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概述一、欧洲文学概况欧洲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学中很丰富的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
古希腊文学中的神话和史诗则反映了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时的希腊生活和斗争。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突出征服自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感。
《伊利亚特》[《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奥德修纪》)]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相传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在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的意思是关于特洛亚战争的一首诗。
史诗反映了以战争为中心的“荷马时代”的社会生活。
史诗歌颂英雄行为,格调悲壮,具有“阳刚之美”。
《奥德赛》描写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亚战争后还乡时的海上经历和家庭生活,突出海上冒险行为。
史诗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斗争以及奴隶制逐渐形成时期的权力斗争和社会生活。
《奥德赛》歌颂勇于进取的精神品质,格调平静,具有“阴柔之美”。
荷马史诗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在艺术上,史诗达到了古代的历史条件所能达到的可惊成就。
十三、十四世纪之交,随着意大利城市的兴起,佛罗伦萨文化的发达,学术派别对意大利文学的影响,产生了代表作家但丁。
但丁(1265—1321)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
1290年他为了纪念心爱的女子贝雅特丽齐,把31首抒情诗用散文连缀起来,取名《新生》。
作品没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并且带有中世纪文学的神秘色彩,但其中对纯洁爱情的歌颂,反映了摆脱禁欲主义束缚的愿望,具有自然清新的风格。
1321年,但丁客死于拉文那,留下了他最伟大的作品《神曲》。
《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
采用中古梦幻的文学形式,中古神学体系的框架,展示人们从迷惘和错误中解脱出来,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历程,作者意在揭露、批判黑暗的现实,从政治上、道德上给意大利民族指出复兴之路。
同时,《神曲》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每部共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总计14232行。
《神曲》的伟大价值在于以极其广阔的历史画面,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显示了争取人格独立的人文主义光芒。
《神曲》的构思宏伟,想象丰富,结构完整。
象征、寓意、梦幻的表现手法给后人以启发。
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一次新兴资产阶级反教会、反封建的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这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因而有“文艺复兴”之名。
但“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简单的复兴,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智”反对“神智”。
他们借用古代文化的“外衣”,“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语)。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的发源地。
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是欧洲人文主义作家的先驱。
最早的代表作家有:弗·彼得拉克(1304—1370)和乔·薄伽丘(1313—1375)。
塞万提斯(1547—1616)则以其长篇小说《堂吉诃德》(2卷集)而闻名于世。
小说以中世纪西班牙为背景,模拟骑士文学的笔法,描写了一个迷恋于骑士冒险精神的穷乡绅的可笑经历。
小说广泛地反映西班牙封建社会生活。
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是堂吉诃德,他是一个矛盾复杂的艺术形象,可笑可悲可爱可敬的人物。
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优秀品德(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向往自由、勇往直前)、他的脱离历史进程的主观唯心主义精神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堂吉诃德的矛盾反映了塞万提斯世界观的矛盾,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堂吉诃德》是一部讽刺灭亡了骑士制度的长篇小说。
标志了欧洲长篇小说发展的新阶段。
代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最高成就的是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戏剧创作。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在20余年创作生涯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时期(1590—1600)的创作主要是历史剧、喜剧和诗歌,乐观主义情绪占主导地位。
莎士比亚历史剧探索了英国三百年的历史进程,再现了英国封建史上富有喜剧性的场面,反对封建暴君、封建集团的血腥战争,拥护“开明君主”和国家统一。
《理查三世》(1592—1593)、《亨利四世》(上、下)(1596—1597)、《亨利五世》(1598—1599)是历史剧的佼佼之作。
《威尼斯商人》(1597)写友谊、爱情、仁慈和贪婪、嫉妒、仇恨之间的冲突,反映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矛盾。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69)反映了人文主义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叙述一对青年恋人,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无法结合,终于牺牲。
对当时的反封建斗争起了一定的配合作用。
第二时期(1601—1608)创作的主要成就是悲剧。
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悲剧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描写人文主义者的斗争生活及其失败的悲惨结局。
《哈姆莱特》取材于12世纪丹麦史描写丹麦王子复仇的故事。
经莎士比亚的再创造,把一个中世纪的流血复仇敌的故事,写成一部深刻反映英国社会现实矛盾的杰作。
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反动的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
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
“欢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是统一的。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是富有感情和思想,勇于探索,善于分析,但思虑多于行动,剖析偏于哲理。
脱离群众的孤军作战是哈姆莱特悲剧的重要根由。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浪漫主义文学潮流几乎在所有国家应运而生。
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是“湖畔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43)骚塞(1774—1833),他们远离城市,寄情于山水,故称为“湖畔派”。
他们的代表作是《抒情歌谣集》(1798)。
第二代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拜伦(1788—1824)、波西·雪莱(1792—1822)、济慈(1795—1821)他们在艺术上完成了由“湖畔诗人”开始的诗歌改革,丰富了诗歌的形式与格律。
雪莱在这些抒情诗作中体现了无神论的自由主义思想,他的长诗《麦布女王》(1813)因强烈的政治观点而遭到统治阶级的忌恨。
诗剧《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表达了诗人斗争的决心。
政治抒情诗《西风颂》(1819)中以“如果冬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结尾,而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法国最早浪漫主义代表夏多布里昂(1768—1848)和史达尔夫人(1766—1817)。
雨果的《欧那尼》(1830)的上演是浪漫主义最后战胜古典主义的标志。
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他在三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小说对教会黑暗、僧侣的虚伪和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性的揭露。
小说反映了人性的力量和良好愿望。
爱斯梅哈尔达是人性美的象征。
作品对加西莫多灵魂美的描绘,反映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和对爱的力量的夸大。
《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和《笑面人》(1869)都具有世界影响。
《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
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十九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又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他又是俄国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的的第一位诗人。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年)塑造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别林斯基称它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于人民性的作品”。
通过奥涅金所作所为集中表现了俄国贵族社会的本质。
批判现实主义在西欧(英、法等国)是资本主义胜利、巩固时期的产物,在俄国则是封建制度走向崩溃,资本主义逐渐兴起时期的产物。
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本质日益暴露、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
当时一批以人道主义为思想的进步作家,敢于正视现实。
鞭挞社会的丑恶,为劳苦大众的苦难而呼喊,因而被后人称之为“批判的现实主义”,它是“十九世纪一个最壮阔的,而且也是最有益的文学流派“(高尔基语)。
法国第一部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司汤达的《红与黑》(1830),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前半期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他的系列小说集《人间喜剧》(1829—1850)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丰碑。
英国第一部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
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乔治·维尔特(1822—1855)、亨利希·海涅(1797—1856)等。
四十年代,尼古拉·果戈里(1809—1852)追随普希金,确立了俄国文学新的流派“自然派”,以巨著《死魂灵》(1842)成为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家。
五、六十年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走向发展和繁荣,著名作家和作品有: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1859),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1859),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1866)和《白痴》(1868)。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1863)。
凡·谢·屠格涅夫(1818—1883)是一位异常敏感的作家,他的优秀作品往往以当代的重大主题吸引读者。
《猎人笔记》(1852)、《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的出版,标志着作家坚定地走上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反农奴制思想,在俄国文学中第一个表现了俄国农民的聪明才智和精神世界的美。
列·尼·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六十至九十年代,他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三部巨著,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取材于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
小说精确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急剧变化的历史特点。
这部小说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之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
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它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在法国出现了诗人波特莱尔(1821—1867)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派,在本世纪初又出现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等等。
意大利的马利涅蒂(1876—1944)、法国的艾吕雅(1895—1952)、英国的詹姆斯·乔尼斯(1882—1941)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