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测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测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共40分〗1.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多少不影响人体健康B.空气是混合物C.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D.氮气可以供给呼吸2.下列方法能鉴别氧气和空气的是〖〗A.闻气味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C.观察颜色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3.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极易溶于水D.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4. 下列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木炭+氧气二氧化碳B.铝+氧气氧化铝C.石蜡+氧气水+ 二氧化碳D.氧化汞汞+ 氧气5.下列各项为小明同学记录的物质燃烧现象,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6.图2-1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其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图2-17.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氧气液氧B.冰水混合物矿泉水C.汽水河水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8. 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后果是〖〗A.加热时无氧气产生B.加热时产生氧气少C.产生氧气缓慢D.没有影响9.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A.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B.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C.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D.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10.如图2-2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木炭,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出现的现象是〖〗图2-2A.甲瓶中有水流入,乙瓶没有水流入B.甲瓶没有水流入,乙瓶中有水流入C.甲、乙两瓶均有水流入D.甲、乙两瓶均无水流入二、填空题(60分)11.〖10分〗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3。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图2-3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容积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由步骤③中打开弹簧夹后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3〗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实验后,知道P2O5不能随便排放到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图2-4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气,如图2-4。

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

同时缓慢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

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①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_________mL。

②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

12.〖14分〗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图2-5〖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①, ②,③。

〖写三点即可〗〖2〗甲、丙两实验集气瓶中均放少量水,甲中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甲瓶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小明做完上述实验后,在乙中加入了一种无色液体,他所加的液体可能是__________ 〖填名称〗;加该液体的目的是。

〖4〗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探究。

他将镁条和不同含碳量的铁丝〖铁丝直径均为0.4 mm〗放入氧气中燃烧,并将现象记录在表2-1中。

表2-1物质镁含碳0.05%的铁丝含碳0.2%的铁丝含碳0.6%的铁丝燃烧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无火星剧烈燃烧,极少火星剧烈燃烧,少量火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①小明实验前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②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主要原因是。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13. 〖14分〗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常用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如图2-6所示的四种:图2-6请回答问题:〖1〗工业上常采用途径丁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是 〖填“物理”或“化学” 〗变化。

以绿色化学的理念,你认为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 〖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2〗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些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图2-7①写出 a 、b 仪器的名称: a , b 。

②实验室采用途径甲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编号〗,试管口要放 ,目的是 ,用E 装置收集氧气,当________________时开始收集,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基本反应类型是 。

③采用途径乙制取氧气,如需随时控制生成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 〖填编号〗,如用D 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④F 装置中充满水时,也可以作为氧气的收集装置,则氧气应从_______〖填“c ”或“d ”〗 端通入。

14.〈实际应用题〉〖12分〗膨化食品等常采用真空充气包装,小明、小红和小华对市场上销丙乙 丁 甲 高锰酸钾 过氧化氢氧气 氯酸钾 空 气售的一种薯片发生了兴趣,因为薯片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如图2-8所示〗。

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

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图2-8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小红猜想是氮气,小华猜想是氧气。

〖1〗小明和小红都认为小华的猜想最不合理,原因是。

〖2〗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表2-2实验步骤现象结论〖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

〖至少写两点〗15.〖10分〗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材“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催化效果如何?【实验探究】表2-3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A中产生的气体是;〖2〗实验②、③证明:氧化铁的和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评价】实验设计④的目的是,若实验④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实验拓展】查阅资料得知:CuO、CuSO4、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MnO2只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测试卷〖人教版〗参考答案及点拨一、1. B 点拨:可吸入颗粒物〖PM2.5〗是空气的污染物,吸入后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危害;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CO2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氮气不能供给呼吸,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2. D 点拨:由于氧气和空气均无味,所以闻气味无法鉴别;氧气不易溶于水,而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和氧气,氮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均无明显现象;氧气和空气均无色,所以观察颜色无法鉴别;带火星木条伸入氧气中会复燃,伸入空气中无明显现象,故D可以鉴别。

3. A 点拨: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是正确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氧气不易溶于水,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有一定量的氧气,但不能证明氧气易溶于水;空气中含有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并不能复燃,D的说法是错误的。

4. C 方法规律:运用比较分类法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抓住它们的特点“多变一”和“一多变” , 对于氧化反应要知道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但要注意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5. C 点拨: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C说法错误;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不要出现生成物的名称,还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6. A 方法规律:本题考查气体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方法,解答本题可用图示复现法,即将正确的操作方法在脑海中呈现出来,然后与题目中的图示对比。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加一小团棉花,图中装置正确;收集气体的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尽可能排出原有空气;验满氧气时,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验证氧气的性质,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应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7. B 方法规律:运用比较分类法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进行辨别,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氧气和液氧都是一种物质即纯净物,液氧是氧气的液体状态;冰水的混合物中只含一种物质水,是纯净物,矿泉水是混合物;汽水、河水里都含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不论是净化后的空气,还是受污染的空气,都属于混合物。

8. C 点拨: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

9. D 点拨: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混入空气。

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集气瓶内有水,不妨碍氧气的纯度,A不符合题意;导管口开始冒出的气体主要是空气,所以要等连续、均匀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此时收集的氧气纯,B不符合题意;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在水下盖上毛玻璃片再拿出水面,不会混入空气,C不符合题意;排水法收集氧气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里面混有空气,造成收集的氧气不纯,符合题意;故选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