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可编辑PPT】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的意义
• 当病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8 分钟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 基本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 跳、呼吸恢复为止,其具体操作即为心肺复苏。
•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 • 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
心肺复苏的意义
• 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CPR心肺复苏术-BLS基础 生命支持,并于8分钟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 (ACLS),则病人的生存率为43%。
7、心脏骤停后治疗
• 7、急冠的管理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CI) • 8、其他并发症防治 • 9、低体温治疗 • 10、镇静和神经肌肉阻滞 • 11、癫痫发作的控制与预防 • 12、控制血糖
• 2010年版指南推荐程序化心脏骤停后治疗,强调采 用多学科的合作,措施主要包括优化血流动力学、 改善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包括低温治疗)
7、心脏骤停后治疗
• 1、一般措施 • 2、监测 • 3、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 • 4、氧合(供氧等) • 5、通风 • 6、循环支持 主动脉球囊反博器植入(IABP)
• 《2015 AHA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 是基于国 际证据评估流程,由来自 39 个国家的 250 位证据审查 专 家共同参与完成。
• 已经成为全球临床医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指导 性文献。
美国心脏协会的目标
• 指南的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威胁生命的心 血管急症的生存率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
• 强调黄金4分钟:通常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 有32%能救活,4分钟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 17%能救活
心肺复苏的意义
关于心肺复苏指南
• 2010年10月颁布的《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 急救指南》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由数百位国际复苏科 学家和临床专家对数千份已经过同行审核的发表论文进行 评估、讨论和辩论后制定。
5、关于单纯胸外按压
• 研究表明,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 胸外按压(仅按压)与同时进行按压/人工呼吸的 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
• 单纯胸外按压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掌握 • 单纯胸外按压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
6、AED的普及应用
• AED是自动体外除颤器 ,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 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 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 疗设备。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
无脉电活动心电图表现
7、心脏骤停后治疗
• 基础生命支持(BLS)的目标是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故 长期以来将心脏复跳(ROSC)视为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
胸外心脏按压(C) 气道开放(A)和人工呼吸(B) 电除颤(D) 药物(肾上腺素、胺碘酮……
7、心脏骤停后治疗
• 随着复苏技术的发展,恢复心跳患者的比例增加,心跳恢 复后患者的综合治疗成为关注的重点
• 其原因之一是传统的A-B-C • 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
(A)并进行人工呼吸 • 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寻找防护
装置的过程中,往往会延误胸外按压
2、A-B-C与C-A-B程序
• 研究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 下降10%;
• 2010指南将传统A-B-C更改为C-A-B程序,可以尽 快开始胸外按压,能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
基础生命支持操作要点
(成 人)
1、心肺复苏生存链
• 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 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 3、快速除颤; •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院外急救体系
院内急救体系
2、A-B-C与C-A-B程序
• 尽管胸外按压的提出和实施已经超过50年,但迄今大多数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并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
• AED属于基础生命支持。必须明确,AED主要是公众使 用而不是医务人员使用。
• 我院带心电监护的除颤仪属于高级生命支持。
6、AED的普及应用
• 研究表明,早期除颤可以明确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 ,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下降10%。
• 指南中再次建议,在发生有目击者心脏骤停概率相 对较高的公共区域(例如:机场、赌场、体育场馆 ),医院内(病区、检查室等)推广AED项目。
• 患者的机体经历了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的急剧变化, 发生了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 尽管自主循环已经恢复,但机体各脏器的损伤及代谢改变 依然存在,可称为“复苏后综合征”
7、心脏骤停后治疗
• 2010年版指南成人生存连增加“心脏骤停后治疗” 这个环节
• 自主循环恢复仅仅是心脏骤停的初级目标,其终极 目标是脑复苏、神经功能恢复及出院存活率
3、简化了成人BLS流程
。
4、“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理 念
• 按压速率为100~120次/分 • 成人按压幅度为5 ~6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
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为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 米)
•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完全回弹(通气时施救者的手应离开 患者)
•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 避免过度通气
6、AED的普及应用
• 应尽快除颤 • 若心电图显示为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即应尽
快除颤 • 除颤电压选择:
200焦耳(双相波) 360焦耳(单相波) • 除颤后立即恢复徒手心肺复苏
6、AED的普及应用
• 电极板放置位置: ①心尖部:左侧第五肋间与腋中线交界处 ②胸骨柄:右锁骨中线和第二肋骨交叉处 或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 如果首先(第一步)进行胸外按压,会鼓励更多 第一目击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实现人工循 环,提高成功率。
2、A-B-C与C-A-B程序
• 2010年版最重要的改变: • C-A-B,不再是A-B-C
• Compression (胸外按压) • Airway (气道) • Breathing (呼吸)
• 如此放置能保证两电极板相距>10厘米,并产生最大的经 心脏电流。
• 儿童应选用儿童电极板(将成人电极板取下即可)。
心电骤停3种心电表现:
• 常见是心室颤动 (VF)
• 其次为心室停顿 (Asystole)
• 极少数无脉电活动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
无脉性电活动
(PEA)
心室颤动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