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一、工程管理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新挑战
在我国,工程管理人员在专业技术方面并不逊色,但一专多能的人才危机缺乏。

管理人员缺乏国际企业的管理经验,尤其是高层次的管理人员。

没有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知识、能力,致使企业在国际市场运作中不能按国际惯例进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晦气地位。

新的挑战要求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一些分外的素质:一是语言能力。

FIDIC合同大凡都在特别条款中确定“以英语为工作语言”。

二是经营素质。

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财务等方面的知识。

三是要熟悉相关国的法律、规范及国际惯例。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应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密切相关,从当代课程与教育的发展来看,课程与教学在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的要求上越来越直接。

课程设置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使培养出的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本质是变革,与时俱进是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建议
指导思想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宏观上讲,这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等高等教育的根源问题。

从教学这一特定范畴来讲,包括3个层面:一是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有机部分,相对于教学改革的其他方面而言,它是基础性的,具有先决和导向作用;二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和落实第一层面的要求,同时检验和校正第一层面的要求是否适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评价、师资构成等环节,对前两个层面起保障和制约作用。

3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

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与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此体系之下,既能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本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有理论深度,使学生具备发展后劲,又要能提高实践能力;既要保证基本业务技能,又要有利于人格品质的塑造,还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形成以下5个课程模块:1、公共基础课。

此类课程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基础。

它为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以及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

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应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基础学科范围,尤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诚信观念的培养以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突出强化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特色。

2、专业基础课。

此类课程由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组成,虽有应用背景但并不涉及详尽的管理对象。

它的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因而它对学习专业课和培养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理论基础十分有用。

这类课程的设置决定了专业面的宽窄和学生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

务必本着结壮而厚道的原则,亦即“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来设置,尽量使其内容综合化。

3、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去掉重复的内容,合并相近的课程,取消不成熟、内容单调、口径过窄的课程。

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法律环境和国际惯例,体现工程管理新的发展趋势。

乌拉圭回合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建筑及相关工程”列入12项服务之一,建筑业是服务项目的性质派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如投资咨询、市场法律服务、项目营造服务、房地产评估等,都对工程管理专业提出新要求,应在专业课设置中得到体现。

4、选修课。

此类课程包括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两大块。

限定性选修课的设置主要应体现本专业及其发展方向的特点,加深理论基础,训练科学方法和技能,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解放选修课的设置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醉心,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5、实践类教学环节。

任何缩小学校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是建构主义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应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必须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

采用电化教学,提高教学趣味性,实施现场教学。

人才培养是我国工程管理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改革课程设计,调整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由之路。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