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大学生侵犯心理成因与对策姓名:***学号: **********大学生侵犯心理成因与对策【摘要】近几年,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大学生侵犯事件时有发生,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心理动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阐述其侵犯心理的产生原因,并在最后提出预防和引导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侵犯心理引导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1.问题提出背景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它是一种有侵犯意图并付诸于行动的攻击行为。
任何行为都是受一定心理支配和控制的,因此侵犯心理即是指引起侵犯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它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
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发生比例从上个世纪年代至今呈现出逐步递增的态势,尤其近几年更是时有发生,并为世人所关注。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将同窗好友四人杀害并藏匿于宿舍衣柜中;同年,北外女生罗卡娜与同学因琐事争吵,之后用西瓜刀将其杀害;2008 年10 月28 日晚,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冲入教室,将正在上课的教授程春明砍倒,致其不治身亡。
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案,以及10年前悬而未决的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无不让我们对大学校园的侵犯行为感到恐怖,感到震惊。
这些案例无一例外地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具有社会性意义的问题: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为何会实施侵犯行为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2.大学生侵犯行为的诱因有对人类的侵犯,也有对动物的侵犯;有对他人身体上的侵犯,也有对他人精神上的侵犯;有敌意性侵犯,也有报复性侵犯。
总体而言,这些侵犯行为的产生是由其侵犯心理直接引起的,但导致侵犯心理产生的原因却并不单一。
2.1.直接诱发因素直接诱发因素是指产生大学生侵犯心理的直接原因,而通过对诸多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直接原因即是主体经历的挫折事件。
挫折是个体在实现某种目标过程中受到的阻碍和干预,许多人在遭受挫折时都会产生压抑、郁闷、愤怒等消极情绪,如果这些消极的情绪得到适当的调整或者缓解的话,主体就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审视挫折并使之转化为生活动力。
而一旦这些由挫折事件而生的消极情绪无法得到正确的解决和调整,那么它将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激动的反应状态,侵犯心理便由此而生。
可以说挫折事件的发生是引起大学生们侵犯心理的直接诱因。
2.2.外部催化因素一些来自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是催化大学生群体侵犯心理产生的原因。
这些外部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不同层面,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大学生群体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生活环境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作用。
从科学的教养方式以及和睦的家庭中走出来的人往往谦顺平和,而离异家庭或者以打骂为主棍棒相加的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则较为粗暴、敏感、激动,这一性格的人容易在面对挫折事件时恶化自己的负面情绪。
其次,多数学校的教育目标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忽略其心理需求和道德成长,也丧失了普及法律常识的功能。
如此教育风格下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良好的智力水平,但就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塑造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养成而言却并不尽如人意。
同时学校的环境,如校风、校园文化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再次,社会层面的暴力文化为大学生群体制造了从侵犯心理向侵犯行为转化的模仿对象。
这些暴力文化除了近年来逐渐盛行的暴力影视外,更以网络游戏、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通过网络这一特殊媒介进行飞速传播,而这便在无形当中加强了大学生的学习和模仿。
最后,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进一步催化了大学生群体侵犯心理的产生。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群体人生的重要阶段,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大学生们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压力。
在自我期望、家庭期望和社会期望的多重作用下,大学生群体承受着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精神负担,而这些负担则是诱发其侵犯心理的又一重要因素。
2.3.自我根源因素自我根源因素是指大学生群体产生侵犯心理时排除外在客观原因后的内在主观原因,这一原因发挥着根源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多数人在其大学阶段都面临着诸多压力,经历着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并遭受过许多挫折,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产生了相应的侵犯心理。
这说明侵犯心理的产生与大学生主体的主观方面有着很大联系通过对几起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自我根源因素往往来自于侵犯主体本身情绪、性格和态度上的个性缺陷,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分的自我中心。
北外女生案中罗卡娜在日常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忌同学感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她在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唯自己的利益至上,容易变得愤怒和冲动。
(2)情绪管理不善。
消极情绪是每个人遇到挫折都会产生的反应,如果得到及时的调整和缓解就不会积聚在主体内心中演化成企图伤害他人的侵犯心理。
但几起侵犯事件中的大学生却没有将他们的不良情绪调整好,甚至忽视不良情绪对自己的负面作用,最终形成侵犯心理,酿成侵犯事实。
(3)消极的归因风格。
对同一事件的积极归因有助于形成乐观和良好的情绪,相反消极的归因却往往导致悲观、敏感和负面的情绪。
在马加爵案中,同学们一次无心的笑声都被他解读为让其深受打击的嘲笑。
