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照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光照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掌握地方时、区时、日界线与晨昏线等的相关计算和判读方法,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其应用。
命题规律
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各类光照图的综合判读、计算等;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图形上由光照图、完整图等形式向抽象的局部图变化。
命题趋势
从考查内容上看,可能会有结合光照图综合考查时间计算、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及季节的判读以及知识应用的题;从考查形式上看,仍是以选择题组为主流,注重考查读变式图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
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就是夏季;北半球为春季,南半球为秋季。反之亦然。
⑤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域外)日出方位均为东北,日落方位就一定是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域外)日出方位均为东南,日落方位就一定是西南。
⑥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夜长相等。理论上,某地昼长最大值与昼长最小值之和为24小时。
4.典例分析,选自2013年上海高考
【问题拓展】选自学生收集的问题部分
【进阶训练】若时间允许,课堂完成。
教学反思
①当66°34′N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时,66°34′S以南一定出现极夜现象;晨昏圈与70°N相切时,它一定同时与70°S相切。
②晨昏圈一定平分赤道。由此可以推出,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
③一天的正午为12:00,上午和下午的时间等长,日出与日落时间关于正午对称。
晨昏线是球面大圆,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①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
②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
(2)三关系
①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二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其他时间存在一定的夹角(0°~23°26′),该夹角随季节发生变化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相等,在二至日时最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复习有关地球运动知识的基础上,来掌握光照图的综合判读。虽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地图的方法,但是对图文结合,加工、转换地理信息的掌握还不够,部分学生对高一“地球的运动”知识已经淡忘,这给学生复习本节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尝试微课教学,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供“观察地图、获取信息”的机会,提高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以及图文结合,加工、转换地理信息的能力。
②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二分日时,晨昏线与所有纬线垂直相交,其他时间都会与地球上纬度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相切,相切的纬线圈上正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③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晨昏线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3)四点
①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②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
③晨昏线与纬线的交点
④太阳直射点
3.日照图类试题的常用解法
(1)图图转换的空间思维法
解决日照图问题,需要足够的立体几何知识基础,要能够把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也要能把立体图转换成平面图,在进行图形转换时要能够将一幅图的点正确转绘到另一幅图上。
(2)对称思维法
很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南北半球、昼夜半球都存在对称现象,因此,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时都要用到对称思维。例如:
课型
复习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光照图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地球运动规律等丰富而复杂的地理知识,因此光照图的判读成为各类考试中常考常新的题目。我们要学会从光照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由此引入课题。
【讲授】--观看微课视频
内容:1.光照图的判读步骤
2.判读光照图的关键——两线、三关系、四点
(1)两线—晨线、昏线
教法分析
选取了不同类型的光照图来说明从光照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何获取有关地球运动规律和特征等信息,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图,再用例子加以说明,并对读图判断的分析和处理方法进行点拨。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照图的类型,掌握常见光照图的判读方法
2.阅读常见光照图,学会获取相关地球运动规律的信息
3.设置问题情境,逐步掌握光照图判读的方法
学科
地理
授课班级
高三(11)班
授课教师
章波
授课时间
2014/10/28
课题
光照图的判读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学会从光照图中获取信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光照图的形式变化较多,该类试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大,光照图的判读属于高考复习中必须熟练掌握的主干知识,归纳和总结这类试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显得尤其重要。
(3)添加辅助线的割补思维法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常常利用局部日照图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应树立“全局”的观念,即把局部图恢复为整体图。局部图一般均可用“补”的办法回归至全图。试题命制者之所以要将一个本来完整的图形割下一块来,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我们应将陌生的图形还原成我们熟悉的图。
相关主题