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资本输出与输入

中国的资本输出与输入

中国的资本输出与输入徐滇庆耿健*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0年7月6日) 内容摘要资本输出并不是富国的专利。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之中,资本流入和流出同时存在。

随着国民收入上升,流出资本量逐渐增加。

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对外投资迅速上升是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有必要研究中国的资本输出的特殊规律,制订相关的国家政策,给予各种必要的政策支持。

港台企业在国内的投资基本上不具备传统理论中对外直接投资的三种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但是,这些企业发展得非常快。

这说明,除了传统的跨国公司投资方式之外还有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投资方式。

投资的竞争力取决于投资企业的比较优势和开拓市场的可能性。

对外投资并不一定需要发生实际资金的流动。

正如许多文献中所阐述的那样,外国直接投资也并不一定需要资金从资本充裕国家流向资本稀缺国家。

欧美发达国家向中国的投资和实际资金流动方向基本一致,来自于港台的投资和实际资金流向基本相反。

从一些案例来看,资本输出和实际资金流向相反的要比流向一致的经济效益更好。

如果我们按照出口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将世界各国排个队,在这个排列中比较靠近的那些国家最容易互相合作。

这也许可以称为跨国投资的“快半拍”准则。

中国资本输出的最佳地区应当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中国仅仅差半拍的国家和地区。

一般说来,东欧和中亚各国比较符合这一条件。

特别是在那些尚且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里,中国的对外投资既可以在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开展,发挥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在下游环节突破,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家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的营销能力。

中国的产业升级过程完全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

沿海的夕阳产业不仅可以向内地转移,也可以向那些发展程度尚且不如中国的地区转移。

在国内由东向西扩散的同时走出国门,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向一切能够开拓市场的地区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表现出很强的竞争能力。

应当在今后有计划地扶植民营企业,鼓励更多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向世界。

中国未来的资本输出的主力军必然是那些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

 一,导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发生资本短缺问题。

因此,中国应当尽量争取外国资本流入中国,尚且还谈不上资本输出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

资本输出并不一定是富国的专利。

世界各国资本流动的历史数据表明:最穷的国家几乎没有资本流出,流入的外国资本也很少。

但是随着经济增长,流入的资本逐渐增加。

到了一定程度,在流入资本继续增加的同时出现了资本流出。

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资本流入和流出将同时存在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之中。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国民收入持续上升,流出资本的量逐渐增加。

从表1中可见,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美元左右时流出的资本量突然迅速上升。

在2600~5600美元之间流出的资本量超过流入的资本量,出现净流出状况。

思潮》,第285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表中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外资流动采用1967~1975年的数据,是加权平均值。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

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在1997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860美元左右,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在3570美元。

虽然内地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停留在600美元上下,但是,在东南沿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美元。

因此,在中国必然同时存在资本输入和输出。

在目前阶段出现资本外流现象是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迟早要面对更大规模资本输出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回答下列问题:中国的资本输出具有什么特点?应当如何为更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作好准备?二,资本的国际流动规律资本在国家之间的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商品输出,贷款和海外直接投资。

在经济发展史上也体现为三个不同阶段。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输出进入第三阶段:大量海外投资。

事实证明,单纯的商品贸易不可能充分利用参与贸易各方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例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等)。

当贸易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可能遭遇到当地政府所设置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限制。

大规模信贷又遇到了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过重,甚至无力归还欠款的问题。

于是,为了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或者为了绕开市场障碍,跨国投资成了合乎逻辑的选择。

从表面上来看,由于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文化,风俗,法律,语言上差异很大,跨国公司对当地市场缺乏了解,直接投资也许会增加风险,提高成本。

可是,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了,跨国投资是当今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早期的跨国公司按照产业分工,在经济发达国家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某些生产环节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式从原来的产业纵向分工扩展到在产业内的纵向分工。

资本增值的过程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和地区,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跨国公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各国经济增长率。

跨国公司的平均利润率远远超出单纯在某个国家境内经营的企业。

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到1999年底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总数超过60000家,拥有30万个海外子公司和附属企业。

这些跨国公司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70%以上,占全世界总产出的四分之一。

在1999年世界出口总额为7万亿美元,而跨国公司海外附属机构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1万亿美元。

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体当中有51个是跨国公司,49个是国家。

也就是说,许多跨国公司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规模。

近年来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呈直线上升趋势。

其累计额在1967年为1041亿美元,1985年超过6500亿美元。

增长了6倍多。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1970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400亿美元,1980年上升为1700亿,1989年2320亿,1996年3490亿,1998年4300亿。

