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酰胺在临床上的应用:1.消化道溃疡李氏等对59例PU患者随机分成验证组17例,口服谷氨酰胺;对照组22例;开放组20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验证组例、DU5例)治愈率35.3%、显效率58.8%、总you xiao lu94.1%;对照组(GU11例、DU11例)治愈率9.1%、显效率36.4%、总you xiao lu86.4%。
研究证明:联合应用谷氨酰胺治疗PU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其可能机制为:L-谷氨酰胺能增加胃粘膜上皮成分己糖胺及葡萄糖胺的生化合成,而糖蛋白是胃上皮外粘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能维持粘液层和粘膜屏障的功能和结构。
2.短肠综合征等对1例因先天性腹腔裂开发展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又因多次手术和肠切除而发展成SBS男性病儿,观察其的代谢和治疗效应。
在使用各种常规营养方法均未能使粪便量减少和体重增加的情况下,在TPN中试加了谷氨酰胺,共5周。
结果发现血液中谷氨酰胺恢复至正常水平,病儿体重由12kg增至13.1kg,肠微绒毛上皮细胞和粘膜深部组织中,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甚至消失,粘膜萎缩减轻,隐窝变深,双糖酶活性增强,粪便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量明显减少。
其机制可能为外源性谷氨酰胺有利于小肠粘膜结构、粘膜屏障和吸收功能恢复,有利于剩余小肠功能发生适应性变化。
3.重症急性胰腺炎何氏等对6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随机分为3组,1组传统保守方案,2组传统保守+TPN治疗,3组在2组方案+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治疗,结果显示:治疗两周后血清白蛋白,2、组较1组增加(p<0.05) ;3组死亡率分别为34.8%(8/23)、%(3/21)和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3%(21例次、47.6%(10例次/21)、20.0%(4例次/20),3组较2组、组差异明显(p <0.01),其中3组未出现胰腺周围感染。
上述研究说明,静脉输注谷氨酰胺可以增加蛋白质合成,减少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谷氨酰胺通过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减少异位细菌数量,从而保护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和预防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异位甚至减低ARDS和MODS 发生率。
4 瘀胆和胆石症等用雄性Wistar鼠观察了STD-TPN和谷氨酰胺-TPN对胆结石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谷氨酰胺-TPN可使胆汁分泌量明显增加,显著大于STD-TPN和常规进食组(P均<0.01),而胆汁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和游离较STD-TPN组显著下降,接近于正常水平,组织学检查提示STD-TPN组脂肪浸润明显增多,而谷氨酰胺-TPN组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此外,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明显降低,恢复至正常。
证明提供外源性谷氨酰胺可明显改善肝细胞代谢,显著降低肝内胆汁淤积和减少脂肪浸润,增加胆汁分泌、降低胆囊内和胆红素水平,有效预防了TPN后胆汁淤积和胆石症的发生。
4.炎性肠道病变等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s病患者内毒素的水平明显升高,并与炎症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已证实是快速分化细胞如肠道细胞、淋巴细胞的主要能量底物,缺乏的营养与支持可引起肠粘膜萎缩和屏障功能损害,导致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易位。
Fujite等以1.5%降解的λ-爱兰苔胶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豚鼠模型中,观察了口服谷氨酰胺对肠粘膜鸟苷酸脱羧酶活性和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的影响,发现谷氨酰胺可明显降低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71.2ng/l Vs 25.3ng/l,p<0.01),提示谷氨酰胺对炎症性结肠病变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5.结、直肠癌宋氏等随机选择4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分别接受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或谷氨酰胺增强的肠外营养支持,检测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免疫功能,包括、、、比值、、NK、C3、C4、CH50、IgG、IgM、氮平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院时均有明显的免疫抑制,谷氨酰胺增强的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免疫功能、、NK、IL-2R)在术后第4d、第7d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第4d已达到氮平衡,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补充谷氨酰胺可以维持和恢复骨骼肌细胞内谷氨酰胺水平,增加氮储流,刺激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改善氮平衡;作为肾脏氨形成的底物,通过尿氨的产生,又作为酸碱平衡的调节剂;作为糖原合成的刺激物,降低血糖;增加创伤后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水平。
通过以上各方面来调整创伤及肿瘤患者的代谢,同时可降低肠粘膜通透性,维护肠粘膜结构,减轻全胃肠外营养引起的小肠重量降低,阻止肠道分泌性IgA浆细胞减少,维持分泌性免疫球蛋白的水平,维持肠相关的淋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强免疫功能。
6.胃肠道术后邱氏等将胃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结直肠癌等实施胃肠道手术的32例病人分成常规的胃肠外营养组和谷氨酰胺的加常规的胃肠外营养组,各16例,检测术前和术后第7d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IgG、IgM、IgA ;病人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显示:加用谷氨酰胺较标准TPN对胃肠手术后病人的氮平衡的恢复、蛋白质的合成、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的恢复更为有利。
