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2018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语文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_______·远浦帆归》)(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3)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_____,______”。
【答案】(1). 落花水香茅舍晚(2). 寿阳曲(3).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4). 朱弦已为佳人绝(5). 青眼聊因美酒横【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两者都有。
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茅”“辟患”“弦”“已”“佳”“青”等。
按要求选择。
(5分)2.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以下句子最适合劝诫他的是()A.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D.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答案】B【分析】【详解】题干要求选出“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以下句子最适合劝诫他的”。
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首先关注语言使用的对象,这是用在“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其次要了解名句的意思。
A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该句的意思是守礼的人只讲忠信不合群,不守礼的人合群但不讲忠信。
本句强调的是(不)忠信与(不)合群的问题。
B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该句的意思是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本句强调的是交流切磋的重要性。
C项,“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该句的意思是谦虚是各种善举的根本,骄傲是各种罪恶中为首的。
本句强调的是谦虚与善、骄傲与恶的关系。
D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该句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了梅花的淡淡清香。
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分析备选答案及对象之间的关系。
B项强调要合群,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B项最适合。
故选B。
3.以下是一份讲座通知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甲)为了更好地向同学们普及健康知识,(乙)提高同学们的防病意识,(丙)我们特邀请专家作题为“健康校园,防患未然”的讲座。
(丁)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
B. (乙)C. (丙)D. (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题干要求选出“以下是一份讲座通知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D项,“光顾”是个敬辞,“光”是“使增光彩”的意思,“顾”义为“访问”。
“光顾”就是说:“(你)到来使(我)增添光彩。
”最初是主人对宾客来访时讲的敬语,后来多用作商店或服务性行业欢迎顾客上门时讲的客套话。
本题中把“光顾”改为“参加”。
故选D。
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面“壁”自视潘飞①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比如,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长达九年,一言不发,出洞时奇迹般地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墙壁上。
他在《入道四行观》中将此举喻为“凝住壁观”,意在提醒人们遇到一切境界,心无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
这一点足以被新近出版的《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所证:死硬的“壁”生发出镜照功能,供人观视自我,感受“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的艺术氛围。
在壁画总量已达上万平方米的“佛国圣地”——中国文物大省山西的那一千余座大小不等的庙宇中,古代的画工在墙壁上作画,将信仰、敬畏、崇拜、祈祷等精神内涵付诸于笔下,镌刻于墙上,从而令内心所想固凝为永恒之态,便应和了此意。
②普通人往往遇壁则返,但壁画的作画者却将其加以时空层面的延长,比如,墓室壁画、佛教经变画将苦短、有限的人世,向极乐世界、永生永世无限拉长,墙壁仿佛被打通,洞窟穹顶仿佛是对“升天之路”的模拟和神化,冥土之旅亦是人生行路的伸展,生界与死界、此岸和彼岸只有一墙之隔。
故而,“壁”以及壁上之画实现了人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
壁上作画,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完成的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③壁画建构的时空总是多维的、现实与非现实同在、逻辑和非逻辑共存、画面和环境互生的——从时间性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竟可以同在于一个画面里,这便脱离了架上绘画片断性、瞬间性的局限;从空间性来说,三维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等组合在一起,是对作画者内心结构的拓展和深化,是不受现实拘囿的想像力驰骋的原野,外在地显现着心象时空的内在张力。
同时,审美主客体即作画、赏画者之间的距离也荡然无存,功利欲望的束缚灰飞烟灭,审美体验最终超以象外,化入海德格尔所言的恬然澄明之境。
如果追溯传统,不难发现,壁画依然延续了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体现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品格,追求的仍是主客体的契合和突破具体时空的局限,营构表现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的感性空间。
④与架上作画不同,壁画的作画者与其说是面壁而画,不如说是在完成“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他们依照内心的感受、反思,在理解“粉本”和“义理”的基础上欣然运笔,重新加以演绎。
