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解答

2020年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解答

崇明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姜夔《》)(2),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3)杜甫《登楼》中的诗句“,”,从时空角度延展,描绘了一幅宏阔悠远的壮美景观。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下列诗句不适合...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2分)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C.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为防止疫情扩散,小区志愿者劝说居民戴口罩,下列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3分)A.不戴口罩是对他人健康的侵害,请务必带好。

B.戴好口罩是对自我的保护,也是对他人负责。

C.侥幸心理要不得,不戴口罩终将带给你悔恨。

D.没有口罩不是借口,请你记住生命只有一次。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对批评的批评:创造“复调”话语王晓华①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文学批评逐渐成为热点:一方面,随着话语实践日趋活跃,其总体重要性获得了普遍承认;另一方面,它似乎又缺乏类似学科规范的自律法则,时常演变为没有约束的话语狂欢,并因此受到质疑和消解。

由此,倡导对“批评”的批评,将“批评”本身纳入批评的视野中来,就显得异常重要。

②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和作品。

这种理解虽貌似“中规中矩”,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批评本身:批评家对批评是否享有“豁免权...”?批评是少数主体自我授权的游戏吗?如何约束批评家的越界冲动?倘若批评本身不能被纳入批评的视野,那么其公正性和有效性又如何获得保证?③当然,有人会说:批评家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可以自我审视、自我矫正、自我规范。

然而,如果寄希望于批评家的自我批评,那么批评依然是独白而非对话。

更重要的是,它所依赖的仍旧是自我授杈的传统模式——批评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

这等于把批评家当作不受约束的绝对主体、倡导僵硬而傲慢的独断论。

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当下的文学批评时常显现为任性的话语实践:作品的质量往往被忽略,批评蜕变为“赠送桂冠”的仪式;当需要客观把握作品时,批评家喜欢将作品纳入自己预设的模式,甚至以漫长而随意的独白遮蔽了作品中的声音。

长期如此,批评的声誉不可能不受到损害。

④任性意味着独断。

沉溺于独断的快感中,批评家必然忽略他者的存在,最终产生无限扩张的冲动。

这种缺乏约束意识的批评可能会异化为“文学的敌人”。

在文学史上,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如道徳主义批评本来是诸种文学批评样式的一种,但当柏拉图将它定义为排他的尺度时,“理想国”中的创作环境便不可避免地恶化了:“为了我们的灵魂之善,要任用较为严肃和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他们会模仿好人的措辞,按照我们一开始就已经规定妤了的类型来讲故事。

”于是,描写世俗生活的诗人被驱逐,文学变成了单一的说教和颂歌。

事实上,柏拉图并非没有进行任何反思:在对话中,他曾以辩论对手的身份探讨了自己犯错的可能性,但这不过是其自我授权过程中的小插曲——结论当然是证明了道德主义批评的至尊地位。

⑧显然,批评家的自我批评并不可靠:在一个人的视野中,作为整体的他/她恰恰处于缺席状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人可以从各个角度打量“我”,将“我”的全貌摄入心中,因此,对批评的批评可以克服个体的视野盲区。

在柏拉图提出道徳主义批评模式之后,其弟子亚里士多徳很快就做出了修正:文学描述的人既可能比常人好、也会低于平均水准,因此,文学不一定非得表现嘉言懿行,各种主题均有其价值。

虽未提及尊师的名字,但亚里士多徳显然对柏拉图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批评。

与此同时,道徳主义批评实际上已经被纳入批评的视野,文学批评则升格为自我观照、自我省察、自我矫正的话语实践。

⑥在中国文学界,对批评的批评虽然也已出现,但还远未形成常规性的批评样式,未上升为自觉的文体建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下中国文学迫切需要对批评进行批评,由于某些原因,一些批评家习惯于进行居高临下裁决;受总体范式的影响,另一些批评家也受制于独断论的思维方式,喜欢把批评对象放在自己搭建的概念框架中,进行“强制阐释”。

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单向的“裁决——评估”受到了强烈的质疑,文学批评面临着严峻的合法性危机;如果不对批评进行批评,它将难以重获与其使命相称的尊严。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批评家们远未达成共识,观念上的博弈在所难免。

于是,综合各方的视野就成为亟待进行的话语实践。

然而,由于缺乏涵括性的批评意识,批评家相互批评时往往囿于立场之争,迷恋论战中的词语博弈。

为了在辩论中形成压倒性优势,他们往往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泂,攻其一点而不计其余,双方仿佛置身于不同的泂穴之中,只能以一种偏颇代替另一种偏颇。

⑧在这种情况下,倘若将辩论的双方都纳入批评剑视野,以“互审——对话”模式代替独白模式,无疑可以敝开二者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最终创造更富涵括性的“复调”话语,实现批评领城的主体间性。

当批评家被还原为多元中的一元时,特权意识自然会被消解。

这也是批评的返本归真之路。

⑨需要解释的是,按照一般的范畴分类法,对“批评”的批评会被归类为元批评,但这种命名恐怕并不能完全表征其精神特征:“元”具有根本和始源之意,而对“批评”的批评不是为了推出新的权威,而是建立“善的循环”,它既致力于视野的扩大,又意味着永远的去中心化实践。

正因为如此,笔者坚持使用这种略显笨拙的说法,以表达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期待和祝福。

(有删改)3.第②段加点的词语“豁免权”在文中指的是。

(2分)4.下列能根据第③段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批评家无法进行自我批评,不能实现有效的自我反思。

B.只要改变自我授权的传统模式,就能让批评值得信赖。

C.当下的文学批评忽略文本的质量,以预设模式做批评。

D.靠批评家的自我批评,难免会使批评的声誉受到损害。

5.下列对“‘复调’话语”这一概念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复调’话语”即批评家之间的相互批评,能够消解特权意识。

B.“‘复调’话语”是更为权威的话语体系,它致力于视野的扩大。

C.“‘复调’话语”将“批评”纳入批评的视野,建立“善的循环”。

D“‘复调’话语”即是元批评,它涵括更加丰富的自我矫正意识。

6.概括第⑨段的主要内容。

(3分)7.文中先后使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生的例子,请联系上下文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回不去的渡口傅菲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

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

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

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

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

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

老毛竹塘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

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

河是饶北河。

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

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

艄公也是戴尖帽的牛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

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

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

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

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

两个村子隔一条河。

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

这是我们村没有的。

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

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

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

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飄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

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

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

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

——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

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

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

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⑤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

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

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

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

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

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

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儿乎没有他的音讯。

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

我说不清为什么。

⑥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

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

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

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

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

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

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

死是对生的救赎。

死是生的皈依。

⑦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

我是这样以为的。

⑧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

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

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

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

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

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

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

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

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

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

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

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

⑨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

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

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

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