可能与谷氨酰胺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氮平衡、促进免疫系统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善有关。
7.化学性食道烧伤徐氏等报道1例因服舒乐安定100片、洁厕灵200ml后造成安眠药中毒、食道烧伤、急性腐蚀性胃炎,病人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
入院后第3d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加力肽,5d后病人可经口进食流质饮食,且无不良反应,9d后改为肠内营养支持。
生化检测显示: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已达正常值,并纠正了电解质紊乱。
此报道说明L-谷氨酰胺可以增加蛋白质的合成,促进损伤粘膜愈合,调节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
8.梗阻性黄疸龚氏等对90只实验大鼠随即分为对照组、OJ组及谷氨酰胺组,每组各30只,OJ模型采用结扎胆总管诱发,8d后OJ组较对照组肠粘膜出现明显损伤,DNA含量下降,肠系膜淋巴结吖啶橙标记菌移位率明显升高,谷氨酰胺组较OJ组肠粘膜损伤明显减轻,肠粘膜DNA含量明显增加(p<0.01),肠系膜淋巴结吖啶橙标记菌检出率明显减少(p<0.01)。
谷氨酰胺能增加肠粘膜谷氨酰胺,使上皮细胞有足够的氧化底物,产生大量ATP,增加肠粘膜细胞的分裂繁殖、代谢等,加快上皮细胞的增生修复,有利于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胞移位,为临床应用谷氨酰胺提供了依据。
9.肿瘤用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PN)骨髓移植病人进行随机、双盲研究,发现谷氨酰胺组的病人有更好的氮平衡,显著减少临床感染和缩短住院时间日期。
Skubitz等用谷氨酰胺治疗肿瘤病人因化疗引起的口炎,化疗后补充谷氨酰胺的病人患粘膜炎的总天数和程度均减少(谷氨酰胺组2.7±0.8,非谷氨酰胺组9.9±1.1,p<0.001)。
以上研究说明谷氨酰胺可以帮助减少病人治疗时的副作用,如肠胃损伤、粘膜炎、口腔炎等。
谷氨酰胺通过减少肿瘤细胞GSH水平,使肿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敏感,使正常组织恢复GSH水平,从而改进宿主总体健康,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10.慢性阻塞性肺病梁氏等将70例肠内营养的老慢支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24例补充含有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组1)、26例补充不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组2)、20例单纯肠内营养(组3),比较3组的急性发作次数、缓解所需天数、血红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蛋浆白蛋白水平等。
结果显示:3组冬季发作≤2次者分别增加了100%、20%、%,缓解天数≥7d者分别减少了44.4%、5.26%、6.67%,组和2组、3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
徐氏等对32例并营养不良患者进行研究,A组(n =14)为谷氨酰胺治疗组,组(n=18)为对照组。
结果显示A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前白蛋白、体脂等营养参数较B组明显改善,最大呼吸肌力显著提高,组REE显著下降(p<0.05 ~0.01)。
韩氏等用对50例中25例机械通气者鼻饲谷氨酰胺,对用药期间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撤离机械通气人数及用药前后的蛋白质代谢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细胞因子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谷氨酰胺组用药后蛋白质代谢、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均明显好转,IL-6、TNF较前明显下降,可撤离机械通气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
以上研究说明:应用谷氨酰胺可提高COPD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体质。
其机制可能为:谷氨酰胺通过保持和增加组织内谷胱苷肽的储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稳定细胞膜,改善肝功能,从而增加肝内白蛋白合成及免疫细胞的合成能力,减少骨骼肌的分解,控制过度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急性发作频率,改善营养状况,利于机械通气撤离,并能促进疾病恢复,缩短住院天数,降低费用。
11.放射性肠损害大量研究证实:提供外源性谷氨酰胺可有效保护小肠粘膜放射性损害,并可促进受伤组织愈合。
可能与要素饮食维持肠组织中SOD触酶和谷胱苷肽过氧化酶活性和增加肠粘膜细胞中谷胱苷肽水平有关。
12.艾滋病中的分解代谢常于并发症如腹泻、吸收低下、感染和继发感染等有关。
最新的研究发现,谷氨酰胺的丢失可以解释AIDS感染时组织的消耗。
Patrick对辅助应用营养如谷氨酰胺治疗HIV的实验中得出结论,补充谷氨酰胺可以增加淋巴细胞的增生,从而改善免疫功能。
胰岛素抗药性胰岛素抗药性的特征表现为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
用改变基因的方法预先处理小鼠,使它超重并发展为高血糖,高脂肪膳食中补充谷氨酰胺后小鼠体重下降,高血糖和高胰岛素缓解。
实验研究表现,谷氨酰胺是重要的葡萄糖的前提物质,它对于葡萄糖碳池具有重要的提供额外碳源的功能。
谷氨酰胺也是肾脏糖异生的重要的底物,而肾脏糖异生占整个人体糖异生的20~30%。
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谷氨酰胺向葡萄糖的转换增加,同时显示谷氨酰胺还具有刺激肌肉糖原储存的功能。
13.严重烧伤周氏等将30例烧伤面积30~70%、Ⅲ度面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伤后1~2d研究组口服谷氨酰胺双肽粉剂,对照组给予等量氨基酸。
结果显示,第3d研究组内毒素浓度为(0.047±0.017)Eu/ml低于对照组±0.038)Eu/ml(p<0.05)。
30d创面愈合率研究组(91±明显高于对照组(85±8)%,而研究组平均住院日(52±明显低于对照组(67±21)d(p<0.05)。
动物研究表明,补充谷氨酰胺对肠细胞构筑的作用与L-谷氨酰胺相似,临床研究表明谷氨酰胺双肽能提高血浆灭活内毒素的能力,烧伤患者在伤后早期接受谷氨酰胺双肽可以改善肠黏膜通透性,促进蛋白质合成及正氮平衡,有利于创面愈合,缩短总住院日。
14.辐射损伤刘颖等报道,谷氨酰胺对辐射后的肠道损伤、免疫功能具有防护、调节作用,可以增加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作用,促进损伤细胞的增殖,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辐射防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