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儒学教程》第一章第六节辽西夏金元儒学默认分类2009-09-22 14:14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大学儒学教程》第一章第六节辽西夏金元儒学一、辽朝儒学经过两宋时期理学化的发展,儒学完成了一次新的转折,重建了儒学的新体系,此即人们常说的新儒学。
不过,新儒学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北宋和南宋的统治区域,而当时与两宋先后处于分裂状态的辽夏金等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区域并没有受到新儒学的及时影响。
他们所接受的儒学影响基本上还是儒学的那些传统内容,只是到了元朝的时候,情况才有些微改变,两宋的新儒学即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不仅开始在元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而且儒学本身也有了新的发展。
辽朝自916年立国,到1218年西辽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余年的时间。
此期间,辽朝的统治者虽然也信奉佛教和道教,但儒学在辽朝依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似乎是儒家学说。
在辽朝立国之始,统治者就注意吸取汉族统治者利用儒学进行统治的成功经验,极力提倡儒学。
尤其是辽朝的贵族群体,更加对儒学崇拜与信奉,尊孔子为"大圣",并不断向汉族统治区域派遣人员学习。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开主张祭祀孔子,以为孔子大圣,宜为万世所尊。
与此同时,辽朝的统治者还注意吸收尊奉儒学的汉族知识分子加入他们的统治队伍,较早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举考试体系,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巩固统治。
976年,辽景宗时下令恢复南京礼部试院,计划实行科举考试。
至辽圣宗时,正式实行开科取士。
各地也纷纷建州学和孔子庙,举国上下一片尊儒之声,一派儒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到了辽朝的中后期,儒学的地位已有相当大的提高,基本上占据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各地的孔庙一般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儒家学说也随之提升为施政的指导思想,开始具有一种法典的意义,在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辽朝统治者的汉化过程。
二、金朝儒学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立国。
由于女真族素来具有崇尚汉文化的精神传统,因而建国之后便相当自然地尊信儒家学说,并自觉地以儒家学说作为官方的统治学说。
这主要表现在:l.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使用。
金朝历代统治者都相当重视儒家经典,他们不仅自己精心研读,而且于1164年下令将一些重要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论语》、《孟子》等译成女真文字。
他们还强调学与行的结合,要求学者既能诵之,必须行之,将儒学视为进行统治的有效工具。
特别是随着金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的理学开始在金朝的统治区域里流行,像周敦颐、程颐、程颢、邵雍、朱熹等人的学说,差不多在北方金朝的统治区域都能找到学术传人,只是学术水平没有宋代理学家的水平那么高而已。
2.实行科举制度以选聘人才。
在金朝的统治区域里,建立了许多学校,有女真府学、汉儿府学等。
1151年,建国子监;1166年,建立国子太学;1173年,建立女真国子学。
由于这些学校以儒家经典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因而自然尊重孔子和儒学。
另外,在各地还建立许多孔庙,按时祭祀孔子。
金朝的儒学与辽朝的儒学稍有不同的是,由于金朝的文化素质相对高些,因而不像辽朝没有值得一提的儒家学者。
在金朝,影响最大的儒家学者是赵秉文。
他毕生提倡儒学,自称"韩愈第二",精研儒家经典,其学较为纯正,故被誉为"儒之正理之主"。
其实,他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二程的理学和韩愈的道统说,除了祖述先前儒学大师的一些见解外,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是继承了儒学民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即孟子所说过的所谓民贵看轻的思想。
三、西夏儒学西夏王朝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的,曾长时期与北宋、南宋及金朝对立。
正是由于这一背景,因而西夏王朝便较早、较自觉地吸收汉文化的思想和传统,崇尚儒术,尊孔子以帝号,称"文宣帝",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称帝之始。
礼事孔子,极其尊亲;又仿行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采纳儒家思想以治国。
早在酉夏立国之初,其统治者就极为注意儒家经典的翻译,尤其是儒学的启蒙读物《孝经》,不仅译成西夏文字,而且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一律要作为主要的教材来使用,并借此强调以孝治天下。
他如《论语》、《孟子》、《尚书》、〈左传》、《贞观政要》等,也都先后译成西夏文字,并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
西夏建国之初,就在其境内广置学校,并在蓄学之外,建立国学,使之成为专门传授汉文化的高等学府。
国学设教授,选弟子员三百人入学。
1145年,创设大汉太学。
1160年,设立翰林学士院迸一步确立了儒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前后又令各州、县设立学校,增子弟员三干余人。
1147年,设立唱名取士法复立童子科。
西夏儒学的另一特色是儒士云集,人才辈出。
像创立西夏文字的野利仁荣,以及翰道冲等,都对儒家经典有极深的造诣,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均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四、元朝儒学:朱陆合流与理学的转折元朝是由兴起于漠北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起来的。
由于它是一个落后民族单纯依靠军事征服的办法而建立的统一帝国,特别是被征服民族汉民族的文化水准毕竟要进步得多,因而征服之后必然被被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
