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水稻栽培品种分类
籼稻适于高温、强光和多湿的热带及亚热带生长,粳稻则比较适于气候温和、 光照较弱、雨量较少的环境中生长,籼稻是基本型,
在我国籼稻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的平原低地,粳稻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纬度 较高的地区和南方海拔较高的山区。 为了减轻秋寒对抽穗开花的不利影响,常用粳稻作双季晚稻的主栽品种。生产 上的所谓“早籼晚粳”搭配模式就是基于这一原因逐步形成的。 籼稻和粳稻的祖先虽然都是普通野生稻,但两者的亲缘关系相距较远,在植物 学分类上已成为相对独立的两个亚种。籼粳杂交亲和力弱,杂交结实率低。
粘稻
糯稻
栽培稻的分类
粘稻与稻的区别
糯稻
米粒色泽 淀粉组成 碘液反应 煮饭 乳白色、不透明 含支链淀粉98%以上 淀粉吸碘性很小 遇碘反应显棕红色 糊化温度低,胀性小
粘稻
略透明、有光泽 直链淀粉20%~30% 支链淀粉70%~80% 淀粉吸碘性很大 遇碘反应显蓝色 糊化温度高,胀性大
栽培稻的分类
栽培稻的分类
早稻与晚稻的区别
晚稻和早稻的亲缘关系较密切,两者杂交的结实率比较高。主要区别在于 栽培季节的气候环境不同。晚稻生育季节气温由高到低,日长由长到短,光照 由强到弱,风雨由多到少,早稻生育季节的气候环境相反。 晚稻和早稻是属于适应不同日长条件而形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 水稻光温生态研究协作组(1978)根据对全国157个水稻品种在我国多点 分期播种的试验结果,提出以下划分早、中、晚稻品种的方法:即在南京4月 18日~22日播种: 6月下旬至7月中旬抽穗者为早稻品种;7月中旬至8月中旬抽穗的为中稻品 种;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抽穗或不抽穗者均为晚稻品种。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水稻栽培品种分类
主讲:李益锋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一 二
CONTENTS
栽培稻的起源 栽培稻的分类
栽培稻的起源
栽培稻的起源
水稻在植物学上属于禾本科 (Gramineac)稻属(Oryza) 栽培稻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
栽培稻的起源
普通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区别
栽培稻的分类
1.陆稻叶片横切面
2-3.陆稻根横切面 4.水稻叶片横切面 1 2 3 5.水稻根横切面 4 5
水稻与陆稻的区别
栽培稻的分类
粘稻与糯稻
上述各稻种类型中都有粘稻和糯稻,它们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都没有明 显的差异,两者杂交的子代结实率也很高。 野生稻都属粘稻,为发现有糯稻类型。因此,可以认为粘稻属基本型而糯稻是 变异型。
栽培稻的分类
水稻与陆稻
水稻(包括深水稻和浮水稻)与陆稻 (也称旱稻)在植物学形态上差异不明显。 水稻通气组织发达,旱稻通气组织不发达 但根系发达,主要差异是耐旱性不同。 水稻的生活习性与沼泽植物的野生稻相 似,从而可以认定水稻是基本型,陆稻是 变异型。
深水稻
浮水稻
栽培稻的分类
在国外,根据稻作栽培过程稻田灌水深度的差异,有人又把水稻分为浅水稻(常 灌水层深度0~25cm)、中水稻(水层26~50cm)、深水稻(水层51~100cm)、浮 水稻(水层101~600cm)。
栽培稻的分类
籼稻与粳稻的主要特征特性比较
项 形 态 特 性 生 理 特 征 目 籼 稻 粳 稻
叶形、叶色
粒形、株型 芒的有无 颖毛状况 吸水发芽 耐寒性 分蘖繁茂性 耐肥抗倒性 脱粒性 米质
叶片宽、叶色淡绿
粒细长略扁、株型较散 多数无芒或短芒 颖毛短而稀、散生颖面 较快 抗寒性弱 分蘖力较强、易繁茂 耐肥抗倒性一般 脱粒较易 出米率低、碎米多、胀性大
`
`
粘稻与糯稻的区别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叶片窄、叶色深绿
粒短圆、株型较紧 有长芒、少数无芒 颖毛长而密、集生颖棱上 较慢 抗寒性较强 分蘖力较弱、不易繁茂 耐肥抗倒性较强 脱粒较难 出米率高、碎米少、胀性小
栽培稻的分类
粳稻分蘖期
粳稻
籼稻
籼稻分蘖期
粳稻成熟期
籼稻成熟期
籼稻与粳稻的区别
栽培稻的分类
晚稻与早稻
晚稻:与华南的野生稻一样对短日照敏感,严格要求在 短日条件下完成光周期诱导,所以晚稻是基本型。 早稻:在完成光周期诱导时对日照没有严格要求。一般 认为早稻是经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变异型。 中稻:对日长的反应介于早、晚稻之间。
栽培稻的起源
普通野生稻的形态特征
栽培稻的分类
栽培稻的分类
据丁颖研究,我国栽培稻起源于华南普通野生稻中的多年生野生种,有自己独立的演变系统,可分为籼稻和粳 稻两个亚种,每个亚种各分为早、中稻和晚稻两个群,每个群又分为水稻和陆稻两个型,每个型又分为粘稻和 糯稻两个变种。
栽培稻的分类
籼稻与粳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