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及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学校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了学校体育改革重在改变教育观念,提倡身心健康并重;提倡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重视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坚持体育锻炼的适量性;激发积极情绪,使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等建议,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这对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校体育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锻炼能为心理器官——大脑提供能源和营养,防止大脑的疲劳,适量的运动还能增强智力。
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和观赏体育运动时,能获得快感和心灵的满足。
体育可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因此,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在学校体育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新洲一中部分学生。
2.研究方法
文献法:借鉴国内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问卷调查:本文设计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问卷,于2004年3月份对新洲一中随机抽取的200名学生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发
放200份,回收200份。
回收率100%,有效回收率95%。
3.访谈法
与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交谈,了解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详见下表)
新洲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一览表(%)
(上面是人数,下面为所占比例)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200名学生中,33.2%的学生有强迫现象,24.8%的学生偏执多疑,23.1%的学生有敌对情绪,32.6%的学生感觉心理抑郁,28.6%的学生感到焦虑,34.6%存在适应不良问题,35.7%情绪不稳定,31.4%对人际关系敏感,36.6%有学习压力感,33.4%心理不平衡。
在访谈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有厌学情绪,对学习没兴趣。
学生普遍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心存不满。
上述情况充分显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足以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三、解决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提倡身心健康并重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应改变“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个性的张扬及个体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把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的全面发展,重视体育与健康,运动技能和情感等知识教育。
在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的基础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体能、技能教育,培养自我锻炼能力融为一体,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
2.教师要注意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只有教师掌握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人满意。
存在着处理问题简单化,对学生粗暴,教师素质差等诸多问题。
为此,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采取选派教师外出进修,请专家讲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提供有力保障。
3.重视教材的选择
教材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教材的活动性、刺激性、变化性、竞争性和技巧性等特点是激发学生积极运动的因素和动力,所以,我们要重视教材内容的选择,在选择上尽量做到:
(1)符合教与学的相融性,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运动兴趣的关系。
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个性、年龄、身体特点等相符合,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
(2)以身体练习为主,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心理素质,增加与体育有关的能强化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
(3)适合学生年龄特征。
力求在难度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以难道学生为目的,而应是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获得
成功体验,保证学生身心多方面和谐发展。
4.坚持体育锻炼的适量性
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应保持适量的运动量。
这是因为过大的运动量会使人感到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运动量的增加应遵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加大、适应、再适应的过程,使之逐步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运动量。
5.激发积极情绪,使学生得到快乐
有愉快感的体育运动符合人们情绪的追求,能产生更好的心理健康效应。
那么怎样有效地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产生愉快感呢?我认为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感染学生。
充分运用语言,面部表情把所学的内容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为之受到感染。
教师以一种积极、健康,富有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会获得积极的信息,为教师的情绪所感。
(2)以新激发学生激情。
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人们注意和引发积极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增加新内容,在教学组织,教法上力求创新。
(3)以兴趣激发学生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多开展游戏、竞赛、评比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
(4)多鼓励表扬学生。
人都有被肯定的需要,在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积极鼓励、帮助,而不应挖苦、讽刺。
对有进步表现
好的学生应及时加以表扬,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认可。
(5)热爱学生。
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时,会有更强烈的学习要求,才会感到愉快和价值。
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真诚的爱每一个学生,在运动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增长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依赖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来实现的。
如果仅依靠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
要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自己的心理必须健康,其次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提倡身心健康并重;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重视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坚持体育锻炼的适量性;激发积极情绪,使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
教会学生掌握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对刺激的心理应激能力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建议决策部门,以培养身心的学子为目的,重构体育中学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英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余红民.学生心理健康学校体育[1j].体育学刊,2004,1.
[2]李怔.心理学新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9.
[3]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极其与体育锻炼的
关系[j].心理科学,1997,3.
[4]方敏,江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