元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便不得不与汉族士人结合,借鉴中国传统的统治方法和意识形态,以巩固自已的统治。
于是儒学在元朝便自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早在成吉思汗和蒙哥从欧洲回师东向,征战中原的时候,蒙古统治者就注意网络汉族知识分子或已严重汉化了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为己用。
像耶律楚材、元好问、郝经、郝枢、杨惟中等。
蒙古人通过他们接触了儒学,从而有助于蒙古族的汉化。
到了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候,儒家学说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怎样的重视,当时尽管赵复、姚枢、刘因、许衡等人大力倡导程朱理学,但并未立即被官方认可。
只是由于这些汉族知识分子的极力鼓吹,元蒙统治者便顺理成章地进一步推行汉化,适度地尊重儒学,并具有一种相当自觉的意识。
忽必烈本人对儒学大师尊礼有加,除了任命这些儒学大师一些相当重要的职位外,还欣然接受"儒教大尊师"的称号,并真诚地接受那些儒学知识分子向他传授儒家的"三纲五常"、"正心诚意"等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儒学的地位在元朝获得真正的确立,还是在仁宗的时候,即1313年设立的科举法,由此开始以经义取士,程朱理学才终于上升到官方意识形态的至高地位。
当然,在任命汉化知识分子参与统治的同时,元蒙统治者也曾格外注意对儒家思想的宣传与推广,逐步意识到孔孟之道有利于化民成俗。
忽必烈即位以后,接受姚"立学校以育才"的建议,迅即任命许衡为国子祭酒,使贵族子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随后又增设蒙古国子监,以儒家文化教育蒙古贵族弟子。
1313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并规定中试者可选聘为官。
这既增加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仕宦途径,也使得儒家思想在蒙古、色目人中进一步得到传播。
1287年,立国子监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为生员,初一百二十人,后增至四百人。
国子监之外,元朝在各路府州县也普遍设立了学校;元朝的书院活动也很活跃。
书院以讲授儒家思想为中心,或以儒学讲学相标榜。
当时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如吴澄、金履祥、许衡等都曾在这类书院中讲过学。
南方的理学家在宋亡之后不愿出仕元朝,也大都退除书院,以讲学为尚。
对此,忽必烈不加制止反而予以引导,并由官府委任书院的山长或直讲,从而使书院在传播理学时,也能维护元朝的统治。
随着儒学在蒙古贵族中的传播,儒学经典开始大量的被译成蒙古族的语言,像《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大学衍义》等,当时都有蒙古语译本。
文宗时,在大都建奎章阁学士院,以精通汉文化的翰林学士为奎章阁大学士,又设授经郎二员,讲授经学。
凡此种种,不仅聚集了人才,而且有助于汉文经史和儒家思想在蒙古和色目官员中传播和发扬。
2.理学在元朝的传播及重要理学家元蒙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主要表现为对孔孟和宋明理学的崇奉。
成宗即位时,便沼中外崇奉孔子。
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仁宗时以宋儒周敦颐、程颓、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拭、吕祖谦及许衡从祀孔子庙庭。
文宗时遣儒臣去曲阜代祀孔子。
又诏修孔庙、建颜回庙。
1330年,加封孔子父母及诸弟子,如颜子、曾子、子思等,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封程颢豫国公、程颐洛国公,以董仲舒从祀孔庙,位在七十子之下。
至于元蒙统治者所尊奉的儒学思想内容,大体说来不外乎是宋朝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思想内容。
从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看,基本是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中设问,而标准答案只能是朱熹的《四书章句》和《四书集注》。
他如加试《诗经》,也用朱熹的注释本。
加试《周易》,兼用程注及朱注。
科举考试明文规定使用朱熹的注释,实自元朝始。
这样一来,程朱理学便开始上升到官方学术的地位,思想文化界实际上完成了从经学向理学的重大转折,理学的独尊地位开始确立。
元朝的重要理学家首推赵复和许衡。
作为南方的儒士,赵复被元朝所俘。
后经姚枢的救护,被送至燕京,遂居燕,讲学于太极书院,后隐居并终老于北方。
赵夏至燕,以所学教授学子,从学者百余人。
并将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以付姚枢,解决了南北之间因道路隔绝,不通载籍而带来的困难,实际上他是将程朱理学传至北方的第一人。
在其之前,蒙古人所接触的儒学只是从亡金儒士那里得到的章句之学,而赵复所传基本上是南方最新的学术,即程朱的理学宗旨。
朱熹的学术思想之所以能在元朝立为官方学术,主要还是因为赵复的传播。
至于他本人的思想见解,由于史缺有间,不太明晰,大体似乎是主张简易,以直求文王、孔子之用心;主张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椎一,允执厥"为君子之学,以得圣人之心,以上于王道,而不应孜孜于流俗之事功;以国难家仇,严华夷之辨,隐居不仕,独善其身。
赵复在元朝的影响颇大,尤其是他将所记程朱的诸经注释交付姚枢后,便便理学的传播有了明晰的线索可寻。
姚枢退除后,将赵复之学传授下来。
北方儒士许衡、刘因、郝经等才得以阅读程朱的著作并进而研究之。
至于许衡,实为北方的一大名儒,但其先前所爱的儒学教育则基本上是金之落第老儒的"句读"之学。
后来,他从姚枢处得读程朱遗书,大有所得,遂与姚枢、塞默相讲习。
他长时期位居国子祭酒,以儒家六艺教授蒙古弟子,这对于保存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都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他极力劝元朝的统治者力行汉法,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进程。
故而可以说他对元朝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宋儒的理学传播影响甚大,死后获得了从祀孔庙的殊荣。
许衡的学术宗旨大体上是以朱熹之学为依归。
他格外重视朱子的《小学》和《四书集注》,强调迸学的次序和践履力行。
在为学方法上,他强调"慎思",以为视之所见,听之所闻,一切都可归为一个思宇,"要思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