体现在技术层面,就是画工总是以生物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以生命体会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因此,手中画笔俨然就是他们的唇舌、口齿,尽言其内心的通阔与敞亮。
⑤壁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态,图式亦不过是以情为桥,将作画者对于生命精神的感知,丝丝入扣地输送给后世的人们;他们仿佛把热气腾腾的情感植入一面面冰冷的墙土中,令其有了血肉、呼吸、脉动以及蓬勃的生气,以至于哪怕千年之后,赏画者的心也能穿透厚厚的墙壁以及历史烟云,与作画者对话、交织与共鸣。
壁画要呈现的,“不仅是画,而应是一切”,画里的时空的绵延或顿挫,无不意蕴着画工的心智和情感,这导致画中的内容由具体的物象,发展到所思所想,最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抽象。
壁画总是用“符号”构建、编码着不同于创作者生活的世界——符号世界,这种“符号”又最终架构出严肃、庄重、神秘、欢快等“意义”,比如,宗教画以佛的宏大与包容、俗界的色相之美感化众生,使其获得审美满足时,心灵也得以升华。
由于抽象、晦涩的经典义理被形象化,加之洞窟的朦胧光线和摇曳灯光也参与到这场“造境”的运动中,信众于半虚半实的幻觉里,感受佛法的庄严、神圣和温馨。
到了当下,壁面脱离宗教,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像力终究从神性、法性、天堂、净土的云烟中,恢复原本所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现代人最高的心灵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有删改)4. 第①段中加点词“这一点”在文中是指。
5. 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6. 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壁画建构的时空错综复杂难以捉摸。
B. 壁画要求作画者内心结构有空间性C. 壁画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转化。
D. 壁画创作体现了民族独特思维方式。
7. 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8. 第⑤段举“宗教画”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直接说明了壁画以“符号”构建别于现实生活的世界。
B. 用来证明壁画借助“符号”最终架构严肃神秘等意义。
C. 表明宗教壁画借助“符号”、色相造境来教化芸芸众生。
D. 与当下形成对比进而凸显艺术脱离宗教后获更广空间。
9. 文章结尾部分谈到“到了当下,壁画如何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空间”这一问题,请对此作简要探究【答案】4. “壁”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5. 作画者完成对“壁”的时空层面的延长,实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以及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6. D7. 答案示例:承接上文壁画有别于架上作画的局限,进一步阐释作画者“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特点,探讨壁画时空拓展深化的深层原因。
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壁画是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铺垫。
8. B9. 答案示例一:作者认为壁画脱离宗教,可以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象力恢复到原本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
我认为壁画要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还需要摆脱诸如传统话题、历史空间的限制,当然,立足现实,表达现代人心灵所需是根本。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汲取现代科技手法来促进壁画的发展。
答案示例二:作者认为壁画脱离宗教,可以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象力恢复到原本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
我认为壁画恰恰是因为有了宗教背景,才能够形成其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宗教使得壁画打通生界、死界、此岸、彼岸,构建超越现实生活的世界。
脱离了宗教可能导致壁画在理性与现实中受到限制。
【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①段中加点词‘这一点’在文中是指”什么。
本题考查文中代词的作用。
代词指代的内容应在代词出现的地方朝前面找答案。
因为代词承前指代。
“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根据这句话可知:“这一点”在文中是指的是“壁”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段落的内容。
分析本段的结构层次。
本段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开头第一句“普通人往往遇壁则返,但壁画的作画者却将其加以时空层面的延长”是总说。
然后举例子,最后一句总结本段的内容是“壁上作画,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完成的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所以,把首位两句的意思整合便是该题的答案:作画者完成对“壁”的时空层面的延长,实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以及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段落内容。
A项,无中生有。
错在“难以捉摸”。
原文说“壁画建构的时空总是多维的、现实与非现实同在、逻辑和非逻辑共存、画面和环境互生的”。
B项,理解片面。
原文说“从空间性来说,三维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等组合在一起,是对作画者内心结构的拓展和深化,是不受现实拘囿的想像力驰骋的原野,外在地显现着心象时空的内在张力。
”C 项,曲解文意。
原文是说“审美主客体即作画、赏画者之间的距离也荡然无存,功利欲望的束缚灰飞烟灭,审美体验最终超以象外”,并非是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转化。
故选D。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