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二、中国非传统安全案例——能源安全
二、中国非传统安全案例——能源安全
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泰纳线”
日本75亿美元 “偷袭”安大 线
• 俄罗斯东部石油管道走向有南线、北线之争。南线是指从东西 伯利亚的安加尔斯克至中国东北的大庆,线路总长2400公里, 其中有800公里在中国境内,简称“安大线”。2002年底,俄 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又提出了主要向日本供油的北线方案,即修 建从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的长达4000多公里的输油管线,简 称“安纳线”。然而,南北线方案都无法实现俄罗斯利益最大 化。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今年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这条石 油管道方案的起点是东西伯利亚的泰舍特,途经贝加尔湖北部, 然后沿着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和中俄边境地区,一直通往俄 罗斯的远东港口纳霍德卡,这就是“泰纳线”。 • 2004年12月31日,俄罗斯决定开建预计耗资107.5亿美元的泰 纳石油管线。为了这条8000万吨的输油管,日本早在2003年 已经开始不惜血本提出异常优惠的合作条件,引诱俄罗斯优先 铺设“安纳线”,并不断加码;当年6月29日,当时的日本外 交大臣川口顺子在“日俄间经济贸易合作问题委员会”会议上 表示,如果俄同意优先修建“安纳线”,日方将提供75亿美元 帮助俄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同年10月,日本政府进一步表 示,愿提供建设“安纳线”所需全部资金,且不用俄政府担保。 日本后来又承诺向俄提供总额高达135亿美元的投资。2004年, 日本又多次表示,日将以“矿物资源调查费”的名义,向俄方 提供84亿日元的无偿援助,帮助其进行“安纳线”输油管道铺 设工程的可行性调查。在日本的资金诱惑下,泰纳线方案再次
保障中国石油供给安全的对策建议
• (一)化解风险,努力实现油气供给多元化 • 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是分散石油供应风险, 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中东外,非洲、 俄罗斯、中亚和南美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域。 • (二)建立强大的海运船队,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 建立规模庞大的石油运输船队对于维护国家经济 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现有的大型油轮远远不 能满足石油海运的需要。
中国周边的非传统安全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 言的,指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 的不很突出的安全威胁,是除军事、政治和 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 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人口 爆炸、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 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 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 (四)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从容应对可能 出现的短缺 • 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国家 战略石油储备,形成了严格的战略石油储 备运行管理制度。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相 当于158天的进口量,日本为160天,德国 达到127天,国际能源机构要其成员国建立 可供90天需求的石油储备
•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石油利用 效率 • 在过去相当的时间内,我国经济增 长方式是高能耗、粗放型的,石油等资源 浪费严重。 • (六)拓展石油运输渠道,破解马六甲困 境。
• (三)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 • 从世界范围上讲,中东、独联体、非洲和中 南美洲是国际原油主要出口地区,而沙特、伊朗 和俄罗斯是位居前列的原油输出国。 • 对我国而言,按2009年的原油进口数据,主要进 口来源国家集中在中东、非洲等地,一旦有关国 家政权更替、政局动荡,我国将首当其冲、深受 其害,石油安全的风险系数将随之攀升。
非传统安全案例——能源安全
背景:煤、电、油“三荒”
2010年1月27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 委员会,温家宝总理任主任,李克强副总 理任副主任,凸显出党中央、国务院对能 源问题的高度关注。保障石油安全是关系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随着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大幅增加, 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石油安全 面临一些潜在的隐患。
• 我国能源运输安全面临诸多潜在威胁: • 一是美国谋求控制世界石油供给和运 输链给中国能源运输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70%在中东,美国 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石油 展开的,控制石油资源是美国在中东的基 本战略利益和目标。
• 二是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对能源运输安全 构成的威胁。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南海是中国石油重要运 输线,这条航线上还有世界五大海盗多发 带中最严重的两个,即亚丁湾与东南亚水 域。
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它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可以使原油运输不经过 马六甲海峡,从西南地区输送到中国。2013年9月30日,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 开始输气。
中巴石油铁路与管道(规划)
中国能源进口格局
• (二)国民经济受石油供给情况的影响大 • 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国民经济极易 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国际油价每桶每 增加10美元,直接影响GDP约0.43%,若 进口原油为2亿吨,折合约14.7亿桶来估算, 一年将多支付147亿美元。
• 2008年7月11日,国际原油最高曾达到 147.25美元, 对经济运行情况和石油消费行 为影响显著。石油价格升高,不但增加经 济体系运行成本,加大了通胀的压力,而 且能源消费开支比例上升,反过来抑制其 他领域的消费。
石油安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加 • 根据《油气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 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55.04亿吨,而我国石 油探明储量仅为27.88亿吨,居世界第13位,按目 前的开采速度,中国20年后可能出现石油枯竭的 局面. • 我国从1994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 量不断飙升,2009年,净进口石油1.99吨,为全 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1.3%。 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5.63亿吨,石 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57.37%,与目前美国的 水平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
• 三是中国海上运输能力相对不足是能源运 输安全的重要隐患。我国海上石油运力的 严重不足已成为石油供应安全链条中的薄 弱环节。国际上,以承运本国进口原油的 份额来衡量进口石油运输安全问题,一般 而言,至少40%的进口原油由本国船舶承 运才算相对安全。而中国船舶只能承运进 口原油份额的10%,其余90%则依赖海外 油轮公司租船承运,这不但增加了成本, 而且很容易受制于人。
中哈石油管道,管道全长约1万公里,其中土库曼斯坦境内长188公里,乌兹
别克斯坦境内长530公里,哈萨克斯坦境内长1300公里,其余约8000公里位于中国 境内。管道分AB双线敷设,单线长1833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
中缅油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
• (三)加快港口建设,确保石油供应渠道通畅 • 目前,我国港口建设以及海运业的发展,还 远远不能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海运业仍 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随着石油 大量进口和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陆续建立,大 量石油经船运从海上输入,港口的吞吐能力面临 严峻的考验,港口就成为供应渠道是否畅通的关 键因素。
中俄石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中国黑龙江省和内
蒙古自治区,止于大庆。管道全长999.04公里,俄罗斯境内72公里,中国境内927.04 公里。按照双方协定,俄罗斯将通过中俄原油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合 同期20年。中俄原油管道2010年11月1日进入试运行阶段。2012年9月,中俄石油管道 谈判历经15年,最终签约。
• 而美国原油进口中,约70%来自来加拿大、 墨西哥、委内瑞拉等西半球,约30%来自 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当前,石油等 重要能源资源已经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 公司所垄断,国际自由贸易量不足总产量 的50%,进口需求不可能无限得到满足。
• (四)能源运输安全面临诸多潜在威胁 • 我国进口石油运输有海运、铁道运输 和管道运输三种方式,由于石油进口的来 源地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依靠海上油轮运 输,期间要经过一些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 如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和马六甲海峡, 尤其是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