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检疫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403T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动植物检疫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动植物检疫、动植物产品质量检验、动物防疫规划、疫病监测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动植物检疫执法管理、动植物产品质量与安全监控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物检疫学、植物检疫学、预防兽医学、农产品安全与检验、动植物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动植物检疫法规、程序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动植物检疫、动植物产品检验、动物疫病诊断、疫病监测、动物防疫规划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动物检疫知识与能力掌握动物基础医学、动物检疫学和预防兽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最新研究动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掌握显微制片、生物化学分析、动物疫病调查方法、动物疫病诊断方法等,具有动物检疫、动物疫病调查、疫病监测、防疫规划以及动物疾病诊疗等方面的能力。
2、植物检疫知识与能力了解植物检疫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最新研究动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能对植物检疫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3、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能力了解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基本原理、管理体系与控制措施,能够运用农产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对农产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进行综合评价的能力。
4、动植物检疫法规与行政执法能力了解国家关于动植物检疫、农畜产品卫生安全流通和生物安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接受动植物检疫程序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行政执法及监督管理的能力。
5、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以及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6、分析运算能力掌握必需的数学、生物统计、化学和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运算等能力。
7、政治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掌握一定的政治、文学、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身心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8、创新创业能力了解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接受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训,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专业方向1、动物检疫方向:学习和掌握动物检疫检验学、动物疫病检测技术、寄生虫与检验技术、兽医临床诊断学、微生物学、动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饲料卫生与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动物疾病诊疗与防控、动物检疫执法管理、技术管理,动物检疫科研、教学与技术开发等工作的能力。
2、植物检疫方向: 学习和掌握植物检疫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种子检验、农药残留分析、农产品安全与检验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植物检疫执法管理、技术管理,植物检疫科研、教学与技术开发等工作的能力。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五、学制与学分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学分:最低修读173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7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满36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十、主干学科预防兽医学、动物检疫学、植物检疫学十一、专业核心课程1.动物检疫检验学(Animal Quarantine and Inspection)学时:54(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20学时)学分:3(理论课2学分,实验课1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动物检疫检验的基本理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动物疫病、动物检疫程序与方法、动物防疫与检疫管理、动物疫病风险管理以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技术。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内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检验和出入境动物检疫检验的意义与要求,掌握动物检疫检验的基本理论、我国现行动物检疫法规和检疫措施、检疫检验和处理方法以及重要的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和检疫方法等。
教学方法或手段:使用现代化多媒体,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等开展理论教学;同时结合动植物检疫实验室和生猪屠宰场等进行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
教学评价方式: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20%,过程考核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
教材选用:教材:柳增善,任洪林,张守印主编. 动物检疫检验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09,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殷定忠. 动物检疫检验学实验指导.安徽科技学院校内使用教材。
2.植物检疫学(Plant Quarantine)学时:54(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20学时)学分:3(理论课2学分,实验课1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植物检疫的基础理论、特点、法律法规、检疫的程序、风险评估、检疫处理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病原生物、害虫和害草)的发生特点与检验检测技术。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内植物检疫和出入境植物检疫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植物检疫的基本理论,我国现行植检法规和检疫措施,检疫检验和处理方法,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和检验方法等。
教学方法或手段: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检疫性病虫草实物标本、影像图片等开展理论教学;同时实验室以及仓库、货场或产地现场抽样调查,使学生能够对检疫性病虫杂草种类及其鉴别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初步掌握植物检疫抽样的技术与检验方法。
教学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占20%,过程考核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教材选用:教材:许志刚主编. 植物检疫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动物疫病检测技术(Detection Technology of Animal Epidemic Disease)学时:54(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10学时)学分:3(理论课2.5学分,实验课0.5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家畜、家禽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规律,以及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疫病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动物疫病的病原、分类、流行季节及规律;掌握畜禽传染病的传播及感染途径;掌握人畜共患病、传染病的发病症状、主要病理变化、病料的处理及防制措施;掌握畜禽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掌握病毒及细菌等病原的检测、抗体效价的检测等;了解国内外动物传染病学的研究与发展动态等。
教学方法或手段:使用现代化多媒体,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开展理论教学;同时结合动物医学实验室、校附属兽医院、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进行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
教学评价方式:本课程的总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卷面考试成绩三方面构成,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0%、30%和60%。
教材选用:教材:陈溥言主编. 兽医传染病学.第5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寄生虫与检验技术(Parasitology and Laboratory Techniques)学时:54(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学分:3(理论课2学分,实验课1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动物寄生虫病以及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特征、疾病的流行规律、致病机理、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寄生虫与宿主类型、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寄生虫病的免疫特点、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掌握重要寄生虫病的虫卵特征、传播途径、致病机理、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防措施以及常用的寄生虫病的检查方法,具备在生产实践中独立进行动物寄生虫病的诊断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动物寄生虫病方面的问题。
教学方法或手段:使用现代化多媒体,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理论教学;同时结合动物医学实验室、校附属兽医院等进行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
教学评价方式: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20%,过程考核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
教材选用:教材:张西臣,李建华主编. 动物寄生虫病学. 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01,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秦建华,李国清主编. 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教程.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5、农产品安全与检验(Quality Safety and Tes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学时:54(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学分:3(理论课2学分,实验课1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农产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农产品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锻炼,使学生能够掌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基本原理、管理体系与控制措施,运用农产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分析解决各类农产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使用现代化多媒体,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理论教学;同时结合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
教学评价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情况)+期末考试成绩+实验课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方法,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实验课成绩占30%。
教材选用:教材:钟耀广主编. 食品安全学.第一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高等学校教材;郑艺梅,李凤霞.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安徽科技学院校内使用教材。
6、兽医临床诊断学(Veterinary Clinical Diagnosis)学时:54(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学分:3(理论课2学分,实验课1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与程序、整体及一般检查、各系统检查(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家禽临床检查特点、实验室检验概述、特殊检查(X光、B超诊断)概述、建立诊断的方法等内容。
本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结合,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兽医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的技能与方法,具备对动物常见疾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使用现代化多媒体,采用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理论教学;同时结合实验室与校附属兽医院进行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
教学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教材选用:王俊东,刘宗平主编. 兽医临床诊断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十二、教学进程表(表五)教学进程表(表五)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