的价值观念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人际关系过分世俗化和功利化。
对个人利益、经济地位、个人面子的热衷造成了邻里关系的冷漠。
其次,农民精神文化缺失。
城市里的居民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打发自己的闲余时间;而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农民夏忙时,忙于各种劳作,秋冬闲时只能打牌、唠各家长短来打发自己的时间。
唠长唠短,造就了流言蜚语,严重影响了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
以上就是本次邻里关系调查的全部结果。
本次调查给我的感受是虽然邻里关系普遍变得冷漠,但农村的邻里关系比城区的邻里关系好得多。
本次调查以访谈的形式进行,城市居民相对冷谈,农村居民相对好客,比较热情健谈。
篇三:关于社区邻里关系调查的报告关于社区邻里关系调查的报告本次调查由我们这一组完成,这次调查主要是为了通过研究一个社区的邻里关系来看看现在居民小区的相处情况,也可以看出一些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从邻里关系这个点,看小区这个面。
至于其他的社区我相信大同小异。
而研究结果下面慢慢说明。
时间20XX年4月23日下午。
地点是回龙湾小区。
首先我们来看调查的人群,23男11女共计34人。
18到40岁一共20人,41到65是9人,66以上10人。
我们完全是按照随机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青年人不太配合调查,所以在18到40岁的里面大部分都是三十多的人回答的。
第二个问题是随机的情况下只抽34人可能人物的样本会有很大的偶然性。
所以研究结果多少有点偏差。
进入主题,说一说他们的学历程度。
初中以下2男2女共,初中男5女4共,高中男7女1,,大专及以上9男7女。
这里先说明下面可能用得到。
第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分别是6,10,16,2 。
也就是47%的人都是只了解一些。
占了将近一半,由上面的数据可见,大部分邻里之间只是有点了解,关系不算太熟。
而一点也不知道的也有两个,这还是相当少的。
第一第二问题意义是一样的,所以不多做分析。
第三个是6,6,20,2 。
这个数据充分显示了大多数邻居只是简单的打一打招呼,都还是相当有礼貌的。
从调查的年龄段来看,能坐下聊的是年龄相对大的。
可见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情。
第四第五题,%都帮助过邻居但是次数不多,遇到困难偶尔极少会找邻居帮忙的占了76%。
这是一组比较明显的数据表现,很明显,邻居之间互相帮助很少,而且大多数人遇到问题喜欢找亲戚朋友,有时候远水解不了进火,不得已而为之。
邻居之间的关系初步显现出冷淡。
从邻里认为会起冲突的原因各种原因比例都差不多,详细见分析表。
我们思考,邻里间都是偶尔会起冲突的,而起冲突的是多种多样的,起中最大的问题是包容心的问题,都涉及到个人利益。
我们也和其中几个深刻地交谈过,他们的观点可以总结为看互相做的事情都有问题,自己觉得是怎么不对,他们的思考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太主观。
我想这个应该是最主要的问题每个人还是该自己考虑一下,难道就一直找客观原因?这样做和谁都处不好关系。
人,至少需要信任才能更好的相处不是吗?但是从事后处理问题的方面来看,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理智的。
53%的人选择主动调和35%的人选择适可而止。
而且结合第十题的结果88%觉得邻里关系重要。
由此可见,虽然很多开始控制不住情绪,但是毕竟是邻居想通了还是会好好相处。
只是他们没有事先想想好该如何处理冲突。
当然只有极少数人是丧心病狂式的,和邻居一点都不好好相处,这种做法有点偏激。
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可能说的带有自己的感情因素。
就单单作为一个人而言,我们也应该以诚相待。
第九题问了希不希望长期住在这个小区。
我们在交谈当中发现,这个问题有很多因素在里面而不能拿来作为邻里关系调查的问题。
比如一位50多岁的阿姨她说她孩子在大学教书他孩子走她就走,所以谈不上希望不希望。
希不希望很大程度上与邻里关系是无关的。
所以这里就不拿来做研究了。
十一十二题结合起来看。
十二题比较赞同和赞同的占了%,这个数据也让我们吃了一惊,大约40%觉得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与邻居无关,这个侧面表明公民意识,整体意识,团队意识还不是很够。
自己把自己孤立,要知道,有时候有些事必须要找人帮忙。
然而十一题的结果却和十二题不同,选择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仅仅只有3%。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还是这个问题的有歧义,为什么这两题的结果差距如此之大,而且觉得应该好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占了%。
而且还有%选择了要和家人一样。
我们的分析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应该怎么做,但是一遇到与自己利益挂钩的事情时又都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这一点可以把十七题拿到一起说,85%都觉得做活动,可是真正参与的却只有十六题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