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家庭教养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羞耻感的影响学院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人力102班学号2010521152姓名任课教师家庭教养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羞耻感的影响摘要为了解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羞耻感的影响以及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的羞耻感体验现状,对55名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施测了羞耻量表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发现大学生羞耻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有显著相关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羞耻水平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羞耻水平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羞耻感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引言羞耻感是因为对自身的负面认识导致的痛苦、难堪的心理体验。
易羞耻者往往害怕面对公共的社交场合以及难以面对自我。
大学是人生中影响深远的时期,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体验着不一样的生活也经历着心理的变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羞耻感。
羞耻感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也可能会带来社交焦虑、人际交往敏感、自我效能降低等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确定了本课题的主题为大学生羞耻感。
通过开展研究了解到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可以通过调查所得分析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努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本研究希望能引导某些羞耻感水平过高的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调适,帮助他们克服羞耻感带来的社交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一、相关文献回顾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嘉兴学院在校学生,所以本研究主要参考的是国内的相关文献,针对羞耻感的文献主要涉及羞耻感的概念、大学生羞耻感的特点、大学生羞耻感对心理的影响的方面;针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文献主要涉及教养方式类型及其与羞耻感的关系两方面。
(一)关于羞耻感概念的相关研究羞耻感是一种对自我的负性的省察和评价,伴随着负性的情感体验,现象学评定上表现出“自我取向性”;由于对自己的强烈否定,及对外界评价的依赖,易羞耻者在体验到羞耻时,有更深的渺小感,表现出更多对行为的掩饰和对现实的逃避[1](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2001)。
过度的羞耻感会给自身带来一种负面的恶性循环,是无法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也无法正常的参与到社会交往中;相反,毫无羞耻感则可能导致在思想和行为上没有任何道德约束,可能表现为一种寡廉鲜耻的状态。
羞耻感源于害怕被抛弃和被孤立, 是社会性嫌弃的内在化, 是自我对自身的嫌弃[10](李波,钱铭怡,钟杰,2005)。
作为一种痛苦、难看、耻辱的情感体验,羞耻感在调节个体行为及引起病理心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钱铭怡,黄学军,肖广兰,1999)。
也就是说羞耻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很密切的联系[3](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1999)。
(二)关于大学生羞耻感的特点的相关研究有研究根据个人对个性、行为、身体和家庭方面的羞耻感制定了大学生羞耻量表用来测量大学生感受羞耻的程度[6](钱铭怡,Bernice Andrews,朱荣春,王爱民,2000)。
从有关学者的研究看出大学生的羞耻感体验并不是很强,其中行为羞耻感体验最强。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关注和评价更多集中在外在行为方面,内在方面的关注较少。
另一个特点表现为各年级大学生之间的羞耻感差异不显著,但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各羞耻感都明显高于女生[5](宋灿,熊立娟,2011)。
也有研究把羞耻感当做是荣誉感的另一种表现,以行道德之事为荣,以行不道德之事为耻。
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人格之全,就会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那些不道德的事情坚决不做就是羞耻感的表现[7](金慧,2010)。
(三)关于大学生羞耻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相关研究羞耻感与个人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所以大学生的羞耻感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首先,羞耻和自我效能和自尊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
羞耻感的体验可能导致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的降低,同时,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的下降,反过来可能会加强羞耻感,即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3](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1999)。
其次,大学生羞耻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涉及人格,羞耻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中处于中介地位[8](钟杰,李波,钱铭怡,2003)。
再次,在众[1]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P73-75[10]李波,钱铭怡,钟杰.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19):P304-306[2]钱铭怡,黄学军,肖广兰.羞耻感与父母养育方式、自尊、成就动机、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3):P147-149[3]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P225-227[6]钱铭怡,Bernice Andrews,朱荣春,王爱民.大学生羞耻量表的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P217-221[5]宋灿,熊立娟.大学生羞耻感特点调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12(教学研究)[7]金慧.试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理论依据[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P158-160[8]钟杰,李波,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多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因素中,羞耻感对社交焦虑的产生、维持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9](李波,马长燕,2004)。