仅仅在1996年一年之内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就高达1290亿美元。

三,对跨国投资理论的挑战3-1 外国直接投资理论要点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对于外国直接投资(FDI)有许多论述。

邓宁(John Dunning )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有三种优势: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

他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种优势的企业才有可能跨国经营。

(1)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也可以称为特殊资产垄断优势。

譬如,有的跨国公司拥有高科技优势;在某些非常强调经济规模效益的行业中(例如汽车)有的跨国公司具有经济规模优势;有的跨国公司具有特殊的组织管理能力(例如麦当劳);有的跨国公司具有在金融和货币上的优势或者具有对原材料的垄断等等。

特定的所有权使这些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

他们能够克服跨国投资的障碍,在竞争中战胜当地企业。

(2)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让,租赁设备和出售特许经营权等方式来发挥所有权优势和产地优势从而避免在当地直接生产,但是,却不能避免较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跨国公司可以在企业内部实行生产中间过程的供给和交换关系。

用企业自己内部程序来配置资源,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或者在跨国公司内部利用技术转让来实现利润。

所以,市场内部化成为跨国公司最具有竞争力的理由之一。

巴克莱(P.Buckley),卡逊(M.Casson)等人发展了市场内部化学说。

他们认为进行外国投资并不一定需要垄断优势,关键在于要创造比外部市场更有效的行政结构或内部市场。

例如,技术转让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由于市场规模有限,不能形成足够的竞争市场,因此,经常出现外部市场不完全的问题。

通过跨国公司可以将不确定的市场内部化,技术买卖的双方通过行政手段整合在一个组织中,不再涉及到向外部转让技术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市场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

海纳特(F.Hennart)提出了交易成本学说。

他认为在进行某些经济生产活动时,企业可能比市场更有效率。

之所以跨国公司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就在于在企业内部分配资源往往比市场竞争更加有效率。

(3)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是决定对外投资的充分条件。

区位优势指的是:a)由于所在国设定了某些贸易障碍,(例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得原来可以正常进行的出口贸易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

于是为了避开这些贸易障碍,直接到市场所在国设厂就成为理性的选择。

例如,在美国对日本汽车实行“自愿出口限额”之后,为了回避这一限制,日本汽车公司纷纷到美国和加拿大设厂。

b)所在国的市场。

在某些情况下只有进入所在国才能开拓市场,取得市场份额。

c)相对劳动成本。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价格结构和质量,基础设施,通讯和交通状况也不一样。

当生产技术已经标准化之后,产品的生产成本就成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关键因素。

跨国公司必须与当地资源和宏观经济环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站住脚。

邓宁归纳出两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是:(1)在国外生产的成本比国内生产要低;(2)跨国公司自己生产的成本要比本地企业低。

确实,目前世界上大部分跨国公司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些理论。

目前世界上大的跨国公司几乎都是那些资金密集度高,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食品、化工、石油、机械、冶金、汽车、电子仪器、电器、计算机等。

这些产品的营销具有生产批量化,规模化的特点,需要特殊资产投资:有形资产(机器设备,销售网点)和无形资产(专业销售人才,售后服务),具有相对的垄断优势。

在世界400家跨国大企业中汽车、电子产业占有很大比重。

服装,皮革,木材,家具和印刷行业只有27家,占6.7%。

3-2 跨国投资的经典理论所遇到的挑战外国直接投资经典理论是根据西方跨国公司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可是,这些理论却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的情况。

进入中国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多数来自于欧美。

来自于香港、台湾的企业大多投资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他们把原来在港台生产的产品转移到中国大陆以后,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扩大出口,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经过20多年实践,欧美企业中有不少赚钱的,但是其利润率显然比不上港台企业。

这正是港台企业总数和投资总量远远超过欧美企业的原因。

由表3可见,港台投资比重远远超过了西方工业列强。

表3 中国大陆吸引外资来源和比重资料来源:裴长洪,“对外商来华投资潜力的分析”,1999年经济蓝皮书,第236页。

港商和台商所投资的许多企业生产玩具、雨伞、鞋帽、五金工具等。

他们既不是高科技产业,也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这些产业是香港和台湾在七十年代发家的支柱行业。

由于香港和台湾的劳工成本迅速上升,使得他们在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日渐衰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