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原理第1
形后的尺寸和形状能够保留下来,金属无法恢复到原来
的形状或尺寸的变形称之为塑性变形。
第三节 应力状态及其图示
一、应力状态
金属压力加工过程中,金属内部产生复的应力状态。 研究变形体内的应力状态时,可在变形体内取出一无限小 的正六面体(可看成一点),这样就可以认为该六面体各 个面上的应力分布是均匀的。在主坐标系的条件下,作用
从宏观来看,使金属产生变形的外力去除后金属又恢
复到原来的形状或尺寸的变形称之为弹性变形。
二、塑性变形
当所施加的外力或功能够克服原子间的作用力时, 原子就会离原有的平衡位置而转移到另外一个平衡位置,
此时即使外力撤除,原子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这就是塑性变形。 从宏观来看,使金属产生变形的外力去除后金属变
第四节 变形图示和变形力学图示
1、变形图示
为了定性地说明变形区某一小部分或整个变形区的变 形情况,常常采用主变形状态图示(简称变形图示)。 所谓变形图示就是在小立方体素的面上用箭头表示三 个主变形是否存在(伸长时,箭头外指;缩短时,箭头向 里指),但不表示变形大小的图示。
由于受塑性变形时工件体积不变条件的限制,因此可
一、外力
第一节 力和应力
金属塑性加工是金属与合金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 形的过程。变形过程中外力主要有作用力和约束反力。
1 、作用力:通常把塑性加工设备的可动工具部分对工件所作用的力 称为作用力或主动力。塑性加工时的作用力可以实测或用理论计算出 来。 2 、约束反力:工件在主动力作用下,其运动将受到工具所阻碍而产
要注意的是:约束反力与反作用力是不同的。约束反力
是作用在工件上的力,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工具上的力。
轧制情况比较特殊,轧制时轧件通常靠两个反向转动的 轧辊给它的摩擦力使其进入辊缝,而摩擦力的产生又必须
有正压力的存在,所以轧制时何者是主动力就不好划分,
在实际计算中也没有必要划分何者是主动力。轧件充满辊 缝后进行稳定轧制时,在轧件和轧辊的接触表面上只有正 压力和摩擦力。正压力是沿接触面法向压缩轧件的力;摩 擦力是沿接触面切向阻碍轧件质点流动的力。总的正压力 和摩擦力的合力是轧辊对轧件的总压力,这个总压力的垂 直分力就是我们常说的轧制力。
在各个面上的应力只有正应力,切应力为零。
这种只有正应力而切应力为零的平面称之为主平面。 主平面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
二、应力状态图示
应力状态图示就是在变形体内某点处用截面法截取立 方体素,在其三个互相垂直的面上用箭头定性的表示有 无主应力存在。从轴向来看,主应力只有拉应力和压应 力两种。 为了简化工程计算和定性说明变形体受应力后引起的
金属在的受力状态下产生内力后,其形状和尺寸也会
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形。
一、弹性变形
当所施加的外力或功不足以克服原子间的作用力时, 仅能使原子离开其平衡位置而处于不稳定状态,即原子间 距有所改变,其表现为物体产生一定变形。但是,一旦外 力撤除,原子仍要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结果使变形消失。 这就是弹性变形。
所以在变形体内往往不是单一的一种应力状态图示。应力
图示随变形的进行也常常发生转变。
力学中,规定正应力的符号是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
负。主应力按其代数值的大小排序,即σ1>σ2>σ3 。规定σ1
为最大主应力,σ3是最小主应力,σ2是中间主应力。
应力状态举例(1)
拉伸一个金属棒,在
均匀拉伸变形阶段是单向 拉应力图示,可是在拉伸 到出细颈后,由于力的传 递线(图中虚线)在细颈 处弯曲,而在细颈部分就 变成三向拉应力。
能的变形图示仅有三种:
3
3
3
2
1
B2
1
1
B1
2
B3
1)B1变形图示表示一向缩短两向伸长,称第一类变形图示。如轧制(有
二、内力和应力
当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受到阻碍时,或由于物
理或化学等作用而引起物体内原子之间距离发生改变,在
物体内部就会产生内力。内力可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 (1)为平衡外力的机械作用将发生内力; (2)在各种物理及物理化学作用下,物体各部分变形大 小不同。由于物体是一个整体,各部分的不均匀变形会互 相限制,因此物体内部就会产生自相平衡的内力。
某些后果,常常把塑性加工过程变形的主要方向,即长、
宽、高方向近似认为和主轴方向一致;和长、宽、高垂 直的截面看成是主平面,作用于其上的正应力认为是主
应力。
几种主要塑性加工过程的应力图示:
例
X1(-00)
X2(+00)
挤压、轧制为三向压应力
M1(--0)
M2(-+0)
M3(++0)
拉伸时为三向拉应力
内力举例
内力举例
内力产生的实质就是由于原子被迫偏离其平衡位置, 原子间距改变的结果。
所谓应力就是内力的强度,内力的大小都是以应 力来衡量的。 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应该理解为一极小面积(△F)上的总内力△P与其面 积的比值。数学表达式为:
P lim F 0 F
第二节 变形
T1(---) T2(-+-) T3(++-) T4(+++)
塑性加工中常用
拉拔为两向压应力一向拉应力
塑性加工中变形体内的应力图示取决于工件和工具的 形状、接触摩擦和因各种不均匀变形而在工件内引起的自 相平衡的附加应力以及在变形前工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等。 这些因素不只是单独起作用,往往是几种共同起作用。
生变形。工件在主动力的作用下,其整体运动和质点流动受到工具的
约束时就产生约束反力。这样,在工件和工具的接触表面上的约束反 力有正压力和摩接力。
正压力 —— 沿工具和工件接触面 法线方向阻碍工件整体移动或金
属流动的力,它的方向和接触面
垂直,指向工件。如图中的N
摩擦力——沿工具和工件接触面
切线方向阻碍金属流动的力,它 的方向和接触面平行,并与金属 质点流动方向和流动趋势相反。 如图中的T
应力状态举例(2)
如前所说,平辊轧制时是一种三
向压应力的状态。 σ 1 主要由阻碍金属 纵向流动的摩擦力引起; σ 2 主要由阻 碍金属横向流动的摩擦力引起; σ 3 由 轧制力引起。 σ3 σ1 σ2
实践证明,具有强烈三向压应力的挤压过程,常常 使得用其它塑性加工过程难以成型的低塑性金属与合金 能够成型而不裂。这是因为拉应力会使金属内细小的疏 松、空隙和裂纹等缺陷扩大。压应力有利于减小、抑制 或焊合金属内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