而在很多侵犯事件中,类似的消极归因也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些主体本身的个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掩盖和忽视,但作为主体自我根源性的特点,久而久之会对主体本身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成为形成大学生群体侵犯心理并将其付诸实施的潜在隐患。
3.大学生侵犯心理的引导与预防对策面对导致大学生出现侵犯心理的众多因素,我们不仅要在根源上减少大学生侵犯心理的产生,而且更要在侵犯心理产生后杜绝将侵犯意图付诸现实,避免侵犯行为的出现。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无论是客观环境层面还是主观意识层面都应采取必要措施。
3.1.建立校园心理咨询机制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心理层面的各种困扰,如果这些困扰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很容易引发潜意识下的侵犯心理。
而对这些心理困扰最为有效直接的干预就是校园的心理咨询机制。
高校可以划拨一定资金建立校园心理咨询室,邀请校内和校外的资深心理教师参与其中。
在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培养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志愿者,及时了解同龄人的内心世界,以生活化的方式来缓解周围同学的不适情绪。
校园的心理咨询机制可以及时缓解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得到及时的排解和疏导,从而以健康、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
3.2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暴力文化中的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接触暴力的直接窗口,也成为了他们学习和模仿的行为模式,因此在校园内和校园外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势在必行。
在校园内的控制要从网络着手,包括过滤暴力信息,屏蔽暴力网站以及控制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类型,从而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高校内的文化氛围要适当避开暴力因素,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在校园外的控制则要依托于全社会和政府的力量。
如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网络的监督力度,对于不法的暴力网站予以审查和关闭,加大对社会性网吧的管理。
同时对暴力影视采取严格的审查和分级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来限制某些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
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群体营造一个有序、和谐的生活环境。
3.3开设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心理学是系统介绍心理学知识的学科,一般只有专业学生才能够深入了解,但其中一些常识性问题和介绍却能够帮助普通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因此学校可以将心理学知识通过公共课的形式向广大学生普及,教会学生以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对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教授处理一般心理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运用适当的方法来予以排解这些心理学常识有助于大学生们缓解不良情绪正确认识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减少侵犯心理的出现,预防侵犯行为的发生。
3.4适当的惩罚和法律意识培养从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来看,对一种行为的负刺激可以有效地减少该种行为的发生,因此适当的惩罚可以用来控制侵犯行为的产生。
在社会中,法律是用来对各种侵犯行为进行量刑的依据,当一种侵犯行为发生时侵犯主体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一定的惩罚。
而在校园中,除了法律的约束力发挥作用外还需要校纪校规对侵犯行为进行惩戒和控制,不仅可以让侵犯主体的行为受到负刺激以减少类似行为的产生,而且也能够为全体学生树立教育典型但是在惩罚过程中也要注意必要的分寸和程度,以减少惩罚带来的负面效果。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授课讲座的形式来普及法律常识,也可以利用相关活动在学生中间宣传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3.5主体的自我调适与控制不良情绪的出现与侵犯心理的产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主体管理不当,则容易将前者向后者转化因此大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身情绪的调适和控制,避免其成为侵犯心理产生的导火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对情绪进行科学管理:(1)建立积极的归因风格。
对他人的言行举止或事物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解释,避免过于偏激消极的看法,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情。
(2)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包括同辈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带给人们归属感,而且能够为人们在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的对象,有助于不良情绪的缓解。
(3)寻找适当的宣泄途径。
大学生们可以在学校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可以通过这些体育或文艺方面的活动让抑郁和愤怒的情绪得到释放,也可以转移对某件事情的注意力,从而建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减少侵犯心理的产生总之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和体验高级情感,从而在根源上预防侵犯心理的产生。
参考文献[1]缪小红试论大学生校园侵犯行为的形成原因及控制途径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2]荣复康罗雄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的调查研究现代大学教育 2004年第6期[3]杨奎臣章辉美网络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助长及对策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4]陶国富王祥兴主编大学生社会心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5]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年版[6]卫异左振瑛青少年人格塑滤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