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浇注系统设计

浇注系统设计

浇注系统设计
基本组元的作用:
④ 横浇道 向内浇道分配洁净的金属液; 储留最初浇入的低温金属液和渣液; 使金属液平稳流动,阻渣浮气。
浇注系统设计
基本组元的作用:
⑤ 内浇道 控制金属液的充型速度和方向; 合理分配金属液; 调解铸件各部位的温度和凝固顺序。
浇注系统设计
3.1.2 浇注系统中液体金属的流动状态
各类灰口和球墨铸铁件
浇注系统设计
3.2.1 按组元的断面比例关系分类
④ 封闭开放式浇注系统 F阻 = F横
浇注系统的阻流段为横浇道或横浇道上设置的阻流装置。
形式:
F杯孔 ≥ F直 > F横 < F内
在这种浇注系统中,浇注时金属液是先封闭后开放。
浇注系统设计
浇注系统设计
3.2.1 按组元的断面比例关系分类
⑤ 结构和分布要便于造型和清理,节约金属。
浇注系统设计
2.5.2 机械加工余量
机械加工余量按GB/T6414-1999 确定。
国家标准GB/T6414-1999 中规定,机械加工余量代号为RMA, 等级由精到粗分为A、B、C、D、E、F、G、H、J 、K 10个 等级。
浇注系统设计
浇注系统设计
浇注系统设计
形式:
F杯孔 ≤ F直 < F横 < F内
在这种浇注系统中,浇注时金属液一般是非充满状态。
浇注系统设计
3.2.1 按组元的断面比例关系分类
② 开放式浇注系统(非充满式)
特点: 阻渣效果差,易卷气;
充型平稳,金属氧化轻。
适用: 有色件、球铁件
漏包浇注的铸钢件
浇注系统设计
3.2.1 按组元的断面比例关系分类
③ 半封闭式浇注系统 F阻 = F内
浇注系统的阻流段为内浇道,但横浇道截面积最大。
形式:
F直 < F横 > F内 (F直 > F内)
在这种浇注系统中,浇注时金属液是先开放,后封闭, 一般为充满状态。
浇注系统设计
3.2.1 按组元的断面比例关系分类
③ 半封闭式浇注系统 特点:
具有一定阻渣效果;
充型比较平稳。 适用:
(一般为分型面处)
特点: 兼有顶注和底注的特点;
设置方便。 (内浇道开在分型面上)
适用: 中等壁厚,中间分型的复杂铸件
中小型铸件广泛应用
浇注系统设计
3.2.2 按内浇道在铸件上的位置分类
特点:
阻渣效果好,不卷气; 布置紧凑,易清理; 充型速度大,易产生喷溅和冲砂,金属易氧化。
适用: 中小型铸铁件
易氧化金属不能使用
浇注系统设计
3.2.1 按组元的断面比例关系分类
② 开放式浇注系统(非充满式) F阻 = F直
即浇注系统的阻流段为直浇道。这时,在正常浇注条件下, 金属液不能充满所有组元。
浇注系统设计
3.2.2 按内浇道在铸件上的位置分类
② 底注式浇注系统 内浇道位于铸件底部。
特点: 适用:
充型平稳,排气效果好; 挡渣效果好; 不利于顶冒口补缩; 液面易结膜,降温快。
易氧化合金
高度较大的铸件
浇注系统设计
3.2.2 按内浇道在铸件上的位置分类
③ 中注式浇注系统 内浇道位于铸件中部。
④ 封闭开放式浇注系统 特点:
阻渣效果好,充型平稳;
适用: 各类中小型铸铁件,广泛应用。
浇注系统设计
3.2.2 按内浇道在铸件上的位置分类
① 顶注式浇注系统 内浇道位于铸件顶部。
特点: 易于充满型腔利于顶冒口补缩;
结构简单,易于清理;
适用:
充型不平稳。
冲击、飞溅 、氧化
不易氧化合金
高度较小的铸件
第三章 浇注系统设计
3.1 概述
浇注系统:引导金属液进入和充满型腔的一系列通道。
浇注系统设计
第三章 浇注系统设计
3.1 概述
浇注系统:引导金属液进入和充满型腔的一系列通道。
浇注系统设计
3.1.1 浇注系统的基本组元
浇口杯 直浇道 直浇道窝 横浇道 内浇道 广义来讲,
浇包、浇注设备、出气孔等也是浇注系统的组成部分。 浇注系统设计
② 金属液的流动应均匀平稳,削弱紊流,避免卷入气 体、金属氧化、冲刷型壁。 否则将产生砂眼、气孔、铁豆等缺陷。
③ 在充型金属中造成理想的温度分布,控制凝固顺序 (顺序凝固或同时凝固)。 否则将产生缩孔、缩松、裂纹等缺陷。
浇注系统设计
3.1.3 对浇注系统的基本要求
④ 使渣液分离,具有阻渣排气作用(阻止渣子进入型腔)。 否则将产夹渣缺陷。
3.2.1 按组元的断面比例关系分类
① 封闭式浇注系统(充满式) F阻 = F内
即浇注系统的阻流段为内浇道。这时,在正常浇注条件下, 金属液充满所有组元。
形式:
F杯孔 ≥ F直 > F横 > F内
在这种浇注系统中,浇注时金属液一般是充满状态。
浇注系统设计
3.2.1 按组元的断面比例关系分类
① 封闭式浇注系统(充满式)
铝合金 0.6×10-6
在浇注系统中,即使 D 很小(如取 0.4 cm),在保证充型 的最低流速下,其雷诺数也大于Re临。所以:
金属液在浇注系统中的流动为 紊流流动。
又由于浇注系统流路回转,使紊流程度加重。
浇注系统设计
3.1.3 对浇注系统的基本要求
① 金属液流动的速度、方向、压头必须保证在凝固前 充满 型腔。 否则将产生冷隔、浇不足缺陷。
基本组元的作用:
① 浇口杯 承接金属液,防止飞溅和溢出,便于浇注; 减轻液流对型腔的冲击; 阻止渣和气进入型腔; 增加充型压头。
浇注系统设计
基本组元的作用:
② 直浇道 引导金属液进入下一组元; 提供充型压头。
浇注系统设计
基本组元的作用:
③ 直浇道窝 改善金属液流动状况,减缓冲击,缩短直横拐弯处 的高度紊流区; 改善内浇道的流量分布。
3.2 浇注系统的分类
分类方法有两种: 按各组元断面比分 按内浇道与铸件的相对位置分
浇注系统设计
3.2.1 按组元的断面比例关系分类
对于浇注系统,将各组元的最小截面积分别表示为: F杯孔、F直、F横、F内 (一般F杯孔= F直上端)
浇注系统中截面积最小部位称为阻流段,其截面积表示为F阻。
浇注系统设计
液体的流动可分为层流和紊流两种状态,并可用雷诺数Re 来判断。
Re v D
(流速×管路直径 / 流体运动粘度)
Re临 = 2300
大于Re临为紊流
小于Re临为层流
浇注系统设计
对于某些合金,在浇注温度下(高于液相线温度50~100℃)有:
铸件材质
γ(m2/s)
铸铁 0.55×10-6
铸钢 0.4×1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