再进一步,羞耻感是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社交焦虑的关键因素,它一方面对社交焦虑的出现有重要影响,而且还通过社交焦虑进一步作用于自尊和人格因素,从而对社交焦虑的维持和发展也有重要因素[10](李波,钱铭怡,钟杰,2005)。
可见羞耻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个方面及因素的过程,同时也突出了关注大学生羞耻感水平变化的重要性。
(四)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类型的相关研究从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中文版中可以看出父亲和母亲都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影响,并且父亲母亲的教养方式不用产生的影响不同,不同的教养方式组合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父亲的具体教养方式被归结为六种影响因子,分别是情感温暖、理解(因子I);惩罚、严厉(因子II);过分干涉(因子Ⅲ);偏爱被试(因子Ⅳ);拒绝、否认(因子Ⅴ);过度保护(因子Ⅵ)。
母亲的为情感温暖、理解(因子Ⅰ);过干涉、过保护(因子Ⅱ);拒绝、否认(因子Ⅲ);惩罚、严厉(因子Ⅳ);偏爱被试(因子Ⅴ)[11](陈颖,2010)。
还有六个维度被应用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版)中,分别是:①袒护-粗暴; ②放纵-控制;③民主-独裁; ④激励-惩罚; ⑤接纳-拒绝; ⑥尊重-羞辱[12](金明琦,刘新民,2011)。
两个版本的量表中涉及的因子虽然表达不同但所指向的都是主要的家庭教养方式类型。
(五)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羞耻感的关系的相关研究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广泛的内容,包括了父母的教育观念、行为以及情感等内容,它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活动过程, 对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中可以分析出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教养态度, 二是教养行为。
其中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所特有的有关认知、情绪及行为意图( 或倾向) ; 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教导或训练子女所实际采取的行动与做法[13](杨俊生,肖海雁,2008)。
羞耻的易感素质是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消极自我评价和内向、神经质的人格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见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了个体的羞耻感水平高低[9](李波,马长燕,2004)。
许多研究都已证明父母养育子女的态度和方法, 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性格的形成起着至(17):P31-35[9]李波,马长燕.对青少年社交焦虑个体的深度访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6(6)[10]李波,钱铭怡,钟杰.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19):P304-306[11]陈颖.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管理,2010,2(下):P215-216[12]金明琦,刘新民.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版)的编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5):P397-399 [9]李波,马长燕.对青少年社交焦虑个体的深度访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6(6)关重要的作用[14](赵耕源, 张晋碚, 张亚哲等,1992)。
二、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本研究向内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共发放55份问卷,回收问卷55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
其中男生有31人,女生19人;大一8人,大二17人,大三36人,大四7人。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由两张专业测试量表组成,第一部分是大学生羞耻量表,由钱铭怡,Bernice Andrews,朱荣春,王爱民合作编制,全表共29题,分为个性、行为、身体、家庭四个维度。
每项从1到4,得分越高羞耻程度越高[6]。
第二部分是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EMBU,全表共66题,可归纳为6个父亲因子和5个母亲因子。
每项从1到4,分别表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15]。
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填写情况进行整理,再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大学生羞耻感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系数等数值。
三、结果与分析(一)嘉兴学院大学生羞耻感程度的描述性结果表格1从表1中可以看出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羞耻水平中行为羞耻的体验程度最高,平均分为23.04,与大学生羞耻感的常模[6]进行对比发现,与20.09的平均水平高出了近3分,可见嘉兴学院大学生更容易因为行为而体验到羞耻感,说明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从行为角度评价自我的负面体验较其他维度要强;仅次于行为羞耻的是个性羞耻,平均分为17.08,却比常模的23.84的平均水平低了6分,可见嘉兴学院的学生因为个性而体验到羞耻感的程度低于[14]赵耕源,张晋碚,张亚哲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的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1992,13(4):P68[6]钱铭怡,Bernice Andrews,朱荣春,王爱民.大学生羞耻量表的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P217-221[15]岳冬梅等.父母教育方式: 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 : P97- 101普通中国大学生,说明嘉兴学院学生对于自己的个性评价还是比较好的,其中可能存在自我认识偏差或者自我感觉良好的问题。
相较于前面两方面的羞耻体验,嘉兴学院大学生对于身体羞耻和家庭羞耻的体验就低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