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2课《当仁,不让于师》表格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2课《当仁,不让于师》表格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钱穆《孔子传》
那么孔子的“道”是什么呢?我们曾经学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中讲到孔子与弟子在谈论“志”。其中孔子最欣赏曾皙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思考:曾皙的“志”与孔子的“道”之间有什么关系?
初选这一课,感觉很有挑战性,因为这节课并非简单的疏通字词,而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教给学生学会研读《论语》的方法。但我最终还是定了这一课,因为敢于挑战,才有进步。
本课讲授过程,先以亚里士多德经典名言导入;再简介孔子;接下来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第8则,适当拓展资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身上平易近人的特点、率真温厚的品质。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研学课文第9、12、13则。这三则讲述孔子和弟子颜渊的故事,通过孔子对颜渊的评价可以看出孔子安贫乐道的性格,通过孔子对待颜渊死的反应,可以看出孔子身上真挚仁爱的特点。在此引入以前所学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曾皙的“志”来理解孔子的“道”,进而更好体会何以颜渊之死令孔子如此悲痛。
资料拓展
子曰:“饭疏食(粗食)、饮水(凉水),曲肱(上臂)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在盛赞颜渊安贫乐道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孔子身上安贫乐道的性格。
下面我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语段。如果把这则语段修改一下可不可以?
修改回也,贤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
1.思考:从课文第8则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资料拓展: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得罪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言语不当)。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盖此事无可明辨,辨必涉及南子。在其国不非其大夫,更何论于君夫人。故孔子必不明言涉及南子,则惟有指天为誓。此非孔子之愤,乃属孔子之婉。
三、分析语段
课文第8则: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资料拓展: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突出强调颜回的贤能。
以“人不堪其忧”与“回不改其乐”进行对比,反衬颜渊的安贫乐道。
“贤哉,回也!”前后两句反复,表达对颜渊的赞赏,情感强烈。
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老天要了我的命,老天要了我的命!
也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节短音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有恸乎?”孔子悲恸却不自知。更可见孔子的哀恸。不为这样的人悲恸还为谁悲恸呢?那么孔子为什么如此悲恸呢?
资料拓展
颜渊少孔子三十岁,年四十一卒,孔子年七十一,在鲁哀公之十四年。孔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于颜渊独寄以传道之望。亦盼身后,颜子或犹有出而行道之机会,故孔子于其先卒而发此叹。
第12的命!
第13则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一)小组交流,在这三个语段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性格呢?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这堂课我们进行了一场精神之旅,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孔子是一位率真温厚、真挚仁爱、安贫乐道的人。穿越千年的沧桑,孔子以他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布置作业
1.运用本堂课所学方法,自学第二课其它语段;
2.课外阅读《论语》。
板书设计
当仁,不让于师
率真温厚
孔子 仁爱真挚
安贫乐道
课后反思
本课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册选修教材目的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
——钱穆《孔子传》
明确:率真温厚、真挚仁爱
2.小结:《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虽然只是寥寥数笔描写人物言行或生活片段,但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清晰可感,因此,我们阅读时要善于通过品味,揣摩细微之处,把握人物的性格。
四、合作探究
课文第9、12、13则:
第9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大连长兴岛高级中学 田雅琳
学习目标
1.体会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2.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学习重点
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学习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等境界的概括、评价。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
时间
1、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在中国孔子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在面对“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在弟子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第二课。
二、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二)小结:经典研读的方法
运用联系和比较
《论语》语料零散,各章节涉及内容和主题丰富多样,因此,阅读时我们需要对相关材料进行联系和整理,加以印证和比较,再结合其他史料文献和研究学者的解读,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讲授
共同学习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