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

社会心理学平时作业
专业:应用心理学12春
科目:社会心理学
姓名:彭连松
学号:11121000018028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综述
摘要:归因理论在心理学中有很多种,本综述只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上论述了其中的几个包括:海德的常识心理学、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以及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综述了归因理论的发展和主要内容。

Key word: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
引言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从1958年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到了“归因现象”,但是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60年代,琼斯和戴维斯以及凯利的论文发表,归因的研究才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他们的归因理论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中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本论文主要就是简单介绍他们的归因理论,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海德是最先提出归因现象的,他认为,人们需要预见他人的行为,控制周围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再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既每个人都具有的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

海德把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既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有些原因是源于自身的,称为内因,有些原因是来自外界的环境等等,称为外因。

我们的行为大都受到外因或者内因的影响,比如参加考试,同样的一张试卷,学生的考试成绩都会有差别的,学习好的的同学因为自己很努力、个人能力强可以在考试中考的很好;学习不好的同学却可能会因为他的努力程度不够、个人能力的不足而在考试中考的很差。

努力程度、个人能力成为影响成绩好坏的关键,而这些因素都是来自于学生自己本身,称为内因。

但是有时候学生的成绩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同样的试卷,学习好的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却因为笔坏掉了无法继续答题而造成了成绩很低的情况,这个时候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笔坏掉了是产生学生考试成绩差的外部因素,称为外因。

如果我们把某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因,那么就可以增加我们预测某人行为在类似情况下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根据他的性格看,他下次还会那样做的”他的性格是内因,根据性格这一内因我们可以判断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他还会这样作的。

但如果我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因,则我
们很难判断出某人在同样的情况下,继续出现该行为的可能性。

海德的内外因的提出,以及内外因的划分一直以来都很重要的,也是其他理论研究的基础。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上面已经提过了海德的常识心理学,海德把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而这正是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的基础。

维纳肯定海德并按照行为的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这一向度去着重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向度既“稳定——不稳定”这一因素。

他认为我们在行为归因解释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内外因,还要考虑这些因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是偶然出现的还是经常发生的。

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知道学生的个人能力、努力程度是学生成绩好坏的内因,那么努力程度是由我们学生自己控制的,当我们努力程度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提升,我们努力程度降低了我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会降低。

这一可控的因素就是不稳定的。

对于个人能力的强弱来说,有些人天生就能力差,所以他的成绩会考的很差,有些人天生能力强所以他的考试成绩就会好,而这个内在的因素同时也是属于稳定的因素。

刚才上面的例子中也提到了学习好的同学,个人能力比较强,努力程度比较高的同学他会受到“笔坏掉”这一外因的影响而出现成绩不好的现象。

“笔坏掉”是这位同学的运气比较差碰到了这一偶然的因素,才会引起他成绩不好。

那么引起他成绩不好的原因可能还会来自试卷比较难,大家都不能考的都很差,试卷比较难,任务难度比较大,这属于外部因素,在这场考试中任务难度大属于比较稳定的一个外因,内外因可用以下图予以说明
由此可见,归因并不是简单的分为内外因,同时也包含了很多稳定的因素和不稳定的因素,有了这些我们可以更准确的找出引起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样的适当的归因,可以对之后的成败做一个行的预测,以及对之后的行为方式做一个调整。

任务难度个人运气
努力程度
个人能力外
不稳定内
稳定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对应推论,指的是根据外显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

人们习惯上根据他人的外部表现行为来推论其人格特征,但是这种推论受到行为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推论之前,要考虑他的行为是其人格特质影响产生的还是暂时受到外界情景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

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关注的就是找出那些具有说服力的行为,并根据这些有说服力的行为来判断其人格特征。

行为是否具有代表性,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社会赞许性
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这个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赞许,从而表现出与我们人格不一样的行为,比如张三和李四,同时在路边遇到一位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张三会毫无犹豫的提供帮助,而李四不会为陌生人提供任何帮助。

但是当旁边有人对帮助陌生人的行为赞许,那么李四也会做出帮助陌生人的行为。

从而让我们误以为,李四为陌生人提供帮助是受到他的爱心影响的。

当这件事的社会赞许性越小,就越能提现一个人的真实的人格特征。

非共同效应
非共同效应是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他共同因素产生的影响,非共同性可以理解为独特性。

因为我们有时候无法从共同因素来推论其人格特征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抓住其行为上的独特性,根据独特性来推论其人格特征。

再拿上述的例子来说,张三和李四在路边遇到两个需要陌生人,其中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会对提供帮助的人给予奖励,而另外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不会给提供帮助的人任何奖励,那么张三会为两个陌生人同时提供帮助,而李四会为给予奖励的人提供帮助。

从而可以推论出李四在一定的奖励条件下也会为别人提供帮助,说明他是追求公平的人。

有付出就有回报。

而奖励在这件事情中就是一个特殊因素,从这个特殊因素可以更准确的推论出他们的人格特征。

选择自由性
自由的选择可以更多的告诉我们关于个人的内在特点、也可以更准确的反应出个人的人格特征,自由度越大,反应的就越准确。

所以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其自由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事情。

比如上述例子,张三和李四同时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而他们又必须要为陌生人提供帮助,否则他们将不能通过考试。

这个时候张三会本能的去帮助这位陌生人,而李四,则会为了通过考试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也会为陌生人提供帮助,这样就无法区分张三和李四的人格特征了,假如没有考试的要求这个条件,让他们自由的选择,不受到任何事情的干扰,张三会继续的为陌生人提供帮助,而李四则不会提供帮助,从而就可以更好的区分两人,也能更真实的反应李四的人格特征。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思索行为原因的过程是复杂的其中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既客观刺激物、行动者、环境。

而正是这三方面构成了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针对这三种不同的因素,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

区别性这是针对刺激物而言的,行动者对其他刺激物的表现是否具有区别
性,对其他刺激物是否具有同样的表现,如果是具有同样的表现,说明刺激物的影响较小,如果具有不同的表现,说明刺激物在行为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贯性针对情景或者环境而言行动者在任何情景或者环境下对同意刺激物做出的反应是否相同。

如果相同,就说明该情景或者环境在行为中没有影响,如果不相同,就说明该情景或者环境对当前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致性这点是针对人而言的,也就是行动者。

如果对不同的人而言对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行为,说明该行为受到人的影响,如果针对不同的人而言在同一刺激物下产生相同的行为,说明人对当前的行为不产生影响。

就拿李四帮助陌生人的例子来说吧
条件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归因
1 低——李四帮助
任何一个需要帮
助的陌生人
高——李四在任何
情况下都帮助需要
帮助的陌生人
低——别人都
不会帮助这个
陌生人
人:李四
2 高——李四没有
对其他需要帮助
的人提供帮助
高——李四在任何
情况下都会对这个
陌生人提供帮助
高——别人都
对这个陌生人
提供帮助
刺激物:陌生

3
高——李四没有
对其他需要帮助
的人提供帮助
低——李四在其他
情况下不会对这个
陌生人提供帮助
低——别人都
不会帮助这个
陌生人
情景或者是环

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可以很容易的推论产生行为的原因。

但是在实际的
运用中我们去推论原因的时候并不是想这样的繁琐,我们可能会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期望等来迅速的做出判断。

当然在归因中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代表性,又有其适用性,单一的一种理论可能无法准确的做出推论,这就需要综合利用所有的理论,这样才能在实际中准确快速的做出推论。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崔丽